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36):江童颜郭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6月15日】

江(ㄐㄧㄤ)。(jiāng)

【历史来源】

1、出自嬴姓。传说是大禹的贤臣伯益的后代。根据唐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记载:“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颛顼,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传是黄帝之孙;元孙即玄孙,颛顼的玄孙伯益,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伯益的后代大约于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国。据考证,古江国的国都位于今河南正阳县附近。春秋时,江国介于楚、宋、齐三国势力之间,经常受这些大国操纵,加之淮水泛滥,往往淹没江国的中心地带,所以江国一直没能强盛起来,最后被楚国灭掉。江国灭亡后,其子孙流落各地,并“以国为氏”,将江姓世代承袭了下来。可见江氏是伯益的后代,因其始祖伯益为嬴姓,故江氏源于嬴姓。

2、出自姬姓。是由翁氏所分支出去。西周初年,昭王饿支庶子孙受封在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另外一说是在今广东省翁源县东),后以邑名“翁”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干度生有6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

3、出自于萧的改姓,唐代萧氏因败在黄巢,怒而指江为姓,后裔主要聚于江西婺源江湾。

【郡望】

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境相当今河南兰考东,山东东明南。晋惠帝时分陈留郡之一部而置,南渡后废,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历史人物】

江淹

江淹(西元444年―505年),字文通,南北朝时,南朝宋著名的文人。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他出身孤寒,性沉静好学。擅长诗文,风格幽深奇丽。年少时即因文章而声名显著,一生为官历南朝宋、齐、梁三朝。晚年他仍担任齐、梁朝的高官,但是作品质量却大不如以前,被认为是才思衰退所致,因此世人说他“江郎才尽”,至今传为文坛掌故。

“江郎才尽”这个典故语出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其记载如下:“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南史•江淹传》有两段关于“江郎才尽”的故事,其中一段与《诗品》记载的相似,也是还五色笔给郭璞,不过结果为“尔后为诗绝无美句”,并没有《诗品》记载的“不复成语”那么严重,只是作诗没有什么精彩之处而已。

刘?著作的《梁典》则记载着:“尝梦郭璞谓之曰:君借我五色笔,今可见还。淹即探怀以笔付璞,自此以后,材思稍减。”表示写作文章仍然优异,只是“材思稍减”罢了。《蒙求》注引《典略》也记载着:“江淹少梦人授以五色笔,因而有文章。”

另一段是说: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来的路上,偶宿于禅灵寺,夜晚梦见一人自称张景阳(西晋文学家张协,字景阳)对他说:“从前我把一匹锦寄存在你那里,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从怀中拿出几尺锦给他,结果这个人却生气地说:“怎么只剩这么点了?”然后回头看见丘迟(南朝文学家)就对他说:“剩下的几尺没什么用,送给你。”于是从此江淹的辞赋文章就“踬矣”(不行了)。

江淹以诗赋作品闻名于世,也有部分散文传世,其中以“赋”最为世人称道。此外,江淹还担参与过南齐朝国史的修撰,因此也著有史书。

童(ㄊㄨㄥ?)。(tóng)

【历史来源】

1、源自于上古,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像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他的后世子孙便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

2、出自于胥姓,始自于风姓,是赫胥氏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他与周朝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他的后人为避仇杀,以祖父名字为姓,改胥为童,称童姓。

【郡望】

1、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代县一带。
2、建昌:东汉时置建昌县,属豫章郡。故城在今江西省南城县。
3、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堂号】

童姓的主要堂号有 “五桂堂”、“启后堂”等。

【历史人物】

童参

宋代甄宁人。性淳朴,隐于耕。仁宗初年,寿高一百零二岁,赐敕“慰劳”,授承务郎。

颜(ㄧㄢ?)。(yá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曹姓。陆终之后。根据《陈留风俗传》、《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记载,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之玄孙陆终,陆终生有六子,第五子曰安,曹姓(祝融八姓之一)。安裔孙挟,周武王时封于邾(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建立邾国,为鲁附庸。邾挟之后,至于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邾国被楚国灭掉后,颜公的支庶子孙有人以祖父的字为姓,称颜姓。

