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9年10月04日】

*特别通讯:

原稿:大法咏怀(二首)

(一)
人间净土起清风,法曲悠扬漫碧空。
身处九霄浊世外,心安一片金光中。
转轮灿灿旋穹宇,师父巍巍护大雄。
莫怪神仙惊美景,通天万古见长虹。

(二)
齐捧宝书学法来,人人心里喜开怀。
星光正伴声声朗,灯火长明夜夜斋。
神路岂知无雨雪,凡间何惧有狼豺。
清芬不问红尘恶,缕缕云霄景色佳。

评注和建议:第一首第六句“师父巍巍护大雄”应当加一注。“护大雄”一语用了两层修辞手法:首先是比喻,将勇猛精進的修炼人比作雄狮,这是师尊讲过的;其次是指代,以精進弟子代指全部弟子,因为师尊的法身保护的不只是精進弟子,而是所有弟子。“指代”则是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了。所以这样写大法弟子也不一定都能理解,常人就更难明白了。第二首的两联修改的好,特别是第三联,远优于第一稿。第七句似可再改,特别是“问”字,以改为宜。第四句“灯火长明夜夜斋”,其中“斋”字宜注。无论作者选用“斋”字的哪个内涵,这里都得注一下。如果不注,这句话中的“斋”很可能被解释为“素食”“斋饭”,但这不是作者的原意。最后一句“缕缕云霄景色佳”中的韵脚“佳”要改,它其实不押前面的“豺、斋、怀”。但这不是作者的错,作者可能是按网上“词林正韵”的分部来押的。这个问题得稍微说一下,因为其他作者可能以后还要碰到这个问题。

《平水韵》中的“九佳”和“十灰”这两个平声韵部比较特别。“九佳”中包含了韵母为“啊(a)”和“哀(ai)”的字,“十灰”中包含了韵母与“微”字相同的韵母(ei)和韵母为“哀(ai)”的字。虽然《平水韵》在金代推出来时读音与我们现在知道的读音不尽相同,但元代以元曲为考虑对象的《中原音韵》里面,这两个韵部中的三个韵母所构成的字已经完全分开了:“九佳”中韵母为“啊(a)”的字被归入“家麻”韵部中;韵母为“哀(ai)”的字归入“皆来”韵部中;“十灰”中韵母为“(ei)”的字归入“齐微”韵部中;韵母为“哀(ai)”的字归入“皆来”韵部中。主要针对宋词的韵书(包括《词林正韵》)是清代才辑录出来的,它们也反映了这两个韵部分列到三个不同韵部的事实:第三部“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其中“十灰(半)”就包括“十灰”中韵母为“(ei)”的字;第十部“九佳(半)六麻”,其中“九佳(半)”就包括了“九佳”中韵母为“啊(a)”的字;而第五部“九佳(半)十灰(半)”就包括了两个韵部中韵母为“哀(ai)”的字。但“佳”是应该放到韵母为“啊(a)”的第十部中去;“灰”是应该放到韵母为(ei)的第三部中去。《中原音韵》也都是这样处理的。但网上的《词林正韵》可能都把“佳”和“灰”同时放到两个与自己有关的韵部中去了。这就造成“佳”和韵母为“哀(ai)”的字混押(即作者此诗的情况),同时还会有“灰”和韵母为“哀(ai)”的字混押。但有人可能说,我按《平水韵》还有问题吗?一般说来,因为《平水韵》比《词林正韵》严,因此用《平水韵》不会有问题。但对于这种《平水韵》中一个韵部在《词林正韵》中分裂为两个以上的韵部时,还是应该按《词林正韵》来押。

原稿:国殇复中秋寄语 (原诗从略)

