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62):甘钭厉戎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7月23日】

甘(ㄍㄢ)。(gā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姒姓,以国名为姓。夏朝时期,有诸侯国甘国(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便散居各地,所以后代子孙便以原封国名为姓。

2、出自于子姓,以祖字为姓。根据《姓纂》、《姓谱》记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便用甘盘为宰相。于是甘盘的后代子孙就以祖上的名字甘为姓。

3、出自于姬姓,以地名为氏。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资料记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意思指,在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的人,称为甘伯。后来有甘伯恒公,所以后代子孙也称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今陕西省?县的西南)。因此,陕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4、出自于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所以后人便以甘为姓。

【郡望】

1、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2、丹阳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
  
【堂号】

五城堂:战国时期,秦国甘罗12岁被派出使赵国。赵王郊迎。通过甘罗的外交活动,赵国割了五城给秦,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并把他爷爷甘茂当左丞相的田都赐给甘罗。

【历史人物】

甘罗

甘罗(西元前247年-?),战国末期下蔡(今属颍上县甘罗乡)人。

甘罗的祖先甘茂,曾经当过秦国的丞相。甘罗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二岁就在秦国丞相吕不韦家当家臣。西元前二三五年,秦王政想出兵打赵国,就先派蔡泽去燕国,劝燕王跟秦国合作,燕王答应了,把太子丹押在秦国,并且请秦国派一个大臣去做燕国的宰相。

秦国的丞相吕不韦想派张唐去,但是张唐推说有病,拒绝前往。吕不韦很生气,甘罗知道了,就自告奋勇前往说服张唐。甘罗见了张唐,就以当年白起和范睢的故事,对张唐说:“你的功劳比不上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五万的白起,但是吕不韦的权力大过范睢。当年范睢要白起攻打邯郸,白起不肯去,范睢一生气,白起被赶出咸阳,被秦王赐死。现在吕相请你去燕国作宰相,而你却不肯去。以前范睢没有放过白起,难道吕相能放过你吗?据我看,你快要死了。”

张唐听了,害怕起来,就去向吕不韦道歉,当天收拾行李,准备动身。甘罗说动了张唐后,又自动请求出使赵国,甘罗见了赵王,就说:“秦国联合燕国,是想攻打赵国,扩大河间一带的土地。你最好献给秦王五个城,然后攻打燕国,所得到的将比所失去的多。”赵王听了,就送给秦王五个城,然后攻打燕国,占领了燕国十九个城。甘罗为秦国扩大了河间之地功劳很大,秦王就封甘罗为上卿, 那年他才十二岁。

钭(ㄉㄡˇ)。(dǒu)

【历史来源】

出自于姜姓,炎帝之后,以器皿为氏。战国时,田氏代齐之后,原来齐国的国君康公被放逐到海上,生活十分艰苦,居洞穴,食野菜,以酒器钭作釜锅,用以烹煮食物。因此,其支庶子孙后来便以酒器钭为姓。

【郡望】

辽西郡:战国时燕置,相当于今河北乐亭以东、辽宁大凌河以西地区。

【堂号】

1、惠楚堂:钭滔为处州刺史时,有惠政。

2、其它堂号:辽西堂。

【历史人物】

钭滔

钭滔,吴越(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待考,著名北宋初期大臣。为官清正廉明,有德政。行事光明,未有疑其不端者。乡里人称他为“白眉”(意指兄弟辈中的优秀杰出者)。


厉(ㄌ一?)。(lì)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姜姓。源自于西周,以谥号为姓。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于是齐厉公的直庶子孙便以谥号为姓。

2、以封国名为姓。周朝时,有个诸侯国叫厉国(今湖北省随县西北厉山)。在春秋时期,改名为随国。原来的厉国君主的后代支子便以原国名为姓。

3、孙姓改厉姓。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皓,追改宗室孙秀(因为孙皓所恶而奔魏)姓厉。孙秀的后代中留在江东的一支成为厉姓。

4、李姓改厉姓。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太平公主合谋叛乱,后来事败被诛。李隆基执政后,下诏令李晋族人为厉姓,不准恢复李氏。

【郡望】

1、范阳郡:三国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将涿郡改为范阳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2、南阳郡:秦代始置,汉承秦制,仍设南阳郡,郡治宛,下辖三十六县。东汉以其特殊的地位而呈现出经济、文化大都会的面貌。
  
【堂号】

1、半树堂:宋朝厉元吉,号“半树”,做乌程尉,后回家隐居。元朝访问宋朝旧臣,元吉跑到湖里、海里,去藏,到了白头才回家,坚决不做元朝的官。

2、厉姓的主要堂号还有 “佛子堂”、“南阳堂”等。

【历史人物】

厉鹗

厉鹗(1692年─1752年),字太鸿,号樊榭,清浙江杭州人。

厉鹗自幼丧父,靠其兄卖烟草度日,后寄居佛门,稍长,只要是书没有不看的。性情孤芳自赏,不流于俗。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当时李绂见了他的试卷,极为欣赏,可却屡试進士落第。

