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9年09月13日】

*正见网2009年8月24日下载、审阅,8月25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正法神

沧桑亿万年,机缘一瞬间,
身为正法神,精進莫等闲;
世上千般事,抛却似轻烟,
誓言耳边响,不忘来时愿。

修改与评注:末行“愿”字是此诗中唯一的仄声韵脚,又在全诗的最后一字,因此声韵就比较差。同时,末行这样写完全不涉及行动,就显得有些轻飘无力。因此将末句“不忘来时愿”改作第七句,将原来第七句“誓言耳边响”化作“精進践誓言”,作为末句,这样既保证了原诗押平声韵,同时尾句份量也显得重一些。

原稿:(作者来函)诗歌园地编辑同修:顺致些言:首先谢谢编辑同修,对自己的拙作的评议和斧正,受益非浅。但关于“高山流水”的评点略有异议。未必正确,仅作切磋。就关“高山流水”这一成语典故,确实如编辑同修所言,是讲“知音难遇”。但记忆当中好像也常喻作“乐曲高妙或绝妙”之意。以免自己记忆有误,因此特意查阅了《辞源》和有关的“成语典故”词典等佐证,均有例句说明,不仅多用“知音难遇”之典,亦有常喻“乐曲高妙”之意。不妨敬请核实。谨此,见谅。

评注:“诗歌评议”对原诗中这一句的评语是:第七句“高山流水调”是什么调呢?“高山流水”这个典故是讲音乐上的知音,“知音”一词是这样来的。这里的着眼点是这个“调”字,不管“高山流水”的内涵是什么,它无法给读者有关“调”的信息。我们用问句,而不直接了当的说作者的“调”字用错了,那是希望说得委婉些,让作者自己得结论。“高山流水”是有“乐曲高妙”的引伸意义,但这个意义也不能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因为一个曲子的内涵和“调”没有必然的关系。当然,如果我们把话说得全面一些:无论用“高山流水”的本义(知音难遇)还是引伸意义(乐曲高妙),都无法知道作者所说的“调”是什么。那么,作者也就不会去查找“高山流水”的引伸意义了。

顺便说一下诗歌用典故的问题。诗歌用典,主要有几方面的好处:可以扩大内涵,几个字就是一大篇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包含、影射、比喻的意思,都成为作者表达自己意思时的选择;可以增加形象、生动的语言效果,因为“典故”实即“典型的故事”;可以增加作者所述内容的可读性和说理的可信性,因为“典故”是大家都知道、接受的东西。唯其如此,诗歌中用典往往用其故事的本来内涵,而不是用其在某一方面的延伸意义。比如,“高山流水”,原故事是强调听者的超常,而不是弹者的高妙(作为修炼人,我们应该考虑到听者具有他心通或者听觉、视觉转换的功能)。因此这个典故的原义是“知音难得”,而“乐曲高妙”的内涵则是常人在排除听者的特异能力这一前提下引伸出来的。

其次,不管是作者误解也好,我们说得不够全面也好,作者这样认真的去查询资料,来函申述自己的看法,都是值得称道的做法。因为我们借此知道了作者是认真对待我们的诗歌评议的,也是认真对待自己的诗歌写作、希望从阅读评议中得到写作上的改進的(这正是我们写作评议的动机)。而且这样一封短函,使作者自己和评议者都能提起某方面的注意,各做改進,不是很好吗?有的作者,同一个错误(比如第一部“东冬”混押第十一部“庚青蒸”的问题)始终没有改進,我们写了不知多少次专对作者本人的评议和建议了,可作者既不说自己同不同意、愿不愿改,或者弄没弄懂自己错在哪里,又没有任何反应!对这种极个别的情形,我们只好告诉对方,今后这个错误我们不会再评议了。我们本来没有责任非要告诉每一位作者的每一首诗歌没有登载或有所修改的原因,只是希望从同修这个角度考虑问题,作为助师正法中互相帮助才这样做的。如果我们明确的知道哪些作者肯定不会看诗歌评议,我们肯定也不会对这些作者的诗歌写评议的。哪一个弟子的时间不是非常宝贵的呢?因此,顺便在这里告诉所有作者:如果对作者诗歌中的同一类问题或错误,我们已经多次评议、建议过了,作者既不改正,也不讲明原因,我们就可能停止对作者这一问题或错误的评议和建议:因为这一问题或错误而没有登载的,或修改后登载的诗歌,我们不再象从前那样在评议中做任何解释了。

原稿:莫停歇

修路莫停歇,谜底还未揭。
众生快救度,红祸招大劫。
吃的苦中苦,攀登阶上阶。
不为名利累,不往情欲贴。
精進多神路,寻私必生邪。
亲人盼归主,仙花漫天街!