2、出自于姬姓。春秋时鲁国公族,是周公旦伯禽之后。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公的长子鲁侯伯禽被封在鲁。伯禽的子孙有人被封在颜邑,便以封邑为姓。而孔子的母亲征在就是鲁国颜氏之女。

3、他族改姓而来。金时女真人完颜氏后改单姓颜;清满洲人姓,世居大凌河;今台湾省土著、毛难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鲁国:即鲁郡,西汉初年置鲁国,三国时魏晋改为鲁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西汉改治薛(今山东省薛城),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

2、琅?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琅?(今山东省胶南县琅?台西北),西汉移治东武(今山东省诸城),相当于现在山东省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堂号】

1、复圣堂:孔子的弟子颜回,春秋时鲁国人,勤俭好学,安贫乐道。孔子赞叹他:“颜回真难得啊!吃的是一筐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僻陋的环境中,要是别人,必将忧烦难受,颜回却安然处之,并没有改变他向道好学的乐趣啊!”颜回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32岁时就去世了,他死后,鲁哀公曾问过孔子:“你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发了怒,很快就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过错马上就改正,绝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嘛,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了。”这说明他是孔门72贤人中最贤的一个,以德行著称。后世儒家尊他为“复圣”(孔子至圣,孟子亚圣,颜子复圣)。

2、颜姓的主要堂号还有 “宝塔堂”、“四乐堂”、“旧雨堂”、“丛桂堂”、“又红堂”等。

【历史人物】

颜之推

颜之推(公元531年-591年),南朝梁,山东琅?临沂人,撰有《颜氏家训》。

颜之推任官四朝。公元548年,发生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在江陵自立,颜之推任散骑侍郎。公元554年,西魏攻陷了江陵,颜之推被俘,后来在北齐任官。此后在北周和隋任职。

他结合自己从小学的家庭教育和切身经历,写了一本《颜氏家训》(420年―581年),主张早教。他认为,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长大以后,思想分散,不易学习。袁衷等所记《庭帏杂录》下写道:“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钦定四库全书》杂家类有颜氏家训二卷。

郭(ㄍㄨㄛ)。(guō)

【历史来源】

1、出自夏代的郭支和郭哀之后。相传,早在上古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时代(约西历前21世纪),郭姓就已得姓开基。郭姓人的得姓,有相当古老的渊源。古书记载“禹乘二龙,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郭支与郭哀是中国有史籍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因此,我国历史上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等地的夏代人郭支与郭哀,都被后人认为是郭姓人的始祖。

2、出自于商代郭崇之后。根据《三一经》记载:商有郭崇。可知商代继夏代之后也有郭姓。因此,商代郭崇,也被认为是郭姓人的另一位始祖。

3、出自于姬姓。周代虢国的子孙后代是当今郭姓最大、最主要的一支,他们以郭为姓,渊源自姬姓,又多半与河南、山西有关。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文王姬昌的弟弟虢叔在东虢(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申侯勾结犬戎作乱,周幽王被杀于骊山,周王室被迫东迁。当时,郑武公与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阳,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平王依重,同时把郑国从陕西迁到河南虢(即东虢)、郐之间。为兴建郑国,郑武公于周平王二年(西历前769年)灭郐国,平王四年(西历前767年)又吞并东虢。从此,郑国日渐强盛,引起各诸侯国的不满。楚国趁机起兵向周平王问罪,率陆浑(地在河南省嵩县东北)之师,逼近洛阳。周平王大惧,于是把虢叔裔孙虢序封于阳曲(地在今山西太原市北),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虢公又称郭公,于是,后代便改成郭姓。

4、以居处命氏。中国古代有些居住在城、郭、园、池的人,分别以“城”、“郭”、“园”、“池”为姓。其中居住在郭(即外城,古代“郭”字的字义为外城)的人,以居住地为姓氏,形成郭姓。

【郡望】

1、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太原阳曲,生蕴,蕴生准、配、镇。准,魏雍州刺史,生奕。配,城阳太守,其婿有裴秀、贾充。镇,尚书郎、昌平侯。镇七代孙祚,后魏左仆射、东光文贞公。曾孙士谦、士伦。士谦玄孙由为驸马。士伦,唐仓部员外、深州刺史。曾孙珍,桂州都督。

