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9年10月24日】

*正见网2009年10月15日下载、审阅,10月16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枯木春(外四首)

枯木春
村口老槐树 沧桑数百秋 今闻普度曲 新叶满枝头

慈母泪
慈母看神韵 终场泪满巾 乡村老百姓 原是天上人

天渊别
尘路虽云乐 尽头是危崖 功修大道苦 步步返真家

法徒威
慈悲发正念 立掌世中仙 法器遍三界 红魔化黑烟

神遇
花甲老妇人 容貌若青春 问其驻颜术 修佛返本真

评注:这里的五首小诗都写得不错,特别是第一首。作者把“枯木逢春”的内涵,用四句小诗具体化、形象化了。历尽人间“沧桑”的“老槐树”,在“村口”守护村人已经有“数百秋”了,枝枯叶尽,垂垂老矣。如今偶然听到村中有人播放“普度”音乐,竟然又“新叶满枝”,唤回了生命中的春天!全诗文句省净、内涵饱满、喻义清楚明白,而且非常正面、有力。此诗从构思、表现方法、精练文字、形象塑造方面都值得初学者参考和学习。比如在练字练句方面:作者用“枯木春”为标题,末句用了“新叶”二字,便将“老槐树”过去的状态和形象概括完了,用不着多写一个字(写了就是浪费)。古典诗歌中的“互文见义”手法,可使不同诗句的内涵,同时能为别的诗句起到说明、完善、补充等作用。这里的标题和末句的“新叶”即能起到类似的作用,文字上非常省净。而在形象上则通过“老槐树”听到“普度”音乐前后的对比:枝枯叶尽、气息奄奄--新叶满枝、生气勃勃,给读者留下较深的视觉印象。此诗的结构也合乎起承转合的规矩。其中第三句转得特别好:有了“普度曲”的出现,全诗各句的内涵都一下子深化了、升华了。此诗在标题的选择上,特别值得我们很多作者参考和学习。我们有许多作者,似乎写诗都还可写,拟标题就特别困难。此诗的标题不但概括了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方法,而且本身为全诗贡献了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二首“慈母泪”是模仿唐诗《蚕妇》的结构和思路的,而且用了相同的韵脚,读来有熟习的感觉。但内涵纯正、文笔简练。如果只用其思路和结构,另选韵脚,效果会好得多。第三首“天渊别”,若将第二句“尽头是危崖”改作“处处掩危崖”或类似的句子,就更切合生活的真示。第四首“法徒威”第二句“立掌世中仙”如果改为“立掌入云天”或类似的句子,在形象塑造上会好得多。第五首“神遇”第二句“容貌若青春”,“若”字较弱,可改为“正”。注意,这里说的是“容貌”,不是她本人。说她本人“正青春”是不对的,但其“容貌正青春”就没有问题。

*正见网2009年10月16日下载、审阅,10月17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秋思三首--10月15日,修旧作,遥寄同修

一吟初雪
飞絮飞舞任风狂,悄没峰林九霄茫。
洁白本自天生就,倾向红尘净迷茫。

二咏坚实
秋思归兮冬欲还,冷月飞霜溢风寒。
昙花尽谢云烟过,唯有坚实丰心田。

三叹红梅
冷月飞霜溢风寒,千花凋零百花残。
十方秋色芳华尽,一枝红梅傲雪含。

评注:这三首诗没有登载,下面简述一下理由。首先,副标题中“修旧作”的“修”字。如果作者想说“修改”,则不妥,“修”字没有“修改”之意。而“修”字的其它涵义加到“旧作”上,似乎就更不搭配了。第一首:如果“初雪”一“任风狂”,自己就势必随风狂舞起来,和后面“悄没峰林”不太合拍了。风狂雪暴,只会给人“迷茫”的感觉,似乎与“净迷茫”说不到一起。这里的关键是:“迷茫”的感觉与“白”不“白”没有必然的联系,白的东西也会给人“迷茫”的感觉。另外,一般的说来,诗歌是应尽可能避免重韵的,四句的小诗更是这样,但此诗两个韵脚都是“茫”。第二首:此诗的关键词是“坚实”,但我们不明白作者说的“坚实”是实指某物,还是某种心理。因第二、三句是写景,末句的“坚实”当以实物为宜。另外,“昙花尽谢”应含“昙花一现”的“短暂”内涵(否则这里说“昙花”就没有特殊意义),而“昙花一现”中之“昙花”是指佛经中的“优昙钵华”(或译“优昙波罗花”),那么此句的内涵就走到反面去了。第三首:“冷月飞霜”之时至少是秋天了,“千花”“百花”早已过世,而红梅开在冬天,不知作者这样写有何特殊用意。从文字上看,“千花凋零百花残”“十方秋色芳华尽”,这两句基本上就只有“百花残”的内涵;而第一句“冷月飞霜溢风寒”又和前面一首的第二句完全相同。这样多内涵上的重复,似乎不合诗歌“文字精练”的基本原则。另外,末句末字“含”是及物动词,“一枝红梅傲雪含”怎么解呢?谁含?含的甚么呢?