评注:这是作者来稿的三首诗中没有登载的一首,主要是押韵的问题。在主要的韵脚中,“揭、贴”属第十八部;“劫”属第十九部;“阶、街”属第五部;“邪”属第十部。作者已经写了很久的诗了,也发表了很多诗了,可现在还没能按《词林正韵》的标准来用韵。对于初学者和新来的投稿者,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允许他们按普通话韵母押韵,等到他们对“韵书”有了些概念后,就逐步要求大家都要按韵书用韵了。顺便告诉作者,包括所有的作者,如果你已经写了好长一段时间的诗了,现在还没有用韵书作为自己用韵的标准,你最好赶快查看一下我们以前的诗歌评议中提到的怎样用韵书的部份,尽快把韵书使用起来。开头的时候可能会有掣肘的感觉,反复运用后就慢慢的自由起来了,押韵这一大关就基本上过去了。万事开头难嘛,修炼这么难的事都能过了一关又一关,用韵书这一关会过不了吗?不会的。这一关过得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迟过不如早过。在押韵达到标准之前,无论你在这里已经登载了多少诗歌,那都只是习作和练习。如果要正式出诗集,那些诗都没法用,而到那时要把你的全部诗歌改为合格的形式,我们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你自己也没法做得到。

*正见网2009年8月25日下载、审阅,8月26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来稿附言)……我在看诗词评议的过程中我知道编辑同修在审稿中有个原则,就是只要能不改动作者原文的地方尽量不改动,只要不是大的问题都不动。是因为有些投稿作者会认为“你的改动打破了我的原意,而且从写作技巧上我也不一定完全认同你修改就是那么好”,所以我想编辑同修是考虑到对作者的尊重而保留了自己的修改意见。是这样吧? 但是我要说的是:请不要用这样的原则对待我的投稿,我真心的希望得到编辑同修的指正,希望在您的修改中得到启发从而有所收获。也就是在您的帮助下使得这个作品尽可能的达到最完美、成熟。……所以我真心的希望通过每次的作品都能够在您的指导下使我逐渐的在这方面成熟起来,我们都有共同的心愿:愿意竭尽自己的所能为证实大法、救度众生献出自己哪怕是微薄力量。……

评注:谢谢作者的信任和委托。我们会按作者的希望和要求来修改作者的作品。但有一点,我们无论怎样修改,也要尽可能反映出作者现在的思想、写作水平和特征。特别是文字水平,不能与作者现在的文字水平距离太远。其它方面(如方法、理论)的问题可能说一说,点一下,作者就明白了、学会了,但文字功夫不能这样提高,那要靠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是作者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提高上来的。

原稿:拆字破解政法委--提醒迫害大法的公检法人员将功补过(赎罪自救)

(原诗十句从略)
(作者的)注解:“政”字为“反”“正”二字的组合。

评注:“政”字可不是“反”“正”二字的组合啊。修炼是严肃的。我们写诗歌助师正法也是我们修炼的一部份,也应该严肃些。再说,我们讲真、善、忍。作者用“注解”写出来的东西,读者会认为作者一定是有根据的,可是作者却没有根据,想当然的就写起“注解”来了,这不是“真”啊。这样做很不好。我们大法弟子做的事是要给后人留下榜样的,我们要严肃认真才行。

*正见网2009年8月26日下载、审阅,8月27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没有登载的几首诗歌)

幸运
宇宙众生多无数,几人能当大法徒。
敢冒天胆随师来,助师正法别停步。
劝三退
救人如救火,三退如避洪。真像如钥匙,慈悲救众生。
打印机
打字复印唰唰响,救度世人印真相。
日日夜夜都辛苦,制做真相它最忙。
观神韵新年晚会有感
醉中醒
李白斗酒诗百篇,放下功名尘世厌。
醉卧空山遇仙舞, 人生如梦醉似仙。
金猴降妖
火眼金睛识正邪,西天取经除妖孽。
坚定随师修正法,金钱美女不迷惑。
神笔
雕刻甲骨记字难,仙道慈悲神笔传。
知恩敬天神庇佑,神州文化天上传。

