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73):闻莘党翟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8月13日】

闻(ㄨㄣ?)。(wé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复姓闻人氏,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来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

2、出自于文姓,文天祥之后避难改姓。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把文改为闻。
注:信国公指的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

【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吴置。相当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宣兴一带。

【堂号】

超卓堂:超卓就是特别高超的意思。明朝时候,闻良辅才能和德行都特别高超。初为监察御史,后来升大理少卿,出使暹罗,权操虎节(古时出行官员所拿的表示身份的符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水国用龙节),官至广东按察使。

【历史人物】

闻仲

闻仲,又称闻太师,是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故事《封神演义》中的人物之一。他是商朝末代君主纣王朝中的太师,是国家的三朝元老,文武双全,威仪兼备,长于行军布阵,是暴虐的纣王唯一忌惮与不敢动的忠心大臣。早期,闻仲一直负责为国家东征西讨,歼灭叛逆。

后来在妲己的影响下,纣王接连发明酷刑,残害忠良无辜,几位名臣为谏纣王而死,将相离心;闻仲见国家政局大乱,便向纣王進谏,提出十策要求纣王改善。可是事未实行,东海平灵王作反,结果闻太师再次引军出战,离开中原,令纣王未能及时迷途知返。

此后,闻仲一直坐镇都城,遣将讨伐西歧姬昌及姜子牙,但一直损兵折将,无功而还。后来局面逼得闻仲引兵亲征西歧,令姜尚等人甚为紧张。连番攻讨的结果,姜子牙军队几度受挫。可是最后闻仲仍是不敌姜尚门下诸人,连败数阵,最终于绝龙岭被云中子以通天神火柱活活烧死。

战争结束后,姜尚奉命封神,闻仲的灵魂被封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亦称雷祖),率领雷部二十四员神将,负责催云布雨,行雷击电。

闻仲除了是商朝太师之外,亦曾拜金灵圣母为师,擅长五行变遁之术,手下除了邓、辛、张、陶四将外,尚有吉立、余庆两位门人。闻仲相貌“面如淡金,五柳长髯,飘扬脑后”,额上有一只神目。其坐骑名为“墨麒麟”(此麟头上有风云角,一拍便可飞于空中,霎时可行千里;后来为雷震子所杀。),武器名为“金龙双鞭”(双鞭由两条蛟龙幻化而成,有阴阳之分;雌鞭后来被姜子牙的打神鞭所打断)。性格刚烈自信,忠君爱国,极具威严。

莘(ㄕㄣ)。(shēn)

【历史来源】

1、莘氏也就是辛氏,因为它们的发音相近。

2、出自于姒姓,以封国名为姓。夏朝初期,夏王启封高辛氏的儿子挚于莘(另一说封启的儿子于莘的),建立莘国(今的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后来莘国灭亡以后,后代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3、也出自于姒姓,以国名为姓。根据《史记.夏本记》记载,是有莘氏之女,古代时便有莘国,商汤就娶了有莘氏的女儿,所以后代便以莘作为自己的姓氏。

4、出自于古帝祝融的后代。根据《潜夫论》记载,祝融之子分为八姓,己、秃、彭、姜、曹、斯、莘等,而莘就是其中的一个姓。2000年以来,莘氏不及辛氏活跃。望族居于天水郡,即现在的甘肃通渭县一带。

【郡望】

天水郡:西汉的时候开始在此置郡。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地区。治所在平襄,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堂号】

枣强堂、环州堂:两堂名均源自明朝的时候,莘野开始做儒学的训导,后来升任为枣阳县(故号“枣强”堂)知县。他作官体贴百姓,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爱戴,被认为是好官。著有《环州集》,故号“环州”堂。

【历史人物】

○莘野:明洪武年间,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曾任枣阳知县,因勤政爱民,被称为“贤令”。

○莘开:清归安人。擅长书画篆刻。

党(ㄉㄤˇ)。(dǎng)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姒姓,禹王的后裔,为夏王朝全族的子孙,所以历史上称党姓出自夏的后代,属于夏禹后裔的党姓世居党项。

2、出自于姬姓,以地名命名的姓。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封邑于上党(今天的山西省境内),于是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党作为他们的姓氏。

3、出自于任姓,以地名为氏。鲁国大夫党氏,相传是黄帝的小儿子禹阳的后裔,因为被封于党,所以后代子孙便以党为姓。

4、起源于党项羌人的姓氏。党项羌族是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根据《广韵》的记载,党姓本来是西北党项羌姓,后来改为党姓。其中有个叫党耐虎的将军,就是出自于此党姓。

5、出自于北方鲜卑族人有党姓。根据《路史》记载,鲜卑人也是黄帝的子孙,后来他们迁居到鲜卑山,而得到这个族名。

6、出自于回族中的党姓。在西历1038年,由党项人元昊建立了历时190年之久的西夏国后,一些党项族人逐步融于回族当中,所以延用此姓。党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等地。

