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64):景詹束龙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7月25日】

景(ㄐㄧㄥˇ)。(Jǐng)

【历史来源】

1、出自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入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

2、出自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周敬王时,齐国国君杵臼去世,谥号为景,世称齐景公。他的子孙就以他的谥号为姓。

3、出自于改姓、冒姓。改姓,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导致不得不更改。常见的如帝王赐姓,避讳改姓,避祸改姓,复音姓氏单音化等等。还有一些少见的改姓现象,即单音姓氏复音化,以及避耻改姓、避嘲改姓等等。冒姓,也是改姓的一种,因为被人收养,或因母改嫁,或为赘婿等等,而改取他人之姓。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本姓夏侯氏,因其父为曹腾收养,遂冒姓为曹。

【郡望】

晋阳郡:秦置晋阳县,赵国都城置晋阳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属太原郡辖,现在山西太原市。西汉初年曾经在此设置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归属冀州,分置恒山、西河二郡。

【历史人物】

景舍

此段事迹出于《战国策.卷上.楚》:赵国的都城邯郸被魏国围困时,昭奚恤向楚王道:“王不如不救赵国,反助魏国,令魏国更强盛;魏国强盛后,攻打赵国必较从前更凶猛,赵国当然不干了,必定全力抵抗,结果双方肯定精疲力尽!”

景舍道:“不对!昭奚恤不懂!魏国攻打赵国,唯恐楚国攻击他的后面。现在不去救赵,赵国形势危殆,魏国不必忧心顾念楚国,乃是楚和魏共打赵国了,赵受害必深,怎么会‘双方精疲力尽’呢?

而且魏国用兵侵占赵国的土地,赵国已有危亡的态势,虽有楚国,并不去救援他,赵必定和魏联合,图谋楚国了。所以王不如少出点兵,去救赵国,赵倚恃楚国强,必定和魏国争战,魏国恼怒赵国顽强,又看见楚国的救兵不多不足怕,必定不放弃攻赵。赵魏两国相互厮杀、兵力耗损,而齐和秦如果支持我们楚国,那么,就可以乘机攻打魏国的后门啦!”

于是楚王派遣景舍起兵救赵,可赵国的都城邯郸仍被魏军攻破,而景舍却趁此良机,乘乱取了雎、?间的魏地。


詹(ㄓㄢ)。(zhā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根据《姓苑》资料所载,周宣王封庶子于詹,称为詹侯,建立詹国,所以后代子孙便以国为姓。

2、根据《路史》记载,相传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同瞻,备受尊敬)者,所以子孙因以为姓。

3、以官名为姓。根据《百家姓溯源》资料所载,古代负责詹(占)卜的官职称为詹尹官,后来的子孙便以官职命姓。

4、根据《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均以邑为氏。

5、出自于少数民族有詹姓。今蒙古、土家、台湾土著、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渤海郡:汉代设置,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州),后移治南皮(今河北省南皮东北)。

2、河间郡:汉河间国,北魏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后移治今河北省河间西南。
  
【堂号】

詹性的主要堂号有 “河间堂”、“奎光堂”、“洁身堂”、“继述堂”、“敦复堂”、“永思堂”、“墩崇堂”等。

【历史人物】

詹何

詹何,战国时楚国术士。善术数,传说坐于家中,能知门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以下是“詹何钓鱼”的寓言故事:

有位钓鱼高手名叫詹何,他的钓鱼技术与众不同:钓鱼线是一根蚕丝绳,钓鱼钩是用细针弯曲而成,钓鱼竿则是楚地出产的一种细竹,钓饵是用剖成两半的小米粒做成,用不了多少时间,詹何便可从湍急的百丈深渊中钓到一大车的鱼!而他的钓具:钓鱼线没有断,钓鱼钩也没有直,甚至连钓鱼竿也没有弯!

