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26):姚邵湛汪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5月16日】

姚(ㄧㄠ?)。(yáo)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妫姓。相传五帝之一-舜有生于若水,居住在地丘的后代,因为生在姚墟,所以后代子孙便以姚墟的姚为姓。另一个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为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他族改姓。根据相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位羌族的首领-姚戈重,本来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所以改姓姚。

【郡望】

1、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2、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初废。

【堂号】

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注:姚姓又以郡望“吴兴”和“南安”作为他们的堂号。

【历史人物】

姚重华(帝舜)

传说中说舜是个大孝之人。舜的生母在他十几岁时就过世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后来,父亲瞽叟娶了一位性情粗暴、凶狠的后母,后母生下一名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瞽叟疼爱象而讨厌舜,而舜善良恭顺,每天辛勤耕种渔猎来供养他们。

尧知道舜是个品德好又能干的人,非常赞赏舜的为人,就将女儿嫁给了舜,还赐给他金银财宝,舜变得极为富贵,后母和弟弟又是羡慕,又是妒忌。有一天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屋顶,等舜上去后,瞽叟悄悄拿走梯子并在下面放火,想把舜烧死,舜一见起火,便张开妻子送的两顶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瞽叟和象心有不甘,又叫舜去屋后挖井,当舜下去后,象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安全的回家了。

正当象他们得意洋洋的走去舜的家准备瓜分财物时,他们一進屋子,只见舜正坐在窗口弹琴,象的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但舜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尽管他们对舜如此无理,百般虐待,舜对父、母仍不失孝道,对兄弟也不失友爱之情,此后他们也不敢再陷害舜了。


邵 (ㄕㄠ?)。(shào)

【历史来源】

出自于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根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在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则留在镐京担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

另外再根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所以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郡望】

1、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2、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平舆。

3、安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西晋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

【堂号】

安乐堂:宋时邵雍,好《易》理,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邵姓又以博陵为堂号。

【历史人物】

邵雍

邵雍(西元1011年~西元1077年),字尧夫,谥号康节,又称“邵子”,宋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邵雍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刻苦读书,于书无所不读,后来,他游学四方以增长见识。中年后,他淡泊名利,隐居洛阳,并著书教学。邵雍不仅学贯古今,而且品德浑厚,待人至诚,当时的名流学士,都很敬重他。他精先天象数之学,著有《先天图》、《皇极经世》、《渔樵问答》、《伊川击壤集》等。邵雍有“遇事能前知”的能力,于是他采用了很隐诲的语言,写下了传世之作《梅花诗》,预言了他身后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演变。在民间仍流传着他所说过的警句,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由下面的故事中,便可知道邵雍的神机妙算。有一次,邵雍经过庭园观看梅花时,看见梅花树上有二雀相争而坠地,他便推断,明晚会有一女子来折花,园丁因误以为是贼而前来驱赶,此女子因惊惶失措,不小心摔倒在地而伤了大腿。后来果真如其言。

在一个除夕的傍晚,邵雍正在炉边烤火,忽然听有人敲门。此人先敲一声,接连又敲五声并说是要借东西,于是邵雍便应运起了一卦,立刻断定是邻居来借斧头。邵雍的儿子不相信,打开门一问,果真是借斧头的。

又有一日邵雍来到市集,他巧遇三个正要進京应考的考生。邵雍与其素不相识,因他为人和善,便宴请三位考生。餐后邵雍请三位到自家的园子内走一圈,有意无意的说道:“从这棵树到那棵树的土地正是家传之家产。”后来,邵雍过世数年后,欺压善良的江员外欲霸占邵雍家土地,邵雍的后代就告到衙门去,县令便把江员外关進大牢,故得以保住了家产。当时的县令不是别人,就是当年進京应考的三位考生之一。


