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拓跋焘攻打统万(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5月07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魏主(1)至拔邻山(2),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倍道先行。群臣咸谏曰:“统万(3)城坚,非朝夕可拔。今轻军讨之,進不可克,退无所资,不若与步兵、攻具一时俱往。”帝曰:“用兵之术,攻城最下(4);必不得已,然后用之。今以步兵、攻具皆進,彼必惧而坚守。若攻不时拔,食尽兵疲,外无所掠,進退无地。不如以轻骑直抵其城,彼见步兵未至,意必宽弛;吾羸形以诱之(5),彼或出战,则成擒矣。所以然者,吾之军士去家二千余里,又隔大河,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6)者也。故以之攻城则不足,决战则有余矣。”遂行。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宋纪二》)

【注释】

(1)魏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9年―452年),北魏第三位皇帝,鲜卑族人。他是前任皇帝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小字佛狸,在位29年(424年―452年),享年44岁,谥太武皇帝。
(2)拔邻山: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内。
(3)统万:夏国都城,在今陕西靖边县。
(4)用兵之术,攻城最下:马谡谓诸葛亮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5)吾羸(音雷)形以诱之:我们用兵弱的表象引诱他们。羸,瘦弱。
(6)置之死地而后生:史记韩信曰:“兵法云,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胡三省曰:“去国远斗,人皆致死,故其锋不可当。”

【语译参考】

魏国君主拓跋焘(音陶)抵达拔邻山后,修筑城墙,舍弃辎(音资)重,率领轻骑兵三万人,加速先行出发。群臣都劝谏说:“统万城墙十分坚固,不是一朝一夕可攻下的。现在轻装部队讨伐它,前進不能攻克,后退无所依靠,不如步兵与攻城器械一起前進。”魏国君主说:“用兵的方法,攻城是最下策,逼不得已才用的。现在如果以步兵与攻城器械一起進发,敌方必定恐惧而坚守城池。如果攻城不能及时攻下,那么粮草用尽,士兵疲惫,城外又没有可掠夺的东西,進退都无立足之地。不如先用轻骑兵直接進军统万城下,他们看到步兵未到,思想必然松懈;我方用兵弱的表象引诱他们,敌方或许会出城迎战,那么就能擒获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的士兵离开家乡二千多里,又隔着黄河,正是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啊!所以用轻骑兵攻城虽然不足,但用来决战是足够了。”于是率军出发。

【研析】

魏国君主拓跋焘,即位时才十五岁,大臣们都把他当小孩看,于是他决定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令人刮目相看。他壮健勇猛,无论攻打城池或两军对峙,都敢于冒险,冲锋陷阵,因此将士们畏惧佩服,都尽死力作战。在攻打统万此战中,拓跋焘即身先士卒,坐骑失蹄,摔下马来,差点被夏国的士兵擒获;也被流箭射中,但仍然奋力杀敌,终至夏军大败。除了勇气过人,他也善于分析形式,应用兵家策略,例如此役中虽然群臣劝谏,他却力排众议,依当时情势,深谙士兵心理,采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果然奏效。难怪他在位期间,能对外连年用兵,先后消灭大夏、北燕、北凉,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统一了北方;又击溃高丽、契丹,扩地千余里。而且他生性节俭,吃用穿喝,只要够了就行,从不多求。善于发掘人才,只看重其才能,不计较出身背景,赏惩分明。但另一方面却性情残忍,杀戮果断,往往杀后又后悔。加上连年征战士兵疲惫,后期又刑罚残酷,使国内政治混乱,遂于公元452年被宦官宗爱所暗杀,终究难逃杀人者终将被杀的命运,一切可说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延伸思考】

1、拓跋焘能统一北方的要素,在于善用兵家策略及勇猛壮健。观看古今中外的战争,致胜因素除此外,还有哪些因素也是不可缺少的?
2、试分析“心战”在两军对峙中,所发挥的效力。并举例说明。
3、依历史事件而言,拓跋焘的人格好坏参半,但最后是穷兵黩武及残酷刑罚毁了他,读了他的故事让你得到什么省思?

【参考数据】

1.《资治通鉴(29)》 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轻松读3》 欧惠章编写 希代书版
3.《资治通鉴今译(七)》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