7、古代党姓的党(音掌),所以党姓中其中一支便以音为姓。后来掌姓中又分出以音为姓的仉姓,所以仉姓起源于党姓。原本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孟子的母亲即为仉氏,就是以孟母三迁出名。山东省沂水县杨庄镇党家山村距传说中的孟母村仅8里之遥,党家山村的东面6里处为仉林村。仉姓多分布在鲁郡、琅邪郡、敦煌郡。其中鲁郡在西汉初置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琅邪郡在秦始皇置郡,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敦煌郡在汉武帝置郡,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郡望】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三国魏将左冯翊改为冯翊郡。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韩城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的地区。

注:党姓望族居住在冯诩(今天的陕西省境内)。根据《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的记载:党氏望出冯翊郡。

【堂号】

忠武堂:宋朝党進,因为征伐太原而有功劳,所以他被任命为忠武军节度使。他身形魁梧,忠心老实。

【历史人物】

党怀英

党怀英,字世杰,号竹溪,先人曾于泰安军为官,遂成为奉符人。金朝文学家,原籍冯翊(今陕西省大荔)。

他能诗文,也精于书法,曾担任《辽史》编修官。少时与辛弃疾同时师事刘岩老。

后金兵攻至,辛弃疾南奔归宋,而党怀英则去参加金世宗大定十年的科举考试,拔擢为進士及第甲科,官至翰林学士承旨。造化弄人,同门师兄弟分别在两朝为官,各为其主。

翟(ㄓㄞ?)。(zhái)

【历史来源】

1、出自于隗姓,以国名为姓。隗本来是周代中原北部地方的游牧民族-赤狄人的姓。春秋时,赤狄人活动于晋、卫、齐、鲁、宋等国之间,称为翟姓。西历前6世纪末,晋国大举進攻赤狄,灭掉翟国,翟人大多沦为晋国臣民,逐渐融于晋人。于是翟人的后代便以原国名为姓。而根据《国语注》记载,新安翟姓,春秋时赤翟(即赤狄)之后,以种名为狄姓,后改为翟(音狄)姓。

2、出自于祁姓,黄帝轩辕氏的后代,以国名为姓。根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记载,北方有翟族(后称翟国),翟国是远古时黄帝的后裔建立的。直到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后来晋国又灭于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这三国又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音狄),迁居南方者读(音宅)。

3、出自于姬姓,以国名为姓。周成王封次子于翟(今河省南洛阳),所以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国为姓。

4、出自于张姓改翟而来。根据《知足集斋集》记载,安徽泾县之翟姓,原姓张。

5、出自于他族改姓而来。如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有的记音为翟姓。今瑶、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堂号】

1、传诗堂、宠畏堂:“传诗堂”源自汉朝时翟辅,四世皆传授《诗经》,征拜教郎,迁侍中,策试第一,官拜尚书。安帝宠信外戚,翟辅极力上谏。宠臣虽然厌恶他,但又怕他,所以又叫“宠畏堂”。

2、忠孝堂:源自明万历年间,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赴云南边疆平叛为国捐躯,祠堂被御赐“忠孝堂”。

3、翟姓的主要堂号有“博古堂”、“南阳堂”、“语古堂”、“庆远堂”、“世佐堂”、“笃诚堂”等。

【历史人物】

翟天师

翟天师,名干佑,峡中人,长六尺,手大尺余,每揖人,手过胸前,卧常虚枕,每入山,虎群随之。为中唐道士,自幼在黄龙山修道,四十一岁那年得异人神授,道行大進。晚年常能言未来事。曾入夔州闹市,大呼说:“今晚有八人要来这里,大家要小心啊!”人们都不知道他说什么。晚上大火烧了几百家,大家才知道八人是指火字。

曾经在江左和数十弟子赏月,有弟子问:“不知道月中有什么?”干佑笑着说:“可以随着我的指头看。”干佑用手一指,几个弟子见月窥半天,中间满是楼殿金阙,数息间不复见。

天宝年间,玄宗皇帝召他上京,待他很好。众国师不服,说:“翟干佑是巴峡小师,请不要这样。”翟天师一笑,将头巾放在御桌前,说:“众国师谁能拿得起这头巾,我拜他为师;如果拿不起,请拜我为师。”皇帝令众人去拿,众人都拿不起。翟天师自握应手而起。玄宗很高兴,封他为“通虚天师”。不久天师又回到蜀中继续修行。

以前看这些修道人行神迹,觉得他们很伟大。修炼大法了,现在想来:明知道要发生火灾,却不能明明白白告诉人──因为“天机不可泄”。可是,今天大法弟子却敢将“天灭中共”这一最高的天机明明白白告诉每一个中国人,帮助每一个受它毒害的中国人躲过这灭顶之灾,不是修宇宙大法的大法徒,谁敢这样做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说得真有道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