评注和建议:这首组诗由八首五言小诗组成。第一首和第四首的两个韵脚“灯、衡”和“纵、众”是相押的。第七首的两个韵脚“应、惊”虽同韵部,但一仄一平,四句的小诗不宜。其余五首,都犯了混押的毛病,而且都是那个第一部混押第十一部的老问题!而第八首除了混押外,两个韵脚的平仄也不相同:“崩、俑”一平一仄。这个混押的问题过去也给作者指出过,对个别作者则专门指出过不下十次!但这个问题却至今没有完全解决。我们曾经建议,对这两个韵部有混押倾向的作者,可以将这两个韵部单独打印出来,放在手边上,经常(特别是在写诗时)拿起来扫视一遍,知道哪些字是同韵部的、哪些字是不同韵部的。一旦诗中用到这两个韵部的字时,不妨逐个韵脚检查一遍。时间长了,自然就熟习了,不会混押了。要根本解决这个混押问题,得从纠正自己的读音或听音入手。因为大多数南方人都不会混押这两个韵部,而且他们读起(或听到)这两个韵部的字时,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可见,部份北方人混押这两个韵部,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地方音里对这两个韵部的字音分不清。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但普通话里这两个韵部是能分清的。虽然有五首诗都混押了,但都只是这两个韵部中的字,因此适当的重组原诗的句子,可能有些句子不用改动就能重组为押韵的小诗。作者不妨试一下,仔细认真的做一遍,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这两个韵部的印象。把全部混押解决了,韵脚平仄不相同的问题也解决了,可以再寄来投稿。
***********************************************

*正见网2009年9月4日下载、审阅,9月5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无漏显神迹--赠小妹 (原诗从略)

评注:作者有情,一时放不下,可以理解。因为修炼就是这样的,没有痛苦就没有触及到心灵,也就算不上一关了。但把放不下的情放到诗里来,绝非良策。这样只能使难放下的情更难放下,而且可能火上加油,使情火更炽。为了作者自己的修炼起见,我们不登载此诗,也是在帮助作者,作者当能体谅和理解。

*正见网2009年9月5日和6日下载、审阅,9月7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六州歌头--写于退党人数已达六千万暨六十年国殇日将临之际

何为共产,鲜血染红旌?
非吾族,从西降,本邪灵。
露狰狞。
从此无宁日,斗争说,人性泯,逆天道,三教毁,戮文明。
运动连连,千万冤魂恸,不散风腥。
看山河赤色,何处见流清?
满目堪惊。
尽哀鸣。

妒蛙狂妄,与神赌,真善忍,竟欺凌。
党亡矣,苍天怒,九评征。
一朝烹。
百载成邪教,遮暴力,谎言兴。
迷民智,当警醒,亮双睛。
看透红魔本质,勿陪葬,三退安宁。
盼中华儿女,齐把未来迎。
天下承平。

修改与评注:第五行“千万冤魂恸”,改“恸”为“哭”:后者比前者更常用、更易懂,更具体、更有形象,此处表悲抑,入声字“哭”也比去声字“恸”更好。上片末行“尽哀鸣”改为“尽哀声”:“声”可用于一切发声之人、物;“鸣”(以发声而论)不宜用于人;“声”字押“惊”和“清”,比“鸣”字好得多,朗诵自知。下片第三行“一朝烹”改为“恶蟾烹”:“一朝烹”省略了“烹”的对象,而前面一行(也是一句)中的可能对象是“党”而不是“妒蛙”,但作者的意思是要“烹”“妒蛙”。“妒蛙”和“烹”之间隔着“党”,不好“烹”,因此只好赐它一个新名“恶蟾”,拉到本句中来,直接了当的“烹”了。第五行“迷民智,当警醒,亮双睛”:“迷民智”的是“妒蛙”和“党”,我们要“警醒”的不是它们,我们也不能使它们的“双睛”“亮”起来。我们要“警醒”的是被它们“迷”了“智”的众生。这里的动词和对象之间有些不吻合。因此改“迷民智”为“民迷者”,就是那些被迷了的民众,“警醒”他们、使其“亮双睛”就是作者的本意了。末句“天下承平”改为“满宇芳英”:前者多囿于人间的政事、社会的形势;后者则扩大到更大的范围,而且更形象,有如满天花雨,隐含着主佛莅临、人神共庆的内涵。这样改的根据是作者在此词中所用到的概念、道理和事实,不只限于人间这个层次。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