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28) 烧成工艺 土与火的艺术

意文


【正见网2020年12月11日】

前墅龙窑夜景

“紫砂泥料”是成品的基础;而“烧制”,则决定了成品的效果。工艺精美的紫砂,配上拿捏得当的烧制技术,才能使紫砂烧成后有最完善的呈现。是为“土与火的艺术”。

(一)    紫砂烧制方式的演进历史

据《宜兴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宜兴就出现了圆形升焰窑。唐代中叶起窑形向龙窑演变,窑炉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均为“龙窑”。

北宋中期,宜兴已使用龙窑烧造紫砂器。窑内采无钵裸烧,烧成后断面呈紫红色,常有“火疵”现象。蠡墅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紫砂壶器物,可见。

元朝,前墅古龙窑以烧制日用陶器为主。
明代中后期,紫砂从陶器中脱颖而出,龙窑就成为烧制紫砂器的窑炉。
清朝,宜兴已普遍采用龙窑烧造紫砂器。


倒焰窑

1957年,烟煤为燃料的“倒焰窑”取替龙窑。


隧道窑

1970年代龙窑熄火。1973年,用重油为燃料的“隧道窑”全面使用。


推板窑

1990年代,陆续出现了推板窑、辊道窑、梭式窑和电窑。


电窑

21世纪初,小型化电窑开始流行。

(二)    简述龙窑与推板窑

现代化程度越高,烧成品越精致,但同时离传统的紫砂壶也越远,目前宜兴丁蜀镇的紫砂壶,主要由推板窑烧制。

创烧于明代的前墅龙窑,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制的唯一龙窑,是中国仅存的两座明代烧制陶瓷品的古窑之一(另一处是广东佛山石湾的“南风古灶”)。还有目前使用最多的推板窑,这二种窑值得与读者们介绍。

宜兴龙窑非常有名,明清时期,就与蜀山窑、钧窑齐名。

【前墅龙窑】

前墅龙窑是依山势用砖砌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穹状隧道,斜角8至20度之间。龙窑分窑头、窑身、窑尾三个部分。窑底以八脚骑缝的土砖砌成斜弓背弧形,并用泥砂镶嵌严实。窑壁由土砖砌成下大上小的斜直壁形,顶部以土砖砌成拱形桥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

龙窑构造与烧制过程

现保留下来的龙窑通长 43.4米,窑身外壁宽约3米,内壁底部宽约2.3米,高约1.55米。顶端高约12米。窑身左右设有投柴孔(俗称鳞眼)42对,用作投放燃料和观测窑温使用。西侧设装窑用壶口(窑门)5个,用作进泥坯及搬出成品时使用。窑身最上面是窑尾(窑梢头),为总喷烟火洞口,兼具烟囱作用。山脚窑头处有窑炉房,窑炉口作烧窑前预热窑身使用。

烧制过程中,大量空气通过鳞眼进入窑内,柴(干湿、种类、数量)、人(操作方式和经验)、天(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强、风向风速)等因素,影响烧制效果最多,烧制时的温度和气氛最不可控,故龙窑烧制成品的效果不稳定,但富于变化。

龙窑在紫砂壶刚问世时,是直接放进窑中烧制的。明代中期后,开始把壶坯装在匣钵(俗称掇罐)〔一〕里再入窑烧成,可防止壶身沾染窑缸釉泪、火刺、色泽不匀称等缺陷。同时也有效地利用了窑位空间。 烧成最佳部位是最上面的一段,成品率最高,中段次之,下段相对差些。烧成正品率在六七成左右。

何为不再采用龙窑烧制了呢?

因为受到天气、温度、湿度、柴的干湿程度、窑工的操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龙窑的烧制结果不可控,烧出来的效果不稳定。每次烧制都需要准备大量物料,烧一窑需要木柴四吨余,且须把木料锯成80厘米长左右,耗费成本多。

烧制过程24小时轮流转,十几分钟投一次柴,烧窑操作全凭熟练技巧,以目光观测火焰温度与坯体的变化情况来决定,需要有非常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点火之后约200小时才算烧制完成,待窑温降至100摄氏度以下方可开窑。

前墅龙窑模型

因前述原因,目前一个月只烧一次窯,产品主要以盆、瓮、罐等日用粗陶为主。目前仅剩几个老窑工还在靠经验传承这项古老的工艺。显然老一代的烧壶方法技术含量要高些,也更珍贵。因此人们也把龙窑的烧窑工艺称为“火的艺术”。

此窑经历了无数次翻建重修。现今龙窑供广大考古工作者和中外游客观光游览。〔二〕

【推板窑】

1974年,状如隧道的“隧道窑”,2004年7月改称“推板窑”。推板窑属小型的隧道窑,具备着快速、灵活及小批量烧制的要求。且占地面积小、投资少,烧制温度半自动化控制的优点。

顾名思义,是因为因放置匣钵的耐火板由液压机推动往前而得名。

将待烧制的紫砂壶在一个可移动的推板履带上,随着推板的移动待烧制品进入窑内。分为“升温段”、“烧制段”和“降温段”,半开放式,由自动控制的液压推进装置把推板推进窑内,并按照恒定的时间把烧成后的制品推出窑外。通过轨道渐次进入燃烧区、余热区、冷却区,24小时即可出窑。