评注:“幸运”的两个主要韵脚“徒、步”一平一仄。对于四句的小诗,我们要求两个主要韵脚(即第二、四句尾字)的平仄要相同。“劝三退”的两个韵脚“洪、生”不相押,还是那个第一部(东冬)混押第十一部(庚青蒸)的问题。“打印机”的两个韵脚“相、忙”一仄一平。“醉中醒”的两个韵脚“厌、仙”也是一仄一平。“金猴降妖”的两个韵脚“孽、惑”无论按普通话韵母还是按“词林正韵”都是不相押的。“神笔”两个韵脚都用“传”字,那样不好,应该避免,只有很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重复韵脚。另外,中国人在使用毛笔之前,是用刀把字刻在竹简上,不是刻在“甲骨”上。作者这样写就有违史实了。建议作者尽快学会使用韵书(“词林正韵”或“词韵简编”)来检查和修改自己诗歌的韵脚。象这样因为韵脚的问题而不能登载的诗歌,一次就有六首,确是令人惋惜。

原稿:(几首没有登载的诗)


牛郎织女七夕会 感天动地真情贵
秋雨绵绵相思泪 美丽神话恩不退
天上人间
谪仙妙笔绘美景 天上人间映娇容
太平盛世繁华貌 迎来仙宫落彩虹
破春晚
春晚群魔妖舞 情调低级庸俗
幽灵靡漫国魂 破除春晚获福
化解失落
根本执著是失落 人生一路无收获
形成物质暗自卑 化解失落天地阔

评注:这里的四首诗,在押韵上都过得去,但在内容和观点上值得作者做更多的考虑和思索。“恩”诗的观点值得商榷。“真情”是人的看法,也不能“感天动地”。“织女”思凡落入红尘,那是违背天条的,实际上是神被污染的一个例子。常人当然是支持的,可能还希望这类仙女多一些。但修炼人不能支持这种往下掉的神。尽管在更高层次上看,这一类例子都有其因果缘由,但修上去了的、已在上面的就不应该再往下面走。作者虽然把“恩”的概念加進去了,但也显得十分牵强:夫妻之间的恩是广泛存在的,不是神与人之间才有;更不能因为夫妻之间有恩,就可以违反天条下来和常人做夫妻。“天上人间”一诗所言,与“神韵”中有关李白的节目颇不相类,请作者再看节目并了解李白的身世。“破春晚”中“幽灵靡漫国魂”不知作何解释,“破除春晚获福”是要读者做甚么呢?我们写诗词文章,应该从作者一面考虑:他们能理解甚么、能做甚么。“化解失落”把“失落”定为“根本执著”不妥:人的失落感可以反映在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件事上,它是人各种执著心的一个反映,不好说它本身是个执著。去掉了某一个执著心,比如求名之心,那么在名这件事上就不会再感到有失落感了。因此作者提出的“化解失落”就不必要而且不具体了。修炼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用大法的理去理解和解释各种现象,不要轻意提出新的观点、术语去解释问题,特别是修炼中的问题。

原稿:生怕心不宁

生怕心不宁,负重难修行。思邪妖风动,念恶鬼摇铃。
扎根大宇宙,撼树小蚍虫。铭记真善忍,放下名利情。
有漏鬼穿孔,无执路修平。邪党呲烂齿,不过死狰狞!

评注:第四句中“鬼摇铃”不明其意。如果是典故、民间传说或类似的东西,请作者加注说明。第六句“撼树小蚍虫”失韵:“虫”不押前面的“铃”,也不押后面的“情”,还是那个混押的老问题。而且“蚍虫”一词也不好解作“蚍蜉”。第九句中“鬼穿孔”和前面的“鬼摇铃”类似,而且同一首诗中老说“鬼”也不太好。

*正见网2009年8月27日下载、审阅,8月28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云之喜(原文从略)

评注:在古人的诗词中,“云”被当作闲散和变幻不定的象征。作者在此诗中用拟人手法把它作为正面的生命来描写,就与传统的观念大不一样了。不是说传统的东西都不能打破,但要打破时得有全面的思考和令人信服的理由。比如说“一尘不染的明亮”,在晴朗无风时是可以这样说。但在雨前呢?乌云也是云啊,“乌云”可基本上都是反面角色的啊;尘风过后的云、都市上空污染严重的云呢,现在城里人看到的云多数属于这一类。古人把它作为“变幻不定的象征”是恰当的,“风云变幻”嘛,稍有风吹、寒热的变化,云就很难保持自己的外形和特性。有了这种先天性的毛病,作为正面形象来描述就显得不够稳定有力。

