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30):紫砂壶的结构分析(上)

意文


【正见网2021年04月27日】

黄龙山四号井 段泥     南瓜头供春壶(叉把)

一把紫砂壶结构分别由:“主体”以及“附件”两部分组成。

“主体”是指壶身,以及“钮、盖、口、颈、肩、腹、足、底”等局部。
“附件”则是分置壶身两旁的“流”与“把”,为紫砂壶的结构附件。

紫砂壶造形设计上是利甪壶身各部如:壶体的大小、造型的方圆、线条的曲直、坯质的粗细……等来整体表现。造型的局部也是变化的细部,都融入在设计之中,用来构成不同视觉效果的元素。

紫砂壶如人,有“身、腹、肩、颈、首”。老壶艺人云:“精神看肩,气度看腹”。也就是说壶肩的折线和骨架弧线,最能显示一把紫砂壶的精神。而壶的收腹弧线、壶口的宽度、壶颈的长短、子母线的厚度,能表达出壶的气度。

紫砂壶多为对称体的造型,基本上要符合稳定的要求,除了视觉上有安定感之外,同时使用时的稳定性也是必要的。

而造型的重心在中轴上并落在壶底的中心点,所以壶底大小会影响在视觉上的稳定感。而壶体的肩、腹部位的变化,也影响着整体造型的重心和稳定性。

紫砂壶的各个部位介绍

紫砂壶的“附件”装配到壶体上的有:“相贯线”和“过渡线”。两种处理方法。在紫砂工艺中称为“明接”和“暗接”。

明接”,指连线处有明显的界限,就是流、把和壶体的衔接以“相贯线”处理称为“明接”。给人明确、干净利落之感。
“暗接”,是连线处以“过渡线”处理。使嘴、把与主体衔接过渡很自然,仿若自然生成、浑然一体,有一气呵成之畅。

一、 【壶体】

一把紫砂壶的第一印象就是紫砂壶的形体造型,是紫砂壶的主体。“壶身”又称“身筒”。壶体形状往往与紫砂壶的名称有关。
紫砂壶形不外乎光器(方器、圆器)、花器、筋囊器四大类。壶型分类,请见上一篇。紫玉金砂(29)经典紫砂壶型的分类。

二、 【壶嘴】基本形式  “流、直嘴、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

紫砂壶从来都是“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一把好壶的成型离不开各个部位的搭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壶流的风格须与主体统一,并和壶把相均衡。整体相调才能与整体气韵相称,使之成为艺术佳品。

紫砂壶一般把整体“壶嘴”叫做“流”,可细分为“唇、额、嘴、嗉”。壶嘴造型要适合水流曲线的变化,壶嘴的长短、形状、粗细,水孔的位置等,安置都要恰当,壶嘴内壁必须光滑畅通,出水流畅,收水时不流涎。

紫砂壶的嘴式可分为“流、直嘴、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五种基本样式。

而其中“流口”也大多为三种:“平口、包口、舌口”。

1、直流:

形状简洁,出水流畅
气势十足,有一飞冲天之势,刚毅劲道,极具阳刚之美。

可分为----“剑流”:下粗上细。  “筒流”:上下等粗。

黄龙山宝山矿区墨绿泥德锺壶  “剑流”      //    红卫村小媒窑朱泥德锺壶  “筒流”(唐韵紫砂)

2、鸭嘴流:流形似鸭嘴,又称“鸭嘴”。明接和暗接处理都有。

 

鸭嘴流因造型酷似鸭嘴而得名,经典壶型“僧帽壺”就是采用鸭嘴流。

3、一弯嘴:

形似鸟喙,又名“一喙嘴”。含蓄委婉,小家碧玉,亭亭玉立。一般为暗接处理。
较短,型制微弯略带弧度,出水稳定流畅。安装的位置较高。常见有向上和向外的区别。

4、二弯嘴:

婉转蜿蜒,蓄势待发,弧度自然,悠扬。明接和暗接均有。
二弯嘴的根部有“嗉囊”,具有“蓄水”功能,出水畅快具冲击力。

5、三弯嘴:

蜿蜒有势,曼妙起舞,尤惹人怜。
三弯嘴的造型丰富了紫砂壶的线条,明接处理较多,制作有一定的难度。

【出水孔】

好壶的出水,水柱要刚劲有力,线条流畅,断水时简洁利落不流涎。
但是这条件跟壶流的形状、长度、出水孔的位置有很大关系,同时要跟壶型相匹配。不同的壶,壶嘴与壶身的交接处的“出水孔”又有不同。

影响出水效果的几大因素

出水的表现与“流壁的薄、光”,“流根的大、聚”,“孔眼的密、匀”,“嘴孔的圆、润”,“盖孔的豁、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影响出水效果主要是四个因素:水流量、水压、气压、水流阻力。

