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方士(方技)传略:神医李杲

-埝A 整理


【正见网2009年03月17日】

李杲,字明之,镇地人,世代以豪富而雄踞乡间。李杲幼年喜爱医药,当时易地人张元素凭借医术在燕赵一带闻名,李杲献出千金厚礼跟随他学医。没过几年,张元素将医术全传给他。李杲家中已经很富了,没有从事医药事业的必要,保持悠闲之态以示自重,别人也不敢称他为医生。士大夫有人厌恶他的高傲正直的个性,很少顺意屈从,若不是非常危急的病,是不敢登门拜见的。他的医术在治疗伤寒、癣疽、眼病等方面尤为突出。

北京人王善甫,是京城的酒官,患有小便不畅的病症,眼睛凸出,腹部如鼓肿胀隆起,膝盖以上硬得像要裂开,吃進食物又不能及时消化排泄,服用甜淡有渗泄功能的药都不见效。李杲对医生们说:“病很沉重啊。《内经》上有这样的话:膀胱是津液聚集的地方,必须以气运化才能排出。现在用渗泄药剂而病情加重,是因为气不运行。启玄子说:‘没有阳,阴就没有存在的条件;没有阴,阳就没法起作用’,甜淡渗泄性质的药剂都是阳性药剂,只有阳而没有阴的配合,想要发挥气的功能,办得到吗?”第二天,将几种阴性药物交给王善甫服用,不用第二剂药,病就好了。

西台掾萧君瑞,二月间染上伤寒病而体温增高,医生将白虎汤给他服用,病人的脸色变得像墨一样黑,伤寒病应有的症状再也看不到了,脉搏深沉纤细,小便失控。李杲起初不知用过哪些药物,等到切脉问诊之后,说:“这是在立夏节前误用白虎汤的过错。白虎汤的寒性很强,不是疏通经络的药剂,它只能使腑脏生寒,若不恰当地使用它,则伤寒本病潜伏在经络之中。有人换用热性很强的药物来补救,让体内阴邪的危害受到抑制,那么其它病症必然出现,这不是补救误用白虎汤的办法。有温性药物可以使阳上升、使经络畅通,我用它。”有人提出反驳意见说:“白虎汤的寒性很强,不用热性很强的药物怎能补救?你的治病方案又怎么样呢?”李杲说:“病潜伏在经络之中,阳不上升则经络不通,经络畅通了,伤寒病的应有症状就表露出来了。治疗伤寒又有什么难办呢。”结果像他说的那样,病人康复了。

魏邦彦的妻子,眼球上突然生出一层障膜,从下往上扩展,绿色,肿痛得不能忍受。李杲说:“障膜从下往上扩大,说明病从眼睑下方的阳明脉而来。绿色不是五色中的正色,大概是因肺和肾一同失常而成眼病的吧。”就排除肺肾邪气,用能深入阳明脉的药物为她治疗。已经见效了,但过了一段时间眼病复发过三次,那引发眼病的经脉不同,所生障膜的颜色与起初的绿色也不同。李杲说:“几条经脉与眼睛有联系,一脉有病就引起眼病。这一定是经络不和谐,如果经络不和谐,那么眼病就不会痊愈。”问魏邦彦之妻,情况果然是这样。按李杲的说法施药治疗,于是眼病就不再复发了。

冯叔献之侄冯栎,十五六岁,患伤寒病,眼发红、口干渴,脉搏在一呼一吸之间跳动七八次。医生想用承气汤来排除病邪,已在煮药,而李杲正巧从别处来到这里,冯家将生病煮药的情况告诉他。李杲用指按脉后,十分惊恐地说道:“差点儿害死这孩子。《内经》上说过:在脉象上,那些跳得快的数脉表现着热症,那些跳得慢的迟脉表现着寒症。’现在脉搏在一呼一吸之间跳动八九次,这是热到极点了。《会要大论》上说:‘病症有与脉象一致,却病因相反的,这是为什么呢?脉来时发浮,用手指下按而脉跳动乏力,所有阳症都如此。’这里解释为阴症了。叫人拿干姜、附子来,我应当以热因寒用之法治疗。”药没熬好,病人的指甲已变色。一下子喝下大剂量的姜附汤,汗水相继流出,病就好了。

陕帅郭巨济患偏枯病,用两个指头按压病人的脚底而病人没有反应。李杲用长针刺在筝骨穴位上,深入骨质而不知疼痛,流血一二升,血色墨黑,又在与病肢相对一侧的穴位上针刺。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服药三个月,病情明显好转。裴择之妻患寒热病,月经中断了几年,已有喘息咳嗽的症状。医生们都用蛤蚧、桂枝、附子等药物让她服用,李杲说:“不对,这病是阴为阳所拘束,使用温性药物太过头了,因此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给病人服用使血气生寒的药物,那么月经就会正常来潮了。”后来果然见效。李杲的辨症施治方法多与这些例子相似,那时候的人都把他当神医看待。他的著作在当时有不少在社会上流传。

(出《元史》)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