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81):温别庄晏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8月23日】

温(ㄨㄣ)。(wē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儿子叔虞于唐,号唐叔虞。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因此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命姓。

2、出自于嘤姓。根据《广韵》、《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周初,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西历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攻灭狄人,温就成为晋国大夫嘤至的封邑。当时嘤至在鄢陵之战中指挥晋军打败楚军,成为晋国执政大臣,嘤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引起其他晋卿的嫉妒。晋厉公对嘤氏专权不满,早就想找藉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又恰逢一次晋厉公带着群臣打猎,晋厉公宠幸的寺人(厨师)孟张仗势抢夺温季之鹿被温季射杀,厉公以此为口实,决定除掉嘤氏,派人去抓嘤至。这个消息被嘤氏知道了,嘤栀便主张先攻杀厉公另立新君,嘤至却不为所动,认为宁可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结果历公纠合了一批与嘤氏有怨仇的臣子灭掉了嘤氏。导至嘤至的子孙之中有些逃到国外,便以封邑命姓,称温姓。

3、出自于高阳氏。根据《唐温侯碑》记载,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封于温邑,所以后代子孙便以封邑名为姓。

4、回族中有温姓。源自于明代融于回民族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及后裔。永乐15年(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领包括家人在内计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却因病逝世于山东省德州的北营村,留下次子温塔刺和三子安都鲁及王妃守墓并定居中国。因温安兄弟俩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便融入了回民族当中。其温塔刺取名子首音为姓(安都鲁亦同),便产生温姓。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北地区。

注:关于温(安)姓的资料,在温氏16世孙温寿文,于1934年编修的《温安家乘要录》中作了详细记载,颇具研究参考价值。此外,据薛文波《回回姓氏考》记载,河北保定地区安、温两家回族‘有安温两家不分之说”,并‘自言其先世为蒙古人,来自蒙古安塔拉之温都鲁地区。其先世弟兄二人,采用汉姓,是按两地名之首育分安、温二姓。”依据这段“自言”来看,如将其“蒙古地名”-“安塔拉”和“温都督”的首字一对换,这便是山东德州苏禄东王之子“安都鲁”。“温哈刺(塔拉)”。这显然不是巧合。再有,山东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温安(安温)两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采用汉姓”’之共说,显然是同出一脉。“人名”与“地名”之别,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断言,山东德州与河北保定的温安(安温)两姓应是同祖同宗。

5、出自他族改姓。

(1)根据《唐书》记载,唐代康居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境至俄罗斯一部),国王姓温,后入中国,自成温姓。

(2)根据《通志》记载,北魏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单姓温。

(3)金时女真人温蒂罕氏汉姓为温。根据《唐书》资料所载,唐时彭城长史刘易从之子刘升流放岭表,免归,改姓温。

(4)清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汉姓为温。

(5)今台湾土著、布依、土家、黎、壮、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河内郡:温氏发源地所在郡,表示不忘祖地。

2、汲郡:有北魏名家温子升等。

3、太原郡:有唐代温氏三彦。

4、河南郡:有晋代温羡六龙和宋代温仲舒,还有河北清河郡、山东平原郡等,都是温氏名人较多之地。

【堂号】

温氏的堂号较多,多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亲睦族为标志,常把祖先的嘉德懿事贯用于堂号之上,以彰显其族和激励后代。主要有:古温堂、太原堂(以地名)、三彦堂、叔虞堂(以祖名)、犀照堂、雅?堂(以嘉事)等。

【历史人物】

温庭筠

温庭筠(西元812―866年),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动好学,苦心砚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

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就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在词这种文体上,他的贡献不可磨灭。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创作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干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现在无从探知其详。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及《金荃集》。

别(ㄅㄧㄝ?)。(bié)

