意境

纤纤


【正见网2023年04月06日】

清代诗人郑板桥,以画竹而闻名。而他的人生似乎就像是自己的作品一样,含蓄而又高雅。这首《题半盆兰蕊图》仅仅十六个字:“盆画半藏,兰画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 ”

“盆画半藏,兰画半含。”画家画盆往往都是喜欢画半藏的,画一半而藏一半,会留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因为这样才更有意境,因为观画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特别是中国的古画,都是讲究意境的。这意境的本身是有目的的。而画兰花喜欢画半含状,也就是还没有开尽之意。作为绘画的技巧,大部分画家都是明白的,很多懂得欣赏的人也是知道的。这种艺术技巧,就像是一种技艺的承传。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不求发泄,不畏凋残。”这句其实才是诗人对艺术技艺的真正领悟。作为一种技艺来讲,是神传给人的。因此内涵也要符合神给人定的标准。艺术是要传达美好的,而不是自己情绪的发泄(满盆有发泄之意)、艺术也不会随着年龄而衰老。这也是在告诉人神都是年轻态的,神界才是美好的。

艺术的内涵,其实也是神教化人的一种方式。人们在欣赏画作时,也会被其所感化。通过艺术的这种形式,来影响人。神将自己对人的要求传给画家,画家再通过画作的形式传给人。比如刚才提到的画半盆而提高人们想象力的问题,想象力也是在告诉人不要执着于我们这个空间的一切,另外空间(神生活的地方)才是美好的。一切都是有目的而为的。

而今天很多的艺术家,是充满魔性的,传达给人的就是魔的东西,也会把人拖向地狱的。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其实也是在选择自己什么样的未来。

选择传统的文化,其实就是在选择信神,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而今天的科技本身是反神的,过度的依赖也会把自己拖入魔鬼之地的。

郑板桥的作品之所以被世代承传,是因为那是在传达神的意旨,背后是有神的因素存在的。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