原稿:神笔--念分别王、赵二同修遥思寄赠

落墨龙飞凤舞前,造化世界蕴大千。
透描百感迷中事,光耀十方吐金莲。

祥光瑞霭显真仙,威德殊圣憾九天。
助师正法勤三事,一念持悲自心间。

评注:首句末字“前”不知怎样解释,大概只是为了入韵吧。第六句“殊圣”是否是“殊胜”之误;末句“持悲”是否“慈悲”之误?否则,和前面几句的情绪也不相吻合了。另外,作者说自己的神笔“龙飞凤舞”,可以“造化世界”,“吐金莲”,有“祥光瑞霭”和“憾九天”的“威德”,是否过份夸张了些?作为同修,我们还比较能理解,如果常人读到这些句子,可能难免会生出很多误会来。

原稿:念奴娇・殊圣的荣光

登高眺远,见群山尽染,枫林秋叶。
鸿雁高飞空谷寂,绮丽云蒸霞蔚。
浊世梅莲,千秋洪愿, 荡尽洪微澈。
征尘无悔, 扫除寰宇败物。

神韵四海讴歌,佛恩浩荡,万古机缘悦。
尽救世人出险境,何惧冷风冰雪?
浩瀚苍穹,风云激荡,殊圣多英杰。
漫天花雨,飞升新宇宫阙。

评注:第二句“见群山尽染”已经包括了红色的“枫林”,第三句为甚么要再专门写“枫林秋叶”或者“层林红叶”(不管哪句,都给人一片红色的视觉印象)?而且开头两句说“登高眺远”看见的是“群山”,用的是远镜头,第三句聚焦“枫林秋叶”是近镜头了,因此也是专门强调红色的效果。秋天的层林,基本上只有两种主色:占压倒优势的是金黄色,枫树丛生的地方才会是红色。红色比喻甚么、金黄色比喻甚么,对大法弟子来说,不是很明显的吗?为甚么不突出金黄而突出红色呢?第二行中“空谷”比喻什么?第三行中“浊世梅莲”当然是比喻大法弟子,但“梅莲”的形象刚刚映入读者眼帘,就来一句“千秋洪愿”,视觉形象就打乱了。前面用了比喻,后面就要用比喻的对象来描述,否则用比喻干甚么呢?特别是,“梅莲”有鲜明准确的形象,拿来放在那里就不管了,反而只起了打乱画面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比喻是为了把抽象的变得形象、把死板的变得生动,这些话都说过不止一次了。作者在此词上片的写景中似乎完全没有这些概念了。有些句子作者写出两句后,不知选哪句好,那是因为对自己要写的内容不很确定。目标确定了,才知道哪条路比较近捷。下片没有甚么写景,就不用细评了。

作者在押韵和平仄上还是基本正确的。但上片“绮丽云蒸霞蔚”的“蔚”当属第三部(读“畏”的音),属于第十八部的“蔚”只出现在地名和“蔚蓝”一词中(读作“郁蓝”)。但现在有些词典(还是很有名的),都把“蔚蓝”注音为“畏蓝”了。而且作者所见的“词林正韵”上也没有说两部的“蔚”字意义不同,所以这不是作者的错误。以后如果整理韵书,这些地方我们都会仔细注明的。另外,下片的“尽救世人出险境”的“出”字是入声字,不是平声字,就是在入派三声中也是派入到上声而不派入平声。这个字,作者是按现代北方话的用法来用的。又,“殊圣”当是“殊胜”。

此词不一定要修改,也不一定要尝试写慢词。学的时间很短,写的作品也很少,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到随意创作慢词的地步。不要太心急,还是多写小令或中调,把基础打牢实了再尝试慢词吧。当然,我们的登载标准很低,非要写,也可能还是可以发表,但那样对作者自己没有好处。不正规的东西一旦固定下来,就很不容易纠正了。还是一步一步的走扎实为好。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