【历史来源】

按照《辞海》的解释如下:别子,古代指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曾巩《公侯议》,“天子之嫡子继世以为天子,其别子皆为诸侯,诸侯之嫡子继世以为诸侯,其别子各为其国卿大夫。”根据《姓氏寻源》上指出,别姓是指别成子之后。在古代封建宗法制度当中,次子以下为小宗,小宗的又次子称之为别子,与嫡长子一系的宗子相区别。古时后的别子不得以祖上姓氏为姓,而另为一族,故称“别子为祖”,以祖父字、官、封邑、爵、谥号为姓,其中有的以自己在宗法制度中嫡庶方面的地位为姓,遂有别姓。

【郡望】

1、京兆郡:即国都直辖区。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京兆,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阴县一带。

2、天水郡:西汉置。相当于今天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3、长安郡:唐代置郡。治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注:根据《姓苑》资料记载,“别氏,京兆人,望出天水、京兆”。

【堂号】

别姓的主要堂号有:“京兆堂”等。

【历史人物】

别成子

传上古之时,有一隐士姓别名成子,喜为人排解忧难,甚受百姓拥戴;不少诸侯贵族亦闻其名,欲请为官,均遭拒绝。一贵族嫉杀之,陨其首,弃于终南山中一深潭。

百姓闻之,如丧考妣,于其家中设灵堂,将无头尸置于棺椁,选精通水性后生下深潭觅其首,不料打捞上来之首却系该杀人贵族之首,众人惊诧不已。着人往贵族家打探,果闻在别成子遇难翌日贵族亦被人枭首。众人甚感蹊跷,疾返别成子灵堂,却见棺椁空空如也。

自此,无人复见别成子,传已得道成仙矣。据传汉初名臣张良之师赤松子,乃别成子之徒。别成子之后人,以其名号为姓,乃为别氏。

庄(ㄓㄨㄤ)。(zhuāng)

【历史来源】

1、出自于芈姓,以谥号为姓。根据《急就篇》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楚国君王芈旅去世后,谥号为庄,也就是历史上的楚庄王。楚庄王的支庶子孙,便以祖上谥号为姓。

2、出自于子姓,以祖字为姓。根据《姓氏考略》和《资治通鉴音注》记载,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名武庄,于是后代便以其字为姓。庄姓形成以后,曾在汉代出现过一次易姓。汉明帝名刘庄,讳庄字。庄姓在汉明帝以后改为严姓。魏晋南北朝时,有的严姓复祖姓仍为庄姓,因而历史上有“庄严一家”之说。

3、出自于他族改姓。今回、满、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初始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2、会稽郡:秦初置郡。在今江苏省东南部及浙江西部一带。治所在吴县,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3、东海郡:汉初的东海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东魏及隋唐的东海郡 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注:据《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云:庄氏望出天水郡。又《姓氏考略》中记载:庄氏望出天水、会稽、东海。

【堂号】

1、南华堂:战国庄周,着《南华经》。与老子同为道家之祖,世称“老庄”。

2、武强堂:汉代庄不识(《汉书》作庄不职,兹从《史记》),封武强侯。

3、锦绣堂: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随王审知入闽,择居永春桃源里蓬莱山。第九世庄夏,居官有德政,南宋宁宗皇帝赐其建第于泉州府城,将其故乡鬼笑山御笔赐名为“锦绣山”。这是庄姓堂号“锦绣”的由来。

4、庄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天水堂”、“会稽堂”、“东海堂”等。

【历史人物】

庄辛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叫做庄辛。他看见楚襄王沉迷于享乐,不理国家政事,十分忧心。有一天他对襄王说:“大王,您经常和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他们在一起,他们都是一些贪图享乐、放纵奢侈的人,如果大王再不好好治理国政,恐怕楚国就要有危险了。”

襄王听了,没有接纳庄辛的谏言,反而生气说:“现在天下太平,怎么可能有亡国之祸呢?”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如果大王继续与他们四位为伍,楚国必定会灭亡。大王既然不相信,就请大王允许我到赵国避一避,看看事情会如何发展。”

庄辛去了赵国五个月之后,秦国果然发兵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都城和其它地方。襄王逃亡到城阳后,想起了庄辛曾经劝谏他的话,感到十分后悔,就派人把庄辛找回来。

