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学《贞观政要》笔谈(十六)

刘如


【正见网2018年12月24日】

讲完为君之道,自然人们很想知道唐太宗是如何具体施政的。为此我们进入《贞观政要》的第二篇《论政体》。从这一篇开始,孔子的教导和大量的历史认识成为施政的依据,读完这本书,会让人彻底明白,日本人为何酷爱孔子的学问,并大量研读中国的历史,其目的是活学活用,用来决断遇到的一切现实难题。

论帝王的本分

我们先来看《论政体》,并从其中一段君臣探讨帝王本分的论述讲起。魏征引用历史来启悟太宗,为君者要想治理好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尽到帝王的本分。实际上,整篇都是君臣问答的实录,是对当时治国大事的讨论,其核心讲的是君臣一体,各守本分,如何共同爱护百姓的道理,此为古人认识的政体的真正本质。现代人读它,很快就能学会如何妥善处理婚姻家庭的问题。

以下是《论政体》的第十段,为方便阅读,分成四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此?自朕有天下已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即朕所赐。向使朕科唤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得。”

魏征对曰:“尧、舜在上,百姓亦云‘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含哺鼓腹,而云‘帝何力’于其间矣。今陛下如此含养,百姓可谓日用而不知。”

又奏称:“晋文公出田,逐兽于砀,入大泽,迷不知所出。其中有渔者,文公谓曰:‘我,若君也,道将安出?我且厚赐若。’渔者曰:‘臣愿有献。’文公曰:‘出泽而受之。’于是送出泽。文公曰:‘今子之所欲教寡人者,何也?愿受之。’渔者曰:‘鸿鹄保河海,厌而徙之小泽,则有矰丸之忧。鼋鼍保深渊,厌而出之浅渚, 必有钓射之忧。 今君出兽砀,入至此,何行之太远也?’文公曰:‘善哉!’谓从者记渔者名。渔者曰:‘君何以名?君尊天事地,敬社稷,保四国,慈爱万民,薄赋敛,轻租税,臣亦与焉。君不尊天,不事地,不敬社稷,不固四海,外失礼于诸侯,内逆民心,一国流亡,渔者虽有厚赐,不得保也。’遂辞不受。”

太宗曰:“卿言是也。”

详细解读

显然,以上这段君臣对话主讲履行好帝王的本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仁爱百姓,才能治理好国家。这段文字可以这样理解:

贞观八年(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唐太宗与身边的大臣们讨论眼前国家的治理情况,太宗对此很欣慰,于是对身边的大臣们说:“隋朝的时候,国家动荡,君臣离心,老百姓即使拥有财物,也是枉然,岂能保得住呢?自从我平定天下以来,用心安抚和体恤百姓,没有什么差役摊派,每个人都能安心地维持生计,守住自己的资金财产,这些就算是我对百姓的真正赐予。如果我不停地征收各种赋税、征用民力(这就是残害百姓的苛政),即使有仁爱之心,听闻百姓贫苦也能做到多次赏赐或者资助百姓,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不如不这样做。”

魏征听了,明白太宗对百姓的用心,真正地在尽心尽力爱护百姓,替他们操心,看到百姓安居乐业,内心是欣慰的,只是遗憾百姓也许不能了解他的苦心,太宗因此有些疑虑,向大臣们吐露心声,自己虽然没有去施舍什么赏赐给百姓,却真的是一心一意在为百姓的生计考虑问题。因此魏征非常理解太宗身为帝王的苦心,于是想安慰和鼓励太宗不必感到遗憾,鼓励他继续坚持下去,并以古圣王尧舜作为例证,他们同样都经历过这些,因此魏征劝慰太宗说:“即使是古圣王尧、舜在世的时候,百姓都会对尧帝舜帝说‘我靠种庄稼获得食物,靠打井取得泉水’。他们衣食丰足,感到快乐,生活安定到根本感觉不到帝王的存在,因此曾对尧、舜说‘你何曾出力,有何功劳可言’。否定这一切均有帝王仁爱百姓,辛劳治理的恩赐。现在陛下如此关爱百姓,百姓日日受惠,但却极有可能对陛下您的用心付出毫不知情。”

魏征安慰太宗后,进一步以历史故事劝导太宗,让太宗明确认识到,这样施政,正是帝王的本分,百姓是否认可,是否知道,都不重要,都应该奉行到底,因为那是身为帝王的责任和义务。于是魏征便又向太宗上奏道:“晋文公出去打猎,在砀山这个地方追赶野兽,进入了河水交错的地方,因此迷路不得出。后遇一打鱼人,文公对他说:‘我是你的国君,这路该从哪里出去?如果你告诉我,我会重重地赏赐你。’打鱼人说:‘我愿意带路。’文公说:‘走出这个大泽就领赏吧。’打鱼人回答:‘鸿鹄要是生活在汹涌澎湃的大河海洋之上,就能保全性命,如果迁徙到小河周围,就会受到猎人弓箭的袭击;龟鳖只要生活在深水中,就能安然无恙,如果跑到浅水滩,必然会受到打鱼人的威胁。如今您在砀山追捕野兽,一直追到了这个地方,是不是走得太远了呢?’文公听了,大声赞叹:‘太好了!’便命令随行的人记下打鱼人的姓名。打鱼的人说:‘你凭什么叫做国君呢?是国君就应该尊奉天地,敬重社稷,保卫边疆,爱护百姓,减轻各种徭役赋税,那么这样一来,我也就自然得到益处了。国君要是不尊天事地,不祭祀社稷之神,不巩固边防,对外不懂礼敬诸侯,对内又违背道义丧失民心,一旦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我这个打鱼人,即使拥有你丰厚的赏赐,也得不到保全啊。’打鱼人于是坚决推辞,拒不接受文公的赏赐。”

太宗听了魏征讲的话,明白了自己施行的仁政正是对百姓最大的恩赐,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有了历史的依据和凭证,同时自己并不孤单,有尧舜圣王的先例,感到莫大的宽慰,同时明白那就是帝王真正的责任,是身居此位本该做的分内之事,于是对魏征大赞道:“说得太对了,正是这个道理。”

君既明  看臣道

读完这段君臣对答,我们懂得了古人无论是君臣,还是百姓,都懂得做人各有本分,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君臣和儒生,都熟读经史,说话做事有理有据,谁也无法为所欲为,大家都有一个尺度,有善恶是非的做人的标准在衡量各自的言行,因此,这里讲的帝王做人的本分,该有的样子,才会如此明确清晰,而末世出现的昏庸帝王,比如太宗提到的隋朝末政,往往变成后世帝王的镜子,引以为戒,并非常态。

既然帝王有做人的本分,那么臣子呢,与帝王是何种关系,其本分又是什么呢?在这一点上,轮到太宗来教育臣子了,其认识非常地英明。了解了君臣关系,对夫妻之道,也就自然明白了。

(待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