厉鹗是名诗人,足迹遍及两浙、齐、鲁、幽燕等名山,师法姜夔、史达祖、张炎等人,为汤右曾所赏识,作品多游览名山大川之作,以取法宋人为主,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宋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清淡娴雅,幽新隽妙,尤长于五言诗。代表作有《秋夜宿葛岭涵青精舍》、《灵隐寺月夜》、《游仙百咏》等。

厉鹗是浙西词派的大将,被认为是浙西词派的集大成者。自朱彝尊后,浙词至厉鹗又呈现另一盛世。他的词标榜“清空”风格,句式练达,措词高雅,多题咏风景名胜,语言风格清丽。著有《樊榭山房集》20卷,《宋诗纪事》100卷,《南宋院画录》8卷,《辽史拾遗》2卷等。


戎(ㄖㄨㄥ?)。(róng)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姜姓,以国名为氏。周朝时有个国家叫戎国,是齐国附庸。戎国灭亡之后,公族的后裔便以国名为姓。

2、以职官为姓。在周朝时期,有位掌管军械的官员名戎右,于是后代子孙便称为戎氏。

3、出自于宋微子之后。根据《潜夫论》及《姓氏考略》资料上记载,上古周朝时(西历前11世纪),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定国号为宋,建都于商丘,于是他们的后世子孙便以戎为姓,而这也是正宗戎姓的一支,望族居江陵郡(今湖北省江陵县)。

4、出自于少数民族。殷、商、春秋时都有戎族。

(1)根据《姓氏考略》记载,戎氏的祖先在帝喾时已聚居在有女戎国之墟蒲州(山西省运城蒲州)。西周立国后,人口逐渐东移,定居到商丘,以及山东省曹县东南的渤海附近。在春秋时的贞定年代,楚的火正官戎律移居到湖北江陵,之后律的后人便以戎为姓;又根据《尚友录》记载,他们是春秋时期少数民族戎夷的后代。一些姓氏学者认为,春秋时期,鲁国的西南部有个戎国(今山东曹县西北部),是少数民族戎人建立的国家。戎族人后来与华夏族融合,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就以国名为姓。

(2)根据《古今姓纂》所记载,古西域有一族叫獯鬻族,族中之女生了一子,神俊异秉,天赋宏才。此童随獯鬻族之人出兵时来到中原,暗中晋谒周太王,太王以诚相待,当时称西域为戎,所以又称为戎氏。其中有允姓山戎,居于燕北,于是后裔有不少人以族名为姓。

【郡望】

1、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楚国郢郡,汉置江陵县,南齐改置江陵郡,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

2、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
  
【堂号】

柳丘堂 秦末时,戎赐借连敖的引荐跟随了汉高祖刘邦。因破三秦有功,升了都尉。消灭项羽之后,他被封为柳丘侯。

【历史人物】

戎昱

戎昱(西元744~800年),唐代荆南人(治所在今湖北江陵)。美风度,能谈。少年举進士落第,虽贫士而体态轩昂,具气节不自毁其志。爱湖湘山水,因此常来此作客。至德年间以文学登進士。

宝应元年(762年),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年)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曾与当时流寓江陵的杜甫相识,并得到杜甫的器重。当时,京兆尹李鸾欲将女许配给他为妻,但要他改姓李。古时视改姓如亡命,所以他坚决拒绝这样做。以诗谢云:“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世路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自谓李大夫恩私至深,无任感激。德宗初年历任辰、楚二州刺史。

宪宗时,边境烽火突起十万火急,大臣均提议和亲。皇上曰:“曾听闻一诗人姓名稍微偏僻、少见,此人是谁?”宰相对以冷朝阳、包子虚,但皇上都说不是。这回皇帝吟咏其所作之诗,众人方才省悟,对曰:“戎昱也。”皇上曰:“此人如在这儿,他清高的志节,可与作武陵桃花源的陶渊明,相互媲美清咏。曾记其《咏史》云:“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净沙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因此宪宗笑说:“魏绛之功,何其懦也!”于是士林学子都以能与戎昱交游唱和为荣。

后流寓湖南,为当时的潭州刺史和桂州刺史作幕僚,颇受信任。建中三年(782年)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

他是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友》较有名。其诗语言清丽婉朴,铺陈描写的手法较为多样,意境上大多写得悲壮纵横(诗中常有“愁”、“泪”、“哭”、“啼”、“悲”、“涕”等字),颇为感人。

题材上写边塞戎旅和秋思送别的诗很多。其中以《塞下曲》 和《移家别湖上亭》两首为最著名。《塞下曲》写戍边将士在平虏杀敌后凯旋归来,“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场面十分壮阔,撼动人心;《移家别湖上亭》写诗人搬家与“湖上亭”道别,亭边的“柳条藤蔓”仿佛系着离情,那黄莺也像与久居此地的诗人认识似的,因为将要离别连连地叫了四五声 (“频啼四五声”),写得很是生动有趣。他有存诗125首、诗集五卷,今编诗一卷。明人辑有《戎昱诗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