1.水流量:

决定于壶流最细部分的内径。至于水柱长短,取决于流孔内壁的光滑度与粗细比。

2.气压:

壶钮的气孔过小,空气流入受限会影响气压,也同时影响出水效果。

3.水流阻力:

取决于壶流的弯曲度。流的弯多,则水动力减损大,出水也相对弱,如三弯流的壶。壶嘴粗,出水量就大,如直嘴。

4.水压:

首先取决于器型:
具体说,就是倾水时,壶内水面与壶嘴的落差,出水位置与壶内水平面的位置差越大,水压越大,出水也就越好。壶流根部越低,出水效果越好,比如子冶石瓢。

其次取决于出水孔总面积与壶嘴之面积:
壶流根部越靠近壶底、壶流越直、滤茶孔面积越大、滤茶孔面积与壶嘴截面比例适当,则壶的出水越冲。

独孔、网孔、球孔

明、清时期的均为独孔,到了清朝中后期,出现了三、五、七、九等等多孔的设计。清末之后基本上是网孔,有七眼、十眼等,可以有效过滤茶叶。

二十世纪70年代,当时为了外销出口日本,便迎合改变成日本泡茶习惯,将单孔变为球孔。即在壶身壶嘴部位的内壁嵌一个满布小孔的半球,可更好地过滤茶叶,增加出水量。其孔要求排列整齐,与嘴对正,并依据嘴形而设置。

1980年代初,从原来的18孔,变成了14孔出水。而后到了1980年代中期左右,出水则逐渐演变成单孔出水。现代网孔常见的有7孔,9孔,14孔等。

三、【壶把】基本形式“端把、横把、提梁”

泡茶使用的茶壶而言,把手使用的舒适度是特别强调的。
安装、制作壶把的总的要求是:与茶壶整体协调,把手使用合宜舒适,做到二者完美统一。

紫砂壶把,古称“鋬”(pan),常见的有端把、横把、提梁、装钮(用于安装其他材质的提梁)等,或上有“飞把”,或下有“垂耳”。
壶把是为了便于执壶而设置的,有“端把、横把、提梁”三种基本形式。

1、端把:“正把、倒把、垂耳、飞把”

与壶嘴分别安装在壶体的两侧。

端把式:端把也称“执把”,是紫砂壶中最常见的壶把形式。

其形如耳,多为上大下小的“正耳把式”,亦有上小下大的“倒耳把式”,安装在壶嘴的正对面,虽不易平衡重心,但斟茶省力。
壶把手圈的大小与茶壶的容量相关,与需要插入几根手指相关。端把有二支点、多支点两种式样,多支点式多见于花器造型。
端把与壶流对称、均势,置于壶肩至壶腹下端,高点与壶口、壶流的高点呈水平。

为与壶流在视觉上达成平衡,把上或会有“飞把”,把下端或延伸出“垂耳”

2、横把:“管状、叉把”

横把 (也叫“柄”、“执”) 安装在壶体上与嘴成90度,圆筒形壶上多用横把。当今日本还大量使用这种横把式茶壶。
此种壶把又称“侧握把式”(亦称唐羽),叫“执”更为准确。此形制壶把,多为较粗的管状手柄,与鸭嘴样式的流相配合使用比较多见。

3、提梁:“硬提梁、软提梁”

提梁壶是最有文人意味的一种造型,也是最丰富的一种壶把形式。提梁式有二支点、多支点、高、矮、圆、扁等形式。

(一)硬提梁

1.“硬提梁”用同一种材料与壶体一起成型烧制的,称之。
2.“金属提梁”,是用螺丝将单梁固定在系纽上,也属之。

硬提梁空间感强,造型优美、舒展,空间虚实对比艺术效果强烈,气质高雅。工艺难度也大。

(二)“软提梁”、“活络提梁”

制坯时在壶的肩部做一对用于安装提梁的系纽,壶烧成后安装提梁部份。称之。

1.单提梁,用藤或细竹编织而成的多为单提梁。
2.双提梁,材质以银、铜等金属或是用金属丝或金属细管细藤条、细竹根等做成半圆环,装在系纽上,多为双梁。

由于提梁的存在,使紫砂壶有了更高大的形体,提梁内部存在的虚空间,加之提梁特形态多变,表现出风格多样的形式美感,广为人所喜爱。

清 乾隆 “陈荫千制”款紫砂竹节提梁壶(故宮博物院)---单梁(硬耳)

紫砂一廠ㄧ號紫泥壽星壺(唐韵紫砂)---洋桶(软耳双提梁)

图片(网路图片)

(待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