庄辛不记前嫌,立刻回到襄王身边。襄王一见到庄辛,便说道:“我当初没有听先生的劝告,才会落得如此下场,现在该如何是好呢?”庄辛回答:“俗话说:‘见到了兔子才回头去指挥猎犬追捕,还不算太晚;羊跑掉了之后赶快修补羊圈,也不算迟呀!’” 这次襄王完全接纳了庄辛的建议,并封他为阳陵君。

在庄辛的辅佐下,襄王重振国力,终于收复失土,度过了这次危机。后来“亡羊补牢”就被后人用来比喻犯错后只要有心振作,及时更正,一切都还来得及。

晏(ㄧㄢ?)。(yàn)

【历史来源】

1、源自于姜姓。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今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因此他以晏作为自己的姓。而他的后代也沿用晏姓。

2、源自于陆终氏,陆终子晏安的后代。古帝颛顼的第5个儿子叫做阳安,他的后代便是以晏作为姓氏。且在春秋时期与高、国、鲍一起成为齐国的四大望族,世代在齐国做官。

3、源自于上古尧时期的大臣晏龙。据说晏龙是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为历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晏龙被认为是此支晏氏的始祖。

【郡望】

齐郡:西汉初年将临淄改为齐郡,治所在东平陵。相当于今天的山东临淄市一带。

【堂号】

廉俭堂、久敬堂: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晏婴,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严格要求自己,力行节俭,很少吃肉,他的妾也不穿帛,他的一件狐裘穿了30年。孔子对他的品行很赞赏。

【历史人物】

晏婴

晏婴字平仲,晏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出生于春秋末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身高不满六尺,但他并不自卑,而能运用他的智慧宣扬齐国的声威,他曾任官于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在他担任宰相时,勤于政事,清廉自守,对于良好的建议皆能从善如流,更能大力选拔优秀人才替齐国委靡的朝纲注入了一股清流。

由于齐庄公荒淫无度,大臣崔杼密谋反叛弑君,晏子见群臣束手无策,国势混乱,便决定独自去见崔杼。他抱着必死的决心,赶往了奸贼家中,二话不说的就奔到齐庄公的尸体旁号啕大哭,崔杼满脸困惑,但也不敢就这样杀了晏子。

晏子认为,尽管齐庄公昏庸无道,但毕竟是一国之君,身为人臣,就应该尽为臣之本份,像奸贼大胆篡逆、谋弑国君,为人必定不忠。不忠之人根本不值得害怕的。没多久,景公继任了齐国的君主,崔杼更是得意忘形,朝中群臣莫不对他恭敬顺从,惟独晏子依旧对他嗤之以鼻,非但不理睬他,对那些阿谀奉承的群臣也十分鄙视,他认为自己应该忠诚以待的,只有国君和百姓,而非权臣。

除此之外,晏子还是个机智善辩之士。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灵王早就听说晏婴能言善辩,心中极为不服,于是想戏弄他一番,晏婴姗姗而来那守城门的人却不肯开城门,而要他钻门洞進来,于是晏子不但没生气,还笑嘻嘻的说:“反正出使到狗国,就应该从狗洞進去嘛!”于是楚灵王让守城门的开门让他進来。

楚灵王见晏子大大方方的来到殿前,笑道:“齐国没人了吗?怎么会派一个侏儒出使,看我国人才济济,连侍卫个个都是八尺男儿。”晏子答道:“大王有所不知,我齐国卧虎藏龙,人才多的是,走路时都会互相碰撞,怎可说没人才?”楚王说:“既然贵国人才济济,为何派你这样的人出使楚国?”于是晏子淡淡一笑说:“我们齐国有个规矩,有道德的人被派去有道德的国家,品德不好的被派去品德不好的国家,因我在齐国是最差劲的,所以只能出使到贵国?? ?p>楚王事先安排好愚弄晏子,却都被晏子巧妙的化解了,很顺利的完成了使命,也赢得了美名!他有过人的机智,同时也是个极为贤良的忠臣,随时会利用一些譬喻,婉转的劝谏君主。他一心一意的想使国家富强、百姓安乐,默默的尽一个臣子所应尽的义务,这实在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