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9): 滕殷罗毕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3月16日】

滕(ㄊㄥ?)。(téng)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姬姓。根据《万姓统谱》、《广韵》等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亦即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于滕地,建立了滕国(今山东省滕县西南)。而在战国初期,滕国被越国所灭亡,很快再度兴盛起来,不久又被宋国灭亡,原本滕国的王族是以国名命姓,成为滕姓。
2、出自于他族。明朝时,有一位蒙古人获赐姓滕,名瓒住。
3、得姓始祖,分别有:
(1)错叔绣。根据《广韵》上的记载,滕姓是滕侯的后代,滕侯的子孙后代以国为氏,称为滕氏。因此,天下的滕姓中国人,追源溯本,统统都是3000年前被封于滕国的周文王之子错叔绣的后代,古代的滕国就在今天的山东省的滕县,这里是滕姓的最早发源地。故滕氏后人奉错叔绣为滕姓的得姓始祖。
(2)滕文公。滕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后裔、战国中期滕国国君滕文公之后。滕文公执政时,“以区区五十里”的小国,在“八百诸侯并立、战国七雄争霸”的情况下,不但没有被大国吞并,反而“疆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誉为“善国”。故滕氏后人奉滕文公为滕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1、阳郡: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西历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
2、秦置南阳郡,以宛为治所(现在河南省开封)。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幅县(今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

【堂号】

滕姓的主要堂号有五聚堂。

【历史人物】

滕文公

滕文公,名宏,战国时滕国的贤君,他曾礼聘当时有名的孟子来滕国,在《孟子•滕文公》上、下篇中对此多有记载。滕国还被孟子称誉为“善国”,直至今日滕州城的中心主道就取名为“善国路”,滕州博物馆里也陈列着近年来在滕州发掘出来的大量古滕国文物。

滕文公曾多次向孟子请教国事。滕文公因齐国人想要在薛地筑城,以其逼近滕国,他深恐齐国要来灭滕,所以感到恐慌至极,于是滕文公问孟子:“滕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我们是要侍奉齐国好呢?还是侍奉楚国好呢?”孟子告诉滕文公说:“不可因此而仓惶失措,或存着侥幸依赖的心理,我们应该处变不惊,庄敬自强,先挖好护城河,修好城墙,和老百姓一条心,共同守卫它,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不离开自己的人民,这样就会有所作为了!到最后必会自助人助,人助天助,循天理之正,则成功可期也。”现在我们就把“事齐事楚”这句话用来比喻出于两强之间,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殷(ㄧㄣ)。(yīn)

【历史来源】

1、源于子姓,为商王族的后裔。商朝在第十代君王盘庚时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史称殷商。周武王灭商后,商纣的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
2、根据汉代史游所著《急就篇》姓字注所说的“殷水在颖川,居之者以为氏。”指的就是在古代有殷水这地方,有人民居住在殷水旁边,因此后代子孙便以殷为姓氏。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今河南省汝南市东南),辖地包括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堂号】

殷姓的主要堂号有 “卧治堂”、“勤俭堂”、“畜艾堂”、“栖老堂”等。

【历史人物】

殷浩

殷浩,字深源,晋朝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人。殷浩博学多闻,常引经据典,喜爱读《老子》、《易经》。殷浩初在庾亮麾下担任记室参军,后担任建武将军。朝廷欲平定关河,任命殷浩为中军将军,统领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故有“殷中军”之称。殷浩后因征讨姚襄时作战失败被罢官,贬为庶人,并流放到东阳信安(今浙江省境内)。此后,殷浩时常发生怪举动,成天用手指在空中写“進進怪事”四个字,由此可看出,殷浩并不安于被流放和屈辱的贫贱地位。

成语“拾人牙慧”有这么一个故事,殷浩有个外甥,叫韩伯,是非常聪明的人,他能言善道,谈吐非凡,殷浩很喜欢他,但对他的要求却非常的严格。在殷浩被流放时,韩伯也随之一同前往。有一次,殷浩看见他正对别人发表言论时,殷浩走近仔细一听,韩伯所讲的,竟全是抄袭自己的所言,并套用自己说过的话,根本没有他本人的创见,却还是露出得意的样子。殷浩很不高兴的说:“韩伯你连我牙齿后面的污垢都还没有得到,就自以为了不起,真是不应该。”后人根据这个故事,用来比喻抄袭或改头换面地套用别人说过的话或写的文章。

