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31):熊纪舒屈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6月10日】

熊(ㄒㄩㄥ?)。(xióng)

【历史来源】

1、出自于黄帝后裔。根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记载,黄帝七世孙有季连,为芈姓,后裔有鬻熊者,乃周文王之师,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

2、出自于黄帝有熊氏之后。根据《元和姓纂》所载,相传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都在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其后世便以地为姓氏,称熊姓。

3、出自于他族改姓而来。苗族仡熊氏,汉姓为熊;普米族本牙氏,汉姓为熊;傈僳族以熊为原始图腾的氏族五饶时,汉姓为熊;四川、甘肃地区白马人当纳氏、热惹氏、哑咕氏等均汉姓为熊;今布依、彝、满、蒙古、瑶、阿昌、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

2、南昌: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台,五代南唐及明(初为洪都府治)、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堂号】

1、射石堂:古时有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叫熊渠。有一次他夜间走路,老远就看到前面有一只老虎趴在那里。他拿箭就射,老虎却一动不动。他走近一瞧,果然中了,而且箭头射進去几寸,用手拔也拔不出,原来是一块大石头。

2、主要堂号“江陵堂”、“谦益堂”、“孝友堂”、“典裕堂”、“思孝堂”等。

【历史人物】

熊廷弼

熊廷弼与冯梦龙,一位是威震辽东的武将,一位是名传江南的文人,他们之间却有师生之谊。熊廷弼巧帮冯梦龙的故事,至今读起来,仍能获得教益。

熊廷弼(西元1569?1625年)原籍南昌,寄籍江夏(今武昌),明万历二十六年(西元1598)進士。曾任江南督学,试卷全部亲自批阅。阅卷时将几条长凳连接起来,把试卷一字儿排开,鳞摊于长凳上,左右置酒一坛,剑一口,手操朱笔,一目数行,每当读得佳作,则用大酒樽痛饮,以表达心中喜悦之情;若遇荒谬劣作,则舞剑一回,以抒胸中郁气。凡有高才,无一遗漏地拔擢出来。

冯梦龙(西元1574?1646年)为吴下才子,亦出自熊廷弼门下。梦龙为通俗文学作家,所撰《挂枝儿》小曲与《叶子新斗谱》曾在青年人中风靡一时,甚至有因斗叶子(赌博)致倾家荡产者。那些青年的父兄认为冯为教唆者,群起攻之,并告到官府,使冯梦龙面临纠缠不清的诉讼。

当时正值熊廷弼罢职在家,冯梦龙乘船沿长江西上,到江夏来向老师求援。二人相见寒喧之后,熊突然问道:“海内盛传冯生《挂枝儿》小曲,你带了一两本送我吗?”冯十分尴尬,不敢正面回答,连声责备自己,然后道出了不远千里来求援之意。熊廷弼说:“这事不难办,不必担心。先吃饭,容我慢慢想办法。”

一会儿饭菜上桌,仅枯鱼、焦腐两碟,粟饭一盆,冯梦龙见此简陋饭菜,面露难色。熊廷弼对他说:“晨选喜肴,夕谋精粲,你们吴下书生大多如此,像这样的饭菜当然是不可款待你的,然而大丈夫处世,不应对饮食要求太高,能够饱餐粗粝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说罢自己带头大口吃起来,冯梦龙吃了一点表示意思。

饭后,熊廷弼交给他一封信,嘱他顺道转交给熊的一位好朋友,求援之事,只字不提,临走时抱了个大冬瓜相赠。瓜重数十斤,冯梦龙弯腰接住,心里很不高兴。他抱不动那么重的瓜,还未走到船上,便把瓜扔了,上船鼓桌而去。

船行数日,在一个大镇停泊,熊廷弼的老朋友就住在那里。投书進去不久,主人即亲来船上拜会冯梦龙,并把他请到家中,华诞奇肴,妙妓清歌,盛情款待。散席后,主人向冯梦龙深深一揖,说道:“先生文章霞焕,才辩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颈企踵,欲一睹先生风采。今有幸得先生亲降寒舍,是天助鄙人,乃三生有缘。但念吴头楚尾,两地相距遥远,简陋寒舍也不可能长久留住先生。再备有一份薄礼,以赠先生从人,望勿推辞。”冯梦龙不解其故,婉谢而别。回到船上,则见白银300两,早已送至舟中。冯梦龙回到家里,方知熊廷弼已致书当道,被告之事刚被撤销。

对于熊廷弼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冯梦龙,曾有人评论说:“那是因为熊公对这位门生很看重,疼惜他不知韬光养晦而露才炫名、招惹麻烦,所以故意以粗茶淡饭款待,以示薄惩;又怕他因穷困又爱面子,所以不当面帮忙,反而利用沿途熟识之人厚济之;他的著作欠妥,招惹来怨谤诉讼,则亲自修书给管事者,默默的替他消灾。英雄举动,哪是一般凡夫俗子所容易猜测的?”