湛(ㄓㄢ?)。(zhà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姒姓。夏朝时,有个斟灌氏国,是大禹氏族中的一支建立的诸侯国。其地则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四十里斟灌店。太康失国后,东夷族人寒浞又代羿称王,派遣浇率兵攻灭斟灌氏国。原斟灌氏族人为避害,便约定把原国姓斟灌二字合并,各取一半,合成一个湛字,便成湛姓。后代子孙便沿袭、传延至今。
注:《百家姓》注: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诸侯斟灌氏,其后子孙去斗去腭,合二字为湛氏。”

2、以地名命姓。春秋时居住在湛(今河南省宝丰一带)的人,以地名为姓,称为湛氏。后代沿袭至今。湛,水名,源出河南宝丰县东南,东经叶县,至襄城县境,入于北汝河。

【郡望】

豫章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南昌,辖历陵、南昌、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侯国,相当今江西省地。

【历史人物】

湛若水

湛若水(西元1466元~西元1560年)字元明,号甘泉,明朝广东增城甘泉都(今广东增城市新塘镇)人,学者称其为“甘泉先生”。湛若水在明弘治十八年(西元1505年)参加会试,進士及第,先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侍读。嘉靖三年(西元1524年)官至南京吏、礼、兵部尚书,深得世宗倚重与信任,封太子少保。

湛若水和王守仁二人交往甚密,相与倡道京师。湛若水除长期担任官职外,还热心捐款赞助书院,而王守仁倡议在九华山建书院讲学,获得湛若水的支持,湛若水亦赴九华讲学,并手书勒石的“甘泉”石刻,当时学生济济一堂,十分兴盛,而湛若水的弟子谨遵师嘱,在九华营建书院,以师雅号为名,即“甘泉书院”。

湛若水一生致力于讲授理学,他讲学中的理念被誉为“甘泉之学”,他与王守仁皆以理学著名而分庭抗礼。

湛若水在嘉靖十九年(西元1540年)归故里,仍然致力于教育事业,九十岁时还让人抬着棺材出门讲学,他的影响遍及了全国各地,其门徒高达四千余人。湛若水在嘉靖三十九年(西元1560年)病逝,其著作有《湛甘泉先生文集》、《泉翁大全》等。
  

汪(ㄨㄤ)。(wāng )

【历史来源】

1、出自于漆姓。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進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

2、出自姬姓。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姓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3、出外姓、外族之改姓。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根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干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進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郡望】

1、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2、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置,后来移到了歙县。

【堂号】

越国堂 唐代汪华封越国“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

【历史人物】

汪元量

汪元量(西元1241年~约西元1317年),字大有,号水云子,南宋末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宋度宗咸淳三年(西元1267年),汪元量以词章任职于宫廷,不久因善琴为宫廷琴师。德佑二年(西元1276年),元兵攻陷临安,宋亡,汪元量自愿随侍被俘的宋主及后妃前往燕京,留北十三载。而文天祥因兵败被执,囚于大都,汪元量曾屡至囚所探视,并互赠诗文,悲歌唱酬,汪元量并以“君当立高节,杀身以为忠”来激励文天祥。文天祥就义后,汪元量悲痛之余,写下《浮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另外,元世祖曾命汪元量奏琴,迫汪元量为官,而后汪元量为道士。至元二十五年(西元1288年)得赐黄冠,辞官南归,他即以黄冠道人的身份,放浪江湖以终。

文天祥曾为汪元量集杜甫诗句,成《胡笳十八拍》,并为元量作品作序。汪元量在北国漂零,他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惆怅之余,他作《一剪梅》寄怀。汪元量工诗,善词,其诗句平易,让人琅琅上口,且知乐能琴。汪元量赋有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所作之诗词,多记载亡国北徙事,为历史作见证,也供后人作评断,有宋末“诗史”之称。而其中《湖州歌》、《越州歌》、《醉歌》是汪元量“诗史”的代表作,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其它宋遗民同类的诗。汪元量著有《水云词》、《湖山类稿》等。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