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7年11月25日】

*正见网2007年11月2日登载“楚天遥过清江引・牧羊女”:

下面句后的注中,如果是作者自己的解释、讨论或提问,则在前面加“作者:”。

塞外莽原荒,
光线云中漏。
披风跨马驰,(“跨”字可有可无,改为“快”)
牧羊人依旧。(作者:“羊”处应为仄声,用“放牧人依旧”好吗?二选一吧。因题目为“牧羊女”,故而用“羊”。) (用“牧女仍依旧”似乎更好)
一杆挑双山,(作者:“杆”指的是蒙古人用的套马杆,骑马放牧持之,时儿右臂挎之;时儿横握于身前,此为挑两山。在此有牧羊于两山之间的草原上之意。)(根据作者解释,改作“套杆牧双山”吧,光说“杆”没有“套杆”之意)
极目峰巅鹫。
少女闯天涯,
暴雨狂风骤。
浮生转瞬霜侵头, (“侵”是平声,此处要求仄声字;改为“满”)
世事终参透。
得法上轻舟, (此句中“法”和“轻”的平仄应反过来,故改为“有缘上法舟”)
圣主慈悲救, (此行逗号改为句号,与后面一句分属不同的意群)
重返仙乡尊拜我师深叩首。(作者:“重返仙乡”为衬字,可以吗?)

作者原句“牧羊人依旧”与“放牧人依旧”,考虑到了“羊”字处的平仄问题,但忽略了句读会带来词义改变的问题。这个五言句是诗句读法,即2-3读,因此这两句应读作:“牧羊--人依旧”和“放牧--人依旧”。其中“牧羊”和“放牧”就成了“人依旧”的修饰语了,因此“牧羊人”和“放牧人”的词义便被拆散了。这是诗句中使用三字词组时应该注意的地方:它们最好用在最后三个字上,否则就得考虑是否分裂词义的问题。如果这样用,作者的原意和读者的理解就可能不一致。对七言诗,三个字的词组还可能不放在句末:七言诗一般是2-2-3的读法,但特殊情况可用4-3读法,因此三字词组可以加上一个单音词放在前面。比如陆游的诗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三万里”“五千仞”都是不可分割的词组,而且一旦分开,下一读的“里海”和“仞岳”就毫无意义了。但五言诗没有这种解决办法,处理起来就更难。由于以上原因,此句改为“牧女仍依旧”,基本符合作者原意,但不存在平仄和句读带来的问题。

作者拟用“重返仙乡”作末句衬字,但没把握。这不奇怪,因为衬字这问题,要从理论上去讲,其实是很麻烦的。如果多读、多写,通过实践去学习,可能逐渐就能做好。特别是看看京剧、川剧或其它比较讲究唱腔的剧种,注意那些演员在唱腔中一带而过、似唱似念的词语,特别是演员即兴加入的、调节情绪和气氛的(打印谱上一般没有)的词语,就能对“衬字”产生具体、感性的认识。这样获得的感觉往往能帮助判断所用衬字是否恰当。通行的规则很少,写在下面供写元曲的作者参考:1-衬字通常放在句首和句中,不放在句末(极特殊的情形)。为免出错,我们不妨排除句末用衬字的可能。2-衬字以用虚词、(语气、语法)助词等小词为好。因为多数情况下衬字用来调节情绪、气氛和唱腔的缓急。如用实词,其意义不可重于正字(即按谱上平仄填写的字),最好是对正字的补充解释、风格修饰等,而且去掉之后,不会使原(正字)句的内涵残缺或造成误解。3-衬字的个数,一个地方最好不超过三个。这在南曲是一个死规则,“衬不过三”,因为南曲强调节奏(拍板),每一板中不可能加入太多衬字。北曲对衬字的个数几乎没有限制,因北曲强调乐谱和唱词之间的对应和匀称。我们现在写曲已经无乐谱对照,句读和节奏就更显重要,因此这一条按南曲的规则来要求就比较合理。

根据上面的看法,在末句的句首使用了三个衬字,改作“拜师尊仙乡返回深叩首”。衬字虽然是实字,但内涵只是补充说明正字,去掉以后不但不影响原句,而且内涵基本上不减少。其作用除使“深叩首”更明确、形象和亲切外,还使本来是七言句的结尾在声韵上不显得突兀:本曲前面的句子都是成双出现的,只有末句是单句,很容易让人产生突然煞住或还没有说完的感觉。加了三字后,声韵上的效果实际上等于是在七言句前面加了个三言句,感觉上平顺多了。

“塞外莽原荒,光线云中漏。”在荒无人烟的塞外,莽莽苍苍的展现出一片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从云缝中射出不规则的一条条光柱子来,照射到碧绿的草原上。前半句景象宏大,后半句细致清晰。“漏”字特别形象和传神。这个景象很典型,很多电影、电视中都使用这个镜头,光柱子往往是彩色的。大家都熟悉了,读起来就有亲切感。全曲第一句(两行),用一粗一细的写法,互相衬托,能加深读者印象。