纪(ㄐㄧ?)。(jì)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姜姓。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西周初年,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建立了纪国,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所灭,纪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纪。

2、上古有纪族,伏羲氏之臣有纪侗,即其族。舜未为帝时,有师名纪后,也是古纪族后人。

【郡望】

1、天水郡:天水古称秦州。汉武帝元鼎三年(西历前114),汉设陇西郡、北地郡置天水郡。《水经注》载:“上啁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秦州志》记载:“城前有湖,冬夏无增减,天水取名由此湖也”。

2、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后废。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省蠡县南),相当今河北保定市、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改为郡,还治高阳。隋开皇以后废。

3、平阳郡:汉置平阳郡,治所现在山西省临汾市。

【堂号】

高阳堂:原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名字(黄帝→昌意→高阳),汉朝时设有两个高阳县,一属幽州涿郡,二属徐州琅邪郡。晋武帝泰始元(西历265年)立高阳为郡国,管辖地区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历史人物】

纪昀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谥号文达;生于清雍正二年,卒于清嘉庆十年(公元1724?1805年);直隶(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是活跃在清朝乾隆、嘉庆盛世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编纂家、评论家和诗人,并曾以其非凡的文才、学识与成就,被誉为“一代文宗”。

纪晓岚以才名世,号称“河间才子”。一生中最突出的功绩,是领修了《四库全书》。纪晓岚以其卓越的学识与非凡的才华闻名朝野;在民间更因他廉政爱民、才学出众,特别是因他性喜诙谐、机智过人,而流传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和趣闻轶事。

乾隆十九年甲戌科殿试已毕,还未“传胪”,(那是科举时代,殿试后的宣制唱名。)纪晓岚就先在富阳董文恪公家中作客,邂逅了一位精于拆字的士子。纪写了一个“墨”字,问这次殿试之成败。

士子说:“状元已无望,但墨中的里字,拆开为二甲,下面有四点,君所中的应该是二甲四名,而且必选庶常,而入翰林。因为四点为庶字之脚也。士为吉字之头。乃庶吉士之兆。”发榜之后,纪晓岚果然中了二甲第四名,选为翰林院的庶吉士。此后纪晓岚一帆风顺。

但到了乾隆三十二年,纪氏因盐运使卢见曾贪污案,走漏消息,高宗大怒,下令将他革职羁押,看情况是凶多吉少。那时负责看守纪氏的军官中有个姓董的,善于拆字。

纪氏写了一个“董”字,请他一拆。董君看了一会儿就说:“先生的罪名,将充军边疆。”因“董”字里含有“千”万“里”之象。纪氏又写了一个“名”字请拆。董君说:‘“名”字之下为“口”字,上半部为“外”字偏旁,是口外也,(俗称长城之外为口外)日在西为“夕”,地点恐在西域。’纪氏又问将来能否赦归?

董君说:‘“名”字有点像“君”字,又像“召”字,所以将来必可赐环。’(充军远方之罪官,获赦召还称赐环。)纪氏又问:“何年何月可召还?”董君说:‘“口”为“四”字的外围,其中缺少二笔,大约不满四年,今为戊子,四年将为辛卯,“夕”字为卯字偏旁,相也符合。’

不久,圣旨果然下来,把纪晓岚充军乌鲁木齐(新疆迪化的音译),后来终在辛卯年六月赦回。

舒(ㄕㄨ)。(shū)

【历史来源】

1、源自偃姓,以国为氏。周朝封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建立舒国,曾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不久又亡于楚国,其国君、族人以舒为姓。

2、出自任姓,黄帝的直系后代。

3、另一个是出自清代,为满族舒穆鲁氏所改。

【郡望】

1、京兆郡:此郡秦朝设置内史官,管辖京师(今陕西省咸阳一带),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2、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西历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相当今河北省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历史人物】

舒位

舒位(西元1765?1816年),清代诗人,字立人,小字犀禅。祖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生长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十四岁随父上任住在广西永福县。官舍后面有铁云山,因而自号“铁云山人”。乾隆戊甲(西元1788年)恩科举人,而会试时却落第。

他一生坎坷,家境贫寒,曾经以当私塾教师过日子。事母至孝,嘉庆乙亥(西元1815年)十月,母亲病逝。他悲痛过度因而染疾,同年除夕去世。他学识渊博,又奔走四方,接触社会生活较为广阔,所以诗作题材丰富,多羁旅、行役、赠答及咏史之作,以七古、七律最佳,为同时代的文人所称誉。虽然他的文艺成就非凡,可相当谦逊,把自己的一点成果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替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瓶水斋”。

他多才多艺,同时又精通曲律,所作戏曲,如《卓女当炉》、《樊姬拥髻》、《桃花人面》……等等,颇受欢迎,人称“当行”。而这出《桃花人面》戏曲,演的是唐朝诗人崔护,于清明日独游长安城南,在一人家邂逅一位女子。第二年的清明日,崔护想起这段往事,又再次造访那户人家,却见大门深锁,因此在门上题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于是就以“桃花人面”作为戏曲名。


屈(ㄑㄩ)。(qū)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夏代时有屈骜,曾经被夏王启讨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出于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姓屈男氏、屈突氏改为屈姓。其后子孙亦称屈氏。

【郡望】

1、临海郡:三国时东吴太平二年(西历257年)将会稽郡部分置临海郡于章安,相当今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隋开皇九年(西元589年年)临海郡废,置临海县。据《郡望百家姓》载:屈氏望出临海郡(或临淮郡)。

2、河南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据《姓氏考略》 载:屈氏望出临海河南。

【堂号】

三闾堂、汨罗堂:都是根据屈原命名的。战国时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在楚国官至三闾大夫。楚怀王很尊重其才。后来因为被奸臣靳尚和郑贵妃说他的坏话,被贬到江南。他作了《渔父词》,表明自己的爱国心,自投汨罗江而死。

【历史人物】

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约生于西元前353年―前335年,逝于西元前283年―前269年。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为抒发心中感慨,开始作《楚辞》这部包括《离骚》、《九歌》、《天问》……等16篇经典的文学创作,用楚言、楚风等神话传说为经纬,融入了自己的风格而成。后来曾经被召返。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于五月五日,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非常爱戴他,惊闻恶耗之下,痛惜不已,于是大家联手在江中快速划着舟船,来驱赶聚集的鱼群;投下大量以竹叶包米的食物(即粽子的前身)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从此以后,人们在每年的中国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吃,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