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28):米贝明臧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5月18日】

米(ㄇㄧˇ)。(mǐ)

【历史来源】

1、源自国名。隋唐时,西域有一个国家叫米国(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萨玛律汗的西南),以农牧为业的国家。汉朝时被匈奴攻击,便往中国这边迁移,唐时作为中国的附庸国。之后逐渐内迁中原,世代繁衍,他们便以国名为姓氏,后来就形成米氏。
2、源自芈姓。根据《姓氏考略》记载,宋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本姓芈,后来改为同音字米。
3、源自中国回族姓氏。米姓主要出自于古西域康居国。米氏原本居住在昭武城(今甘肃省高台县境内),是“昭武九姓”之一。后来归属匈奴,迁到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两河流域,尔后建立米国。至今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撒马儿罕西南部。米国人進入中国后,子孙便以米为姓。

【郡望】

1、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近陕西省西安市至化县一带。
2、陇西郡:战时秦昭襄王置。在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3、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西元265年)将汉代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
今山东巨野县一带。

【堂号】

1、鹿门堂 宋代礼部员外郎米元章号“鹿门居士”。
2、宝晋堂 米元章好洁,所居曰“宝晋斋”。
3、海岳斋 米元章又号米南宫,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大家”,自号“海岳外史”。

【历史人物】

米芾

米芾(西元1051年~西元1107年),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又号鹿门居士,宋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为“米襄阳”。米芾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于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米芾官至礼部员外郎,或称为“米南宫”。米芾的个性倜傥不羁,举止颠狂,所以人称“米颠”。有一次,米芾在台州作官,看见一巨石,样貌奇丑,他大喜之余,跑回去换了一身整齐的衣服,然后撮土焚香并叩拜顽石,且呼此石为“石兄”,旁人颇为侧目,他却丝毫不以为意。

米芾在书法上的成就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擅长各种书体,他的行书深受王献之的影响,字体刚健端庄又不失流丽的姿态,是“宋四书家”之一,又首屈一指。米芾画图的时候,不一定用笔,有时以蔗渣,有时用莲蓬,常有新的创意。他擅长水墨山水,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为后世所倾慕并争相仿效。

有一日,宋徽宗令米芾在金殿上,当着文武百官面前,在屏风上写“周官篇”,他运笔如飞,一篇龙飞凤舞的“周官篇”立刻出现在众人面前,赢得众人喝采。宋徽宗问米芾想封赏何物?米芾请皇上赐予方才写字的砚台,徽宗答允后,米芾拔脚便往前跑,不小心踩到衣角,差点摔了一跤。他抓过砚台便往怀里放,没想到墨汁顺着衣襟往下流,一直流到腿上,弄的满身黑,旁人大笑不止,他却不以为意。

米芾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砚史》等书。


贝(ㄅㄟ?)。(bèi)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是文王庶子姬S]之后。召开康移封于蓟,其支庶子孙食采于河北巨鹿>炙???⒘肃T国,为燕国附庸,之后子孙便以国名姓。但后代子孙便把嘣 去邑改为贝。而这一支贝姓,望出河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
2、以地名命姓。因世居贝丘的人,所以以此地命贝姓。而贝丘在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

【郡望】

1、清河郡:根据《姓氏考略》与《郡望百家姓》都记载:贝氏望出清河。汉高帝五年(西历202年)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博兴。临清一带地区。

【堂号】

明朝时贝恒任邵阳知县,后改知东阿。为官仁察明恕,甚得民心。朝廷调他另有任用,东阿耆老数百人到朝廷挽留,朝廷只好升他一级仍留东阿。

【历史人物】

贝琼

贝琼(西元1314年~西元1378年),字廷琚,名阙,一字廷臣,号清江,元末明初崇德(今浙江桐乡)人。贝琼少年时即聪颖慧悟,个性坦率,笃志好学,博通经史百家。他曾在海宁讲学,学生众多,他在讲学时,除了课徒以外,还时常与山上的僧人相往来,后客游江浙间,四十八岁始为举人。

贝琼博览群史,工诗能文,明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应召编修《元史》,后历官国子助教、中都国子监助教。贝琼曾经感慨古乐不作,特作《大韶赋》以明志,为明初三大儒官之一,与张美和、聂铉齐名,号“成均三助”。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其诗风平易,写景记事之作,时流露隐逸思想。贝琼著有《清江贝先生诗文集》、《诗集》、《清江稿》、《云间集》、《真真曲》及《清江文集》。