“披风跨(快)马驰,牧羊人依旧(牧女仍依旧)。”环境安排好了,就把人放進去。标题中的“牧羊女”進入镜头:她身上披着披风,跨着蒙古人特有的高大快马,在大草原上飞驰,其风姿绰约,一如往常(不改旧日风貌)。“依旧”二字有余味,隐含着牧羊女的青春经磨,活力依旧,不随时光的流逝而迅速衰老。

“一杆挑双山(套杆牧双山),极目峰巅鹫。”这一句细节描写牧羊女,用一近一远的手法:近景是她在两山之间的草原上放牧,手中拿着套马杆,一会儿横担着,一会儿扛在肩上。远景“极目峰巅鹫”是通过她的眼睛捕摄到的景像:向着极远的山巅望去,能隐约看到飞翔天际的鹫鹰。“极目”二字把山巅和鹫鹰推到了遥远的天际,只有长期在大草原上仰望天穹、盯视远景的人才能看到那样远。

“少女闯天涯,暴雨狂风骤。”这一句写牧羊女年轻时的勇气心胸,颇有巾帼英雄之慨。而在走遍天涯的流荡生活中,也经受了人生“暴雨狂风”般的苦难的搓磨。

“浮生转瞬霜侵(满)头,世事终参透。”经过了人生的磨炼和世道的沧桑后,终于看透了纷繁的世事,心里有些明白了,意识到人生太虚浮浅薄。但人的年龄也大了,两鬓如霜,似乎就是转眼之间的事情。

“得法上轻舟(有缘上法舟),圣主慈悲救。”有了上述的认识和经历,就容易接受修炼、出尘的想法,登上法舟、返本归真就成了自然的过程。当然,如果没有圣王慈悲救度,谁也走不出去,人生的特殊经历只是为人安排来得法的必要环境而已。

“重返仙乡尊拜我师深叩首(拜师尊仙乡返回深叩首)。”这一句以瞻望未来和感谢佛恩作结,希望能紧随师尊返回仙国,亲自深深叩首,拜谢师尊的救度洪恩。

*正见网2007年11月2日登载“诗十三首”:

清醒!
执著使人心里累,被它带动身受罪。
挨累受罪因为谁?还不清醒是哪位? (两个设问句很好)
惭愧
总恨自己不争气,正念不强没有力。
人心撒野太嚣张,正念无能不称职。 (末两句比喻很形象、生动)
爱面子
人生在世爱虚荣,有错怕说难为情。(“荣”在某些方言中是押“情”的)
遮遮掩掩爱面子,此心不去也不行。(有错不认的人还不少,我们努力吧)
真信
半信半疑白费劲,想要修炼就真信。 (“真信”很难;在诗里提出来很好)
转变观念去执著,了却人心天堂進。

下面作者的两首诗没有登载:“被恶党毒害的世人”
心中无善念,道德没底线。
是非分不清,跟着欲望转。
为了弄到钱,啥事都敢干。
恶业造太多,不久地狱见。 (末句“不久地狱见”不妥,这样说是作者也去那里了。)
“争气”:
大法弟子要争气,别让师父白费力。(这个假定不妥当,师尊不会“白费力”的。)
辛辛苦苦度一回,努力实修回天国。

*正见网2007年11月2日登载“诗二首”:

佛恩
捧宝书,静静读。
动心处,掉泪珠。 (语言简朴,有内涵,很好)

融法
不是没啥写,就看想写啥。
人心转正念,慧泉开大闸。 (很好的修炼体会,值得写诗歌的作者们仔细考虑。)

另一方面,作者此次投稿的诗作登载比例很小。给人的印象主要是有些草率,以下是对其中一些的评议,仅供作者参考。

冬天来了
天越来越短,慈悲越来越长。
夜越来越黑,心灯越来越亮 。 (这样的形式太随便,既非诗也非对联)

自行车
发真相,自行车。(此行失韵)
下山岗,上高坡。
穿小巷,走大街。(此行失韵)
一路行,一路歌。
我和车,乐呵呵。

有和没有
矛盾会有,争吵不能有;(和第一首类似;四个尾字相同一般不算押韵)
人心会有,间隔不能有。

不争辩
听听别人的,找找自己的, (除极特殊情况,押韵不能用相同的字;这样没韵感)
哪是拧劲的,啥是没去的。

明思
一思一念想的啥,一举一动做的啥; (与上面一样)
一言一行为的啥,一生一世等的啥。

幸福
有师管,最幸福。 (除、福,平仄不相押)
大法修,人心除。

变与不变
天象在变,世道在变,
表现在变,修心不变。 (与上面一样)

不浮动
你在盼啥?真真假假。
众生盼你,带他回家。 (家、假,平仄不相押)

农夫和蛇
中共是古蛇,你别做农夫。 (“古蛇”含义不太清楚)
斩蛇啥目地?法徒要清楚。 (夫、楚,平仄不相押)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