楚王听说了他的高超钓技,十分称奇,便将他召進宫来,询问垂钓的诀窍。詹何答道:“从前楚国有个射鸟能手,名叫蒲且子,他用拉力很小的弱弓,将系着细绳的箭矢顺着风势射出去,一箭就能射中两只正在高空翱翔的黄鹏鸟。这是由于他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结果。于是,我学着用他的这个办法来钓鱼,花了5 年时间,终于完全精通了这门技术。每当我持竿钓鱼时,总是全身心地专注钓鱼,其它什么都不想,排除杂念。抛出钓鱼线、沉下钓鱼钩时,做到手上的用力不轻不重,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这样,鱼儿见到我鱼钩上的钓饵,便以为是水中的沉渣和泡沫,于是毫不犹豫地吞食下去。我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让鱼儿上勾了。”

以上两个故事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获得显著的成效。


束(ㄕㄨ?)。(shù)

【历史来源】

出自于妫姓,由?氏所改,而?氏自田氏出。根据《晋书.束皙传》记载,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部族姓?(古“疏”字的异体字)。汉代时候有位叫?广的人,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到了?广曾孙孟达时,自东海为了避王莽之难,迁居沙鹿山(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所以去掉疋字改为束氏,世代相传。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所以束氏后人便奉疏广为束姓的始祖。

【郡望】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阳郡:设置于秦昭王三十五年(西历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阳郡辖境在汉代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初复废,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为南阳郡。

【堂号】

束姓的主要堂号有 “河南堂”、“南阳堂”、“补经堂”等。

【历史人物】

束皙

束皙(西元?――300年以后),字广微,西晋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太康初年,官佐著作郎、尚书郎。学识广博,通古文字。其性沉退,不慕虚荣和名利。

他是当时多闻博识而精于古文的学者,从不以饱学之士自居而争取荣华富贵。

太康二年(公元 281年),汲郡(今河南汲县西南)人盗发战国魏安厘王(一说魏襄王)墓冢,得到竹书数十车,其中有魏国史书纪年十三篇,记述了夏朝以来至安厘王二十一年事,还记述了周穆王游行四海事。竹书文字用漆书写,称为蝌蚪文,与秦篆不同,简札又错乱无次序。

开始,晋武王令卫桓整理,改写成当时文字。卫桓死后,束皙完成了整理工作,并作考证。《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能够流传后世,束皙功不可没。

永康元年(300年),赵王伦为相国,请他为记室,辞官回到故里,教授门徒。因病而逝,年仅四十。撰《七代通纪》及《晋书》“纪”、“志”,多已失传。有《束广微集》,原本早佚,今存辑本。

龙(ㄌㄨㄥ?)。(lóng)

【历史来源】

1、出自于黄帝之臣龙行。根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记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住于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2、以官名为氏,舜时纳言龙之后。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为姓。因为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所以此支龙氏来自于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一直到汉代,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当官的时候在楚,家在武陵。为武陵始祖。

3、出自于御龙氏之后。根据《姓氏考略》记载,龙姓出自于御龙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4、出自豢龙氏之后。根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己姓,精通于饲养龙,因为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所以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5、出自于西汉??地区有龙姓。根据《华阳国志》资料所载,西汉时的??大姓中有龙氏。??郡,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出自于地名,以采食地为姓。春秋时代,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所以他的子孙有以龙为姓。

7、出自其它源流和少数民族有龙姓。根据《北史》所载,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他们的君王皆为龙氏;另外少数民族中有龙姓,如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郡望】

1、武陵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

2、天水郡:西汉时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治所在上啁(今天水市)。

3、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

4、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5、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堂号】

龙姓的堂号有 “世师”、“八德”、“经德”、“纳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等。

【历史人物】

龙且

龙且,秦末楚汉争霸时期西楚国猛将。生卒年不详,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虞子期为楚军五大将。官拜西楚国大司马。

龙且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情若兄弟。随项羽叔父项梁起义,每战皆亲身奋战杀敌,深得项羽信任。后与田荣合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彭城之战后,项羽将西楚国雇佣的楼烦氏族精锐骑士尽数交由其统帅。在英布背楚之时,项羽命龙且点本部骑士往击之。龙且与英布血战,大破之,基本歼灭了英布的军队,英布在随从亲信的护卫下逃离九江归汉。

项羽闻韩信已举河北,破齐、赵,而且想要击楚,派龙且率部往击之,与齐军联合号称二十万。韩信与龙且大战,诈败,龙且轻敌,只率少数骑士渡河追击,结果中了韩信水淹之计,导致龙且率领的少量骑士与大军被分隔开,汉大军转头反击,将龙且部骑士团团包围。

龙且力战汉诸将,虽有万夫不当之勇无奈败局已定,终被汉骑将灌婴部卒斩杀,楚军一溃而散,项羽失掉了后期最强劲的几万精锐和心腹大将,被汉三面包围。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