明(ㄇㄧㄥ?)。(míng)

【历史来源】

1、源自谯明氏。清《姓韵》中记载,传说上古燧人氏之四佐之一明由为谯明氏之后裔。
2、出自于姬姓。春秋时,虞国公族之后,秦国丞相百里奚之子名视,字孟明,为秦将军,世称孟明视。
3、是由外姓、外族改姓。北魏鲜卑壹斗眷氏改姓明氏 又元末红巾军领袖明玉珍 本姓晏,后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

【郡望】

1、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2、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西历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堂号】

1、廉慎堂:晋朝时期有一个朝廷命官叫做明汲的,开始的时候任县里的主簿,廉(廉洁)慎(细心)爱民。一年他们县遭了荒年,他于是下令打开仓库赈灾。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给人家买棺材埋葬。因此人们拥护他,提升当了县令。著有《家训》。
2、集庆堂:康熙年间江西南安府南康县(今赣州地区南康市)玉堂村明氏族人修建宗祠堂号集庆堂,存有元代以来广东、江西、湖北等地谱牒。
3、助月堂:民国年间武汉地区汉阳、黄陂、汉川三地明姓族人汇谱修建祖祠堂号助月。

【历史人物】

明玉珍

明玉珍(西元1331年~西元1366年),元随州(今湖北省随县)人,本姓晏,后因崇信白莲教(又称明教)而改姓明。明玉珍是农民出身,元末农民大起义,至正十三年(西元1353年),明玉珍参加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担任统军元帅与元朝的军队交战,他作战勇猛,战争中因飞矢中其右眼,眼睛受到伤害而失明。至正十七年(西元1357年),明玉珍奉命领兵西征,由巫峡入蜀,后攻占重庆,陷成都,后定全蜀。至正二十年(西元1360年),因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大汉,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与陈友谅决裂。至正二十二年(西元1362年) ,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

明玉珍目有重瞳,有身高八尺的魁梧身形,为人个性刚直,英武有大志,善骑射,且勤俭节约,爱好文学,礼贤下士,与明太祖朱元璋关系很不错,经常书信往来。明玉珍以刘桢为参谋,朝廷官制仿周制,其官制设六卿,分属地为八道,建立各项统治制度,颁布历法为先天历,铸铜钱流通,赋税以十分取一,并开科取士。明玉珍在位五年后就逝世了,那时他才36岁。

臧(ㄗㄤ)。(zāng)

【历史来源】

1、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鲁国国君鲁孝公的儿子名?(ㄎㄡ),字子臧,被封在臧地(在今山东省境内郯城西南),建立臧国。于是他的子孙便以臧为姓。
2、另外则是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孙以其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亦称为臧氏。是“臧”姓出自鲁国公族后代,而鲁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长子伯禽的封地,因此,两支“臧”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

【郡望】

东海郡:秦代设置,汉代沿用。秦汉东海郡治郯(今山东省郯城北一带),秦汉之际曾称郯郡(汉现今山东省郑城县)。东晋侨置于海虞县(今江苏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镇江)。隋唐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今江苏省连云港西南海州镇)。

【历史人物】

臧宫

臧宫,字君翁,东汉初颍川郏县(今年属河南)人。少为县亭长、游徼。新莽末年,臧宫率宾客入下江兵中,为校尉,因跟随光武帝刘秀征战,诸将领多称臧宫骁勇。刘秀称帝后,臧宫为骑都尉,击破更始残部,平定江夏等地。光武帝观察臧宫勤力少言,为人谨信质朴,因此非常重用他。

匈奴汗国一连几年大旱,千里寸草不生,大批人畜死亡,国力大衰。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西元46年),南匈奴地区爆发的疫病更加严重,由于连续数年的干旱和蝗灾,其政权内部也出现不安定。面对如此形势,单于害怕东汉乘其疫病肆虐之际发兵進攻,立刻派使者到渔阳请求和亲。此时,光武帝见到匈奴饥疫严重,也想乘此机会向匈奴发动進攻。光武帝就与臧宫商量,臧宫认为只要带五千骑兵就可以把匈奴灭掉,但汉光武帝难以下决心。

建武二十七年(西元51年),匈奴境内疫病仍未转好,臧宫就与杨虚侯马武两人上书请求光武帝发大军围剿匈奴,并请高句丽、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从左边向匈奴進击,羌胡则从右边策应。然而光武帝最后还是没有答应出兵,因为他认为传来的有关匈奴消息可能不是最准确的。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