2、华阴郡: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隋大将军蒲城公郭荣,太原人,后居华州,生福善,唐兵部侍郎。荣弟宏道,同州刺史,生敬君、广敬。敬君生依仁。广敬左威卫大将军,礼部尚书。广敬生昶,庆州刺史。郭子仪说:荣,父叔進之后。進曾孙通,美原尉,生敬之,天宝中渭、吉、寿三州刺史。生子秀、子仪、子英等11子。

【堂号】

1、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如招贤,先从我开始。你把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敬郭如老师,后来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纷纷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2、郭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华阴堂”、“冯翊堂”、“汾阳堂”等。

【历史人物】

郭子仪

郭子仪(西元697年-781年),字子仪,又称郭令公,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军事名将。平安史之乱,联回纥,征吐蕃,官至太尉中书令,身系唐室安危二十年。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郭子仪出身官吏之家,父亲是郭敬之。早年未受重用,天宝十四载(西元755年)安史之乱时,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奉诏讨伐,联合朔方军李光弼分兵進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此时郭子仪建议皇帝,北取范阳,直捣叛军虎穴,以减轻潼关之围,玄宗不允,这种下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

天宝十五载(西元756年)与回纥联军平定河曲,次年春天收复河东(今山西永济)、冯翊(今陕西大荔),并進攻潼关,大败崔干佑,唐军死伤过万人。崔干佑退保蒲津。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至德二载(西元757年),奉诏引兵赴凤翔,途中在白渠留运桥(今三原东南)击败李归仁铁骑五千人,五月,与安守忠、李归仁战于清渠(今西安以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九月,随元帅广平王李,m率唐与回纥合兵十五万人,再与安守忠、李归仁交战于香积寺(今长安县西南)之北,回纥兵绕到敌人后方,前后夹击,杀敌六万人,张通儒逃往陕郡,最后收复首都长安(今西安),唐军威仪再度得以重现长安。

其后,唐军乘胜东進,于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大败严庄、张通儒等十五万人,迫使安庆绪渡黄河,退回相州。东郡洛阳复归。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史思明从范阳率军救安庆绪,双方大战于安阳河(今安阳北)北列阵接战,厮杀难分难解,最后唐兵退溃。

这场战役的主要指挥者宦官鱼朝恩,并无领导才能,将战役失败之责归于郭子仪。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西元762年),太原(今太原西南)、绛州(今山西新绛)军兵叛乱,朝廷恐惧,封子仪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又遭宦官程元振离间,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西元763年),吐蕃趁安史之乱攻占河陇地区,程元振知情不报,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入侵。同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一度直逼长安,朝廷再度启用子仪为关内副元帅。此时吐蕃军已渡渭水,迫唐代宗弃长安东奔陕州,子仪循秦岭至商州(陕西商州)收集散兵数千人,以智取胜,白天击鼓张旗,夜间多处燃火,吐蕃不解其意,乃撤兵西去,于是长安光复。十二月,代宗回长安,郭子仪到>核??印4?谛呃⑺担骸坝们洳辉纾?始坝诖恕!?p>广德二年(西元764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谋反,引回纥、吐蕃十万军進攻关中。子仪埋伏于干陵(陕西干县),回纥、吐蕃军知其有备,不战而退。永泰元年(西元765年)十月,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子仪在泾阳(今属陕西)被回纥所围。子仪在回纥素有威望,亲率数十骑到前线,亲自说服回纥大帅药葛罗与唐结盟,反将吐蕃打回去,稳住关中,长安之危遂解。

大历元年(西元766年),屯军于河中,使军粮充裕。大历八年,吐蕃十万之众强攻泾、?(今彬县),子仪遣兵马使浑?出兵宜禄(今长武),结果首战失利,遂召诸将检讨战败原因,再兵分三路,连克百城(今甘肃灵台西南)、潘原(平凉东)等地,吐蕃败退。大历十四年(西元780年),唐德宗李适继位,子仪被尊为“尚父”。建中二年(西元781年)六月,郭子仪去世。谥忠武。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