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37)非典型紫砂壶

意文


【正见网2023年07月31日】

以底槽清紫泥为基底烧至的捂灰壶

(1)紫砂工艺:捂灰

早在清代干隆嘉庆时期,就已经出现紫砂捂灰技术。制壶名家程寿珍(1865-1939)有多件作品就采用捂灰技艺制作的。

传说名匠时大彬(1573—1648)烧制了一批壶,待从窑中取出后却发现全部花泥(注1)了,失望之余正欲将之销毁。一年轻人却将其拦下,称自己可挽回补救,只见其将碳粉放入匣钵内,紧紧包围住壶身,又放進窑中重新烧制,出窑冷却后一看,壶身色泽如墨,却又有着别样的美丽,捂灰壶就此诞生了。

“捂灰”这一种工艺,在紫砂来说是作为一种掩盖泥色不匀的装饰手法,比如烧成后壶身颜色不均,或有黑晕,那就可以使用“捂灰”来补救。

紫砂壶经过捂灰后,壶通体成为带蓝的黑色调,色墨而高冷华贵,越是好的泥料烧出的效果越好,泥色愈加温润,质地也似铁石。现在也被作为装饰手法,成了一门独特的工艺。

以底槽清紫泥为基底烧至的捂灰壶

1.捂灰的原理

紫砂壶的“捂灰”工艺是利用紫砂壶泥料中含有的铁元素,进行“还原反应”来改变颜色。(註2)

这是基本的化学常识,所以使用优良紫砂矿的捂灰壶是安全的。捂灰不需要加入金属氧化料,只是铁元素改变了存在的形式而引起了颜色变化,所以也不会褪色,只有当把捂灰过后的壶放进窑里重新烧制,捂灰壶就会还原成原先的底泥色彩,只是颜色要略深而已。且紫砂捂灰壶的透气性也不会在焐灰过程中变差。

2.捂灰的方法

1、茶壶必须烧成以后再进行捂灰。

2、古时是用稻谷的谷糠掩埋在匣钵里封好,放在龙窑的炉头部分再烧一次。现在都是用木炭粉放在已烧好的壶的匣钵中,其作用是将壶与空气隔绝开,使其处于缺氧的状态下二次烧成。温度控制在1000度以下。

3.提醒

*泥料进行捂灰,焐出的颜色可能会有一些差别,有的是灰中泛青,有的偏灰色、偏墨色……不一而足。

紫泥类的最适合来做捂灰。朱泥结晶程度高,捂灰的成功几率极低。段泥(团泥)的含铁较少结构松散,捂灰后颜色不好看,所以并不建议使用。

*不宜随意选购烧制好的捂灰紫砂壶,因为无从知道使用什么泥料为基础,又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快速和数量,使用“石墨粉”等化学物质作为捂灰介质,这样的捂灰壶就建议不使用了。还有很多是用化工黑料壶来冒充捂灰壶,本身就不合格。

*在使用新捂灰壶时,把残留的茶水放在新捂灰紫砂壶里过夜,为何第二天茶水就变浑浊了呢?这是因为茶汤中的茶碱和壶上残留的炭粉中的酸性物质中和造成,是正常的现象。可以用清水多泡养几天,再把壶身上残留的炭粉彻底洗掉,就不会有这类问题了。

(2)紫砂工艺:柴烧属残次品


正统紫砂需避免窑灰、残釉、汽化盐等飘附、覆盖、腐蚀茶壶

前些年台湾和大陆很流行柴烧茶具,在各类茶博会及陶瓷博览会上看到此类茶具,所谓柴烧概念是前几年最先由日本或台湾陶瓷从业人员引进大陆的,产品表面布满了不规则颜色,有些还有凹凸不平的现象,说柴烧的茶具能改变茶水的性质云云⋯⋯那么,紫砂壶的“柴烧”与它有何不同呢?