另外一则故事,有一次,有人问殷浩:“听说想要将来当官的人总是梦见棺材,而发财的人总是梦见大粪,这是什么原因啊?”殷浩回答说:“官本来就是腐臭的,所以要得到官职就会梦见尸体,钱本来就像粪土一般,所以要得钱财,就会梦见大粪。”殷浩的回答,竟成为大家流传的名言。

罗(ㄌㄨㄛ?)。(luó)

【历史来源】

1、出自于Su姓。Su在中国古代当中是最早的姓氏之一。根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噼等姓,都是古时的Su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后人尊为火神。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Su、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西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后来又南迁至湖南长沙,便以国名罗为姓。
2、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唐代,西突厥(游牧于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中国,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来简称为罗氏;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清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

【郡望】

1、豫章郡:豫章,今江西南昌;
2、长沙郡:长沙,位在湖南省。

【堂号】

豫章堂、尊尧堂: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

【历史人物】

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生于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罗贯中是个不求功名、流落社会下层的读书人。他善于写曲、通俗小说,其著名的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说唐》、《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三遂平妖传》等。罗贯中写小说的题材是取于晋人陈寿所编著的《三国志》及南朝人裴松的《三国志注》,作为历史背景架构,且结合了多元化的民间道术,是历史与民艺的结晶。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此书塑造许多生动鲜明、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因此,罗贯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罗贯中成功的把“话本小说”推向成熟的“章回小说”,成为与司马迁和关汉卿齐名的一代文豪。

罗贯中也曾在“东原”(今山东省)客居一段时间,他是被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来的。他深入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并搜集民间流传的英雄故事材料,此是奠定他日后参与《水浒传》编纂的基础。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时候,已是五十多岁了,对历史和人生都有较成熟的看法。在施耐庵逝世后,罗贯中为了纪念他,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在创作完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从杭州来到了当时福建的建阳(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未能实现。罗贯中大约在西元1385年~西元1388年间在卢陵逝世,享年七十岁。


毕(ㄅㄧ?)。(bì)

【历史来源】

1、源自于姬姓。上古周文王(西元前11世纪)将自己的第15个孩子-姬高封在毕(今陕西咸阳西北),姬高便建立起毕国。后来毕国被楚国灭亡,姬高便成为庶人,所以后代子孙便以国为姓。
2、出自于任姓。相传黄帝有25个孩子,当中有任姓,而毕姓便是从任姓中分支。
3、出自于外族的改姓。北朝后魏鲜卑族有复姓出连氏,只是進入中原后,便改为毕姓。

【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改秦朝三川郡为河南郡,辖境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伊水下游一带,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历史人物】

毕升

毕升,北宋徽州(今安徽歙县)人。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版印刷术。毕升的发明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提高了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先前的雕版印刷要优越,这种发明,在印刷史上是个创新的技术,对世界文明有重大的贡献,并为现代印刷业打下基础。

毕升的印刷术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根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毕升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这些活字按韵目排列有序的用纸袋装好。排版之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着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序排在上面,加热后,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就附着在铁板上,可像雕板一样印刷。使用完后,又将铁板放在火上加热,使松脂蜡熔化,把活字拆下来,分别置放,以备再用。

相传毕升因写一手好字,被杭州雕板作坊的皮子龙所赏识,聘为写字先生。谢清之是毕升的养父和老师,他用心血写下的《汜胜之农书篡补》书稿托交给毕升,要毕升将其刻梓行世。到了杭州,毕升向老雕匠陈大亮拜师学艺,立志自己刻版印书。为了让《农书》能早日刻梓行世,毕升锲而不舍地研究,他的妻子为了他的发明,也到湖上给游客划船赚钱。终于,毕升研制成功,并办起了“毕氏活字印书铺”,因皮子龙心生妒嫉,与朝廷判官王天书相互勾结,砸毁书铺抢走活字版,并害死毕升的岳父,毕升含冤告状反被毒打,《农书》书稿被撕毁,妻子也在逃跑中箭身亡,毕升最后绝望地投江自尽。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