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学《贞观政要》笔谈(四)

刘如


【正见网2018年10月31日】

日本一直把唐太宗看作是守成时期的明君,不断研究他的治国思想和策略,并活用于现实社会,这跟《贞观政要》里的一段君臣问答有关,而且这段问答,就出在开宗明义的首篇《论君道》。从这段话里,看出太宗的三大素养:仁明武。

创业与守成,哪个更难?

在《论君道》里,记录了这样一段太宗与房玄龄和魏征的君臣问答: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身边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成,哪件事比较艰难呢?”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征回答:“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辛,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替我安定天下,忧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必使国家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知道守成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成这一难事就成当务之急,得考虑和诸公一道慎之才好。”

日本汉学家守屋洋在其《帝王学讲义》中,对这段话是这样理解的:“太宗即位时,唐王朝已经摆脱创业的危机,正要进入守成的时期,太宗的话,正是面对这样的时候,表明自己的治国意向和决断。”守屋洋认为,从太宗的回答,可以看出要回答创业与守成,哪个更难,本就是个大难题,两者都各有各的难处,难的内容不同罢了。不过,创业就如开辟自己独自的道路来登山,仿佛找不到类似的雷同的经验和方法,即使想学,也很难学习。但是守成则不同,通过对历史王朝灭亡过程的分析,大致能找到某种程度上相似的共同点,这样就能找到一定的方法,避免国家的灭亡。所以,即使是素质一般的人,也能摸索到一定的规律,学到有用的经验和方法。因此,他认为,《贞观政要》这本书,是守成时代的君主,如何吸取历史教训,对应政务,处理国事的心得,是历代天皇和幕府将军将它视为帝王教科书的最大理由。

高层领导的要责:定方向

不管日本人如何看待太宗关于守成的心得,我们却能领悟到一点,那就是高层领导者,必须非常明白自己的主要职责,就是首先明确将来的方向,也就是说,懂得如何带领大家,将这条国家的大船平稳地驶向正确的目标。要定出大致努力的方向。这就跟现在的企业董事长一样,必须懂得分析自己企业的现状,弄清自己的处境,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主要位置,定下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

太宗之所以会有这样一段对创业和守成的君臣问答,很显然,源自他所处的位置,一国之君,必须为国家定下努力的目标,否则一旦判断失误,就会导致沉船灭亡的危险。可见太宗非常清楚,自己已经不再是父亲那一代,而是真正的获得了一个新的王朝。面临的主要业务,不再是到处征战,要征服四方威胁的豪强,而是基本稳定下来,也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于是他不得不思量,如何把父亲辛苦开创的,传至自己的基业,平稳安定地传承下去。

太宗由于正好处于创业过度到守成的时期,也同时经历过帮助父亲创业的过程,因此,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不仅对创业的艰难和做法十分清楚,也深知,自己即将面对的,是未来如何守住基业的问题,征战不能用来治国,为此,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虑。可见他是一位非常理性而明智的君王。对自己的要务和责任,十分清楚。那就是一定要根据现实的处境和位置,定出合理的治国施政的方向。此为识时务者。绝不脱离现实。

谦恭的态度  明智的决断

太宗是国家首领,当然最后需要自己下判断,他为了明确自己未来的航向,不敢刚愎自用,而是明白兼听则明的道理,毕竟一个人的见识和信息是有限的,领导的决断,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必须谨慎,因此,他每逢有疑虑,就会跟群臣商议,再三考虑,把自己的思路,打开来,表明自己的思想,共同研究。君主勤政懂得自己的要务,思虑国家大事和方略,大臣们必然会根据君主的思考方向,踊跃出谋划策,这才有了这场论答。于是跟随太宗创业的房玄龄道明创业的艰难,而魏征主要在守住基业上用心,所以强调守业的难度。两个大臣各有见解,我们看太宗,不仅不被大臣各执己见的观点所带动,反而非常明白两位大臣都是为了国家担忧,都有独到的见解,他很快做出合情合理的决断,两者都对,但是魏征说的,更加符合现在的现实,所以他不仅道出自己的最后决断,而且是整个细致分析为何会这样决定,让大家在守成上用心,杜绝守成时期最容易犯下的错误,谨慎对待,不可骄奢放纵。

这样处理政务,大家想想,不仅体谅创业时期,曾为他出生入死的老臣,认同、感激老臣的艰辛付出,同时,分析现状,让持有不同政见的臣子都能心服口服,原来自己的君主是这样考虑问题的,真的是明智通透,还交代的清清楚楚,毫无隐瞒,开诚布公,让创业的老臣不至于心寒,还理解了君主的英明决断,大臣之间也绝对不会因政见不同而闹出矛盾和帮派。这就是太宗堂堂正正,谦虚谨慎,推心置腹的素养。关键还是为人的修养。带臣子既能谦恭体谅,又能拥有英明的见识,不会被大臣的偏执所左右,勇于决断。

帝王三大素养:仁明武

这就是太宗作为帝王的三大最优秀的素养——仁、明、武。仁,就是要体恤臣民,君王最大的仁,就是清醒认识自己的主要责任,永远要把握正确的航向,善用各种人才,治好国家。为此就要兼听谦恭,广开言路。天下事和大局才能把握好,不至于判断失误,陷入灭亡的处境。能仁者,必懂体恤百姓,也就能明白事情的轻重缓急,这才能区分大臣不同的见解,哪个才是当务之急,哪个是长远的方向,哪个不合时宜。此为明。有了明智的见识,就能够当机立断,此为武。

附原文: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