宜兴的紫砂壶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基本是龙窑松枝烧成,50年代末,在龙窑尾部开膛改用块煤加热,采用隔焰烧,即紫砂壶与火之间档着一层匣砵,使火苗不会直接射到茶壶上,保证紫砂壶表面的光洁与纯粹,过去漏火了或不小心,部份烧成了还原焰,就会出现一些火疵,这类壶就会被打下成为不良品,是不能当正品销售的。

60年代末从烧柴的龙窑改为燧道窑,70年代中期燃料从煤烧改为重油(练制汽油的渣渣),80年代窑炉改成推板窑(燧道窑小型化),至90年代初,台湾人制造出使用液化气的梭式窑(抽抴窑),90年代完全禁止使用柴烧陶器,并立法来规定,2000年后为了进一步减少排放烟尘全面禁止燃煤,全部采用液化石油气和管道天然气,至此,宜兴的窑炉柴烧煤烧已经绝迹近30多年了。

那么,现在的所谓的柴烧,又是那里来的呢?其实根本不是以柴烧成的。
烧成陶瓷,有两种窑炉烧成气氛,氧化与还原。氧化烧是炉内空气压力大于窑外压力,使炉内气氛很干净,因为窑外的杂质灰尘无法进入炉内,所以,烧出来的紫砂壶表面很干净光滑,紫砂壶表面肌理自然美观,这也是几百年来紫砂历史人们所要求和希望达到的标准。

还原烧,是把窑内空气压力调到比窑外的空气压力小,能使窑外的空气包括氮气惰性气体和灰尘杂质,甚至一些不好的射线能进入窑内,从而使窑内产生高温还原反应,使陶瓷产品表面产生落灰等现象,为了使产品表面有更多的表现,在烧到一千度以上的时候,会加进一些工业盐,使盐液化产生雾气附着在产品表面,在高温中吸附窑内杂质,故烧出来的产品呈现不规则的颜色并附着不一样的杂质现象,由于盐液化后就是一层釉附着于紫砂壶的表面,使紫砂壶丧失了双气孔结构而不再透气,改变了紫砂的根本性质,从而让紫砂壶优秀的泡茶功能不再。

用还原气氛烧成紫砂壶,来冒充柴烧是一个骗局,与追求纯朴自然美丽的紫砂肌理背道而驰,与紫砂壶追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艺相悖,更与紫砂艺术的审美追求相左,一些人利用消费者追求新奇的心理,大肆炒作所谓的柴烧紫砂壶,并使之宣染成高价的理由,混淆观念给消费者。

为什么“柴烧”可谓是古法的残次品,但是我们在故宫博物馆、中国紫砂博物馆、各大拍卖会,看不到一把所谓“柴烧”的茶壶呢?从来没有!

原因就是:从古到今,紫砂壶在烧制过程中,要放在匣钵,然后再放入龙窑,为的就是避免窑灰、残釉、汽化盐等飘附、覆盖、腐蚀茶壶。都是要极力避免出现这种所谓“柴烧”的彩色斑驳痕迹,因为这种窑变对紫砂壶的特性是致命的:

1. 附着了大量的杂质,茶壶表面发生了特殊的釉化,堵塞了紫砂的气孔结构,完全破坏透气性。
2. 让紫砂工艺变得毫无价值。由于表面有一层附着,工艺师“明针”功夫的水平便变得不再重要。
3. 茶壶包浆不易。即使包浆也会变的又脏又乱,毫无美感;所以自古被紫砂匠人所不齿。

(3)紫砂工艺:水磨壶(“抛光壶”、“车光”)

水磨抛光的技艺是中国几千年来早就存在的工艺手法,运用于陶瓷装饰方面则可见于汉、唐遗器。但将此种装饰手法运用于紫砂作品的案例却是相当晚期,据悉最早的水磨壶当在道光年之后,究其因缘应是外来订货之因。紫砂“抛光”工艺不仅丰富了紫砂装饰艺术,且提高了宜兴紫砂在海外的知名度。

清末民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宜兴紫砂行业也萧条。适逢暹罗(泰国)国王拉玛五世订制一批紫砂壶,鉴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紫砂界能有国外订单生意,整个紫砂行业都十分重视,商家网罗了很多的制壶名家参与制作(如蒋贞祥、俞国良、程寿珍、王寅春)等。名家荟萃成就工艺精良的紫砂茗壶,成品水准自然不同一般。