另外,“高洁的云朵啊,谁不羡慕住在天上?”云会化雨落在地上来啊;“做山做岸做树做花香”,各种形状是没有问题,云都能做,但“花香”是气味,云做不了;“美轮美奂 风流倜傥”,这个“美轮美奂”是专门用来形容房屋高大、众多的词汇,使用这个词的人中,用错的比用对的多,还有把它用来形容神韵舞蹈美的。作者这里似乎也误用了。

*正见网2009年8月29日下载、审阅,8月30日登载的诗歌:

原稿:盼安居(绝句)

拆字红魔写上墙,挖机震震也无偿。
七年颠沛流离苦,盼得安居赤匪亡。

修改与评注:初看第一句,以为作者把“红魔”二字用“拆字”的方法写在墙上了。读完才知道作者是说“红魔”在居民的墙上写了“拆”字,就强行拆掉民房。按古人的标准,作者没有错,因为古人没有那样多标点符号。但今人已经习惯于使用标点了,要突然间不用了,反而可能生误解。再说,讲真相还得考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啊,因此将“拆”字用了引号登载,希望减少一些读者们的理解障碍。作者在来稿附言中说,“希望正见的编辑能对我写的诗進行点评”。在此先谢过作者的希望和信托。但要说明的是,因为时间上太紧,不可能每一首诗都点评。其中没有什么问题,也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意见的,就肯定不会评了。就是修改过了登载的,估计作者一看修改的地方就能看懂修改的原因的,也都不评了。哪怕没有登载的,如果估计该作者可以自己明白原因的,或者该作品与该作者平时诗歌水平差得较远的,也可能不再在评议中解释了。象作者这首诗,我们只把“拆”字加了引号,作者肯定一看就明白这样改的理由,因此以后我们也就不会再这样来解释了。至于说作者标题有“绝句”字样,我们是会按“绝句”的标准来审阅的。尽管我们不会保留作者标题中的“绝句”“律诗”等字样,但如果作者的诗不合格律,我们是会在评议中指出来的。反之,如果没有在评议中指出,那就意味著作者的诗没有破律的地方。

原稿:包容

世间是非多,难分对与错。
基点不为私,心胸自宽阔。
事事能包容,真修成正果。

评注:此诗的三个韵脚“错、阔、果”分属“词林正韵”的第十六、十八和第九部。因此是不相押的。希望作者以后用“词林正韵”规范自己诗歌的韵脚。

原稿:诗二首(其中未登载的一首)

修行
高山育苍松,蓝天浮白云;师父带徒弟,修行靠个人。

评注:前面两句和后面两句没有任何关系,读了以后不知道为甚么作者要写前两句。作者在来稿后面解释说,“想表达的是三个主要的主体带动着个体,如师父教徒弟;山和树;天包容着云,最后转折成修行靠个人”。可见作者想要写的东西和写出来的东西很有些距离。“苍松”长在“高山”上,不存在谁“育”谁或者谁“带动着”谁,那是因为松树比其它许多树木的适应性好,能够生在那里。“蓝天、白云”的比喻就更不恰当了:“白云”一遇到风就随风去了,不是“蓝天”在带动它。写诗要注意诗歌自身的逻辑和表达方法,要用前人已经固定下来、大家都接受的那些表达事物间关系的表达方法,不是自己想当然的造出来的。当然,造的好也是可以的,但那对作者的要求更高,开头不妨沿用前人的成法,因为学任何东西都有一段时间的模仿的过程。掌握了规律以后再自己创造。

原稿:尽责

真相清烂鬼 善语暖心扉 尘世洪大爱 正义写慈悲

评注:前两句没有问题。第三句用了“大爱”,就是在常人的层次上讲了,也是可以的,对常人讲真相是可以借用常人一层理中的东西的,但和前面的“清烂鬼”就不太协调。末句再把“正义”和“慈悲”这样紧紧的联在一起,就有些给人杂乱的感觉。作为在常人中修炼的人,有时在考虑问题时会交错的用不同层次的理来思考问题。但写成诗歌时,最好能考虑一个确定的角度和层次,否则可能哪一个层次的读者都不容易接受。因为这涉及到修炼和对法的理解,以上所言只是供作者的参考。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