紫砂茗壶运至暹罗后,当地人们如获至宝,由于民俗习性和审美观的不同,在暹罗人心目中,紫砂器完全等同于珠宝,尊贵而稀有。当地的名工巧匠完全沿用珠宝加工工艺对紫砂茗壶进行了水磨抛光加工,使紫砂器表面形成一种光可鉴人的玻璃相光泽,并在口沿、盖钮和盖沿等处用金、银、铜进行包鑲,使之产生一种特殊的类似于珠宝的感观效果,以致泰国皇室及富商也都争相收藏。也是赏赐给暹罗的皇家寺庙和一些大庙高僧的重要礼品。

这种抛光水磨壶除了泰国,其他东南亚、日本,或是欧洲国家或地区都是没有出现的,蕴涵着浓厚的异国情调。迄今的泰国公主或泰五世皇宫博物馆内,都还珍藏这批宜兴紫砂水磨壶。

使用紫砂器追求的是质朴的美,泡养后呈现如宝玉般的温润。明朝周高起说:“砂壶,有晶光者,最为上乘,有润光者,上乘也,和尚光者,最为贼相”。短短几十个字,精妙绝伦。抛光后的紫砂器失却了质朴的肌理,透气性也盡失了。但却与泰国的加料的喝茶习俗相应合。

与宜兴紫砂相反的屬,“云南建水陶”及“广西钦州陶”的大部份产品均要经过抛光处理,先用研磨料制成的砂石均匀磨去制品表皮的粗糙面,然后用高速布轮或毡轮沾粘些抛光辅助剂进行抛光,即可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因为两地的泥料性能与紫砂截然不同,泥坯的工艺的可塑性太差,只能依靠成品加工。

(4)紫砂工艺:炉钧釉

清 黄玉麟制紫砂挂炉钧釉壶

炉钧釉始于雍正时期,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名。炉钧釉是清代单色釉中格调极高的品种。这种带釉的陶器,由于这类产品和宋钧窑有某些相似之处,故称 “宜钧”。

明代后期,宜兴烧造“宜钧”最为成功者为欧子明,世称 “欧窑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宜兴丁山葛明祥、葛源祥仍继续生产宜钧器,制品以火钵、花盆、花盆和水盂为最多,釉彩丰富,钧釉独绝,色泽蓝晕,比欧窑大有进步,世称“葛窑”。

炉钧,是在紫砂胎上施满釉的手法,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形成十分美丽独特的肌理。较深者称为“天蓝”,较淡者称为“天青”。

1970文革紫泥制成的炉钧壶

收藏家对于天蓝的炉钧较为喜爱,其制作的技巧甚高。炉钧和一般陶瓷釉不同,是典型的二液相分釉,悬浮着无数圆球状小颗粒,也偶尔有蚯蚓走泥纹。宜兴窑炉钧釉茶壶用氧化气氛烧成,并非像宋均用还原气氛。

目前存世的炉钧釉紫砂器多以方器为主,主要代表为炉钧釉汉方壶,融入了高超的制作技艺。

注:
一、“花泥”,业内用来形容紫砂壶表面块状肤色不均的专业术语
二、紫砂泥主要的着色元素是“铁”,而捂灰主要就是利用其中的铁元素在不同状态下呈色不同的原理,在第一次烧成是有氧气氛中进行铁元素和氧充分反应变成氧化铁(Fe2O3),呈现紫、红色,而捂灰则是在缺氧状态下(还原气氛)烧成,铁元素在缺氧状态下,在木炭粉(元素C)发生反应,碳元素(C)结合了氧化铁(Fe2O3)中的氧离子,变成二氧化碳逸出,而氧化铁(Fe2O3)也被还原成氧化亚铁(FEO),氧化亚铁呈黑色,所以捂灰的作品呈黑色。

(待续)

(图片来自网路与私人收藏、唐韵紫砂)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艺术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