推板窑烧成有明焰和隔焰两种形式,明焰推板窑的热耗小,建造和检修方便,相对隔焰推板窑还具有便于控制烧成气氛等优点。一般采用明焰烧成。

烧制品置于耐火材料制成的匣钵内,匣钵上下叠放摞四个高,顶层为开放式,下层为封闭和半封闭式,所以推板窑大致划分为八个温差。〔三〕

整窑长度、燃烧区长度、两头开放口剩余空间大小、液化气纯净度、液化气喷燃量、匣钵摆放方式、位置,都是影响烧制效果的变量。即使在同一个窑口烧制,每次还是会有细微的差异,有时甚至外部风向不同,也会影响紫砂壶的烧成。推板窑是目前紫砂器烧成普通使用的窑炉。

(三)影响紫砂烧制效果的因素

《阳羡茗壶系》说:“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

《阳羡砂壶图考》曾经总结“火候沿革”:“盖配土、造工、窑火并皆佳妙,乃为上品,三者缺一便非全美矣。细察传器,由明代以迄清初,配土与窑火克谐,砂质溶化,故能出窑之后微现透明,色泽可爱。降至雍、干,窑火略逊,与前器相较,已不逮清初之坚结温润矣。嘉、道之世,壶艺中兴,坚结之致虽不如清初,然壶色温润已优于雍、干。至咸、同传器,不免有砂土气,盖砂质非有高度火力不能变成溶液,故砂土之气不变,粗厉之质尚存,不足贵也。”

古书指出的这些烧制特点,也是专家对紫砂器断代的依据之一。

图:阳羡砂壶图考(初版本)
此书黄宾虹题签,系统记载明清以来江苏宜兴紫砂壶艺术,并对壶人壶事予以独创评论和鉴赏。原预定出版上下两册,上册文字,下册图版。惟值抗战军兴,遂仅出版了上册,却成为研究宜兴砂壶不可或缺的文献。

决定紫砂烧制效果的因素有:“温度”和“气氛”个因素。温度主要是影响烧结程度,气氛主要影响呈色效果。

(3-1)紫砂壶的烧制温度

紫砂壶烧成温度根据泥料的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区别。且相同泥料是有一个“温度区间”,并非固定温度,在温度区间内烧制的并不会影响品质,任一温度点都可以叫“烧成温度”, 俗称“火候”。行话叫“几号表”。〔四〕

窑烧温度中一号表指代1150度,二号表是1170度,3号表1190度,依次类推,每号之间相隔20度。
烧成温度以朱泥吃温最低,其次是紫泥,段泥最高。

黄龙山红泥 及试片(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

而“吃温”是指某种紫砂泥料能承受的最合适的烧成温度。同一种泥料,由于矿区分布、炼制方法、陈腐时间等因素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吃温”。使用同类而批次不同泥料前,须先烧制“试片”,摸索该批泥料在不同窑温中烧制的效果,以求最佳表现。

烧制过程

不管是龙窑还是电窑或是推板窑,对温度进行精确的控制是必要的。

1.初始阶段:刚开始温度控制在105度,时长30分钟,在这样的温度下紫砂胚体的水分开始蒸发。
2.出水阶段:30分钟后,温度上升至500度,胚体水分开始逸出。
3.石英膨胀:温度继续上升时,水分析出之后,泥粒中的石英颗粒成分开始发生变化,受热下开始开始膨胀,体积增大。
4.胚体显色:温度继续上升至600度以上,紫砂胚体的氧化物开始分解,色泽显现。
5.整体定型:温度上升至1000多度以上,壶身算是烧结〔五〕定型。此时不加温,准备降温,为平衡温差,在此期间需要留出30分钟的时间进行调节。

以上是以推板窑烧制为例。紫砂壶的烧制中电窑,推板窑,梭式窑,煤气窑,同样的窑标温差是很大的,不止区区20度,每种窑甚至每个窑烧出来的效果都不一样!

 (3-2)窑烧温度不同  坯体颜色就不同

生坯完全干燥后,才置于匣钵内入窑烧炼。随着温度的升高,坯体的颜色会不断变化,测温表显示温度数据便于操作中作出对比,在以后烧窑时,再根据上次的烧成效果颜色,来准确调整窑温达到上次的烧制效果。

400℃时为暗红色,600℃时为鲜红色,800℃时为桃红色,1000℃时为樱桃红色,1200℃时为浅黄色,1400℃时为白色,1600℃时为耀眼白色。窑温过高,壶坯会变形成为废品,也就是业内俗称的“窑烧白光”。

底槽清泥不同温度的呈色效果

对于紫泥来说,低温偏红,高温偏棕色,再高温的话棕色变浅甚至变成灰。

不同的紫砂泥料有其不同的烧结温度,只要达到那个温度就可以,同种泥料不同温度下,壶身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不同温度烧成的红泥、紫泥、绿泥

其实对紫砂烧成有影响的不只是窑温,还有其它因素。

(3-3)“欠火”和“过火”如何区分?

紫砂壶烧制常见的情况:窑裂(干裂)、磕碰缺口、穿线、破皮、嘴/把/钮歪斜、内裂、爆砂、爆片、窑变、盖/口变形、刻穿(陶刻穿透壶壁)、壶底不平、重心偏向、色带(泥胚未干透即入窑烧制,会产生明显深浅色带)……这些都是常见的。
其中来说明窑烧“欠火”和“过火”

“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砂土气”(〈阳羡茗壶系〉)。紫砂壶的窑温要烧到1150℃到1250℃之间。烧结度越低,透气性越强,但易发生吐黑变色现象;烧结度越高,透气性越差,不容易吐黑变色,泡养变化小。

如果与吃温相差10°C,就会出现“欠火”和“过火”的情况。

“过火则老”

“过火”是指窑温超过了泥料本身能承受的温度,紫砂器外表有烧焦感,表面起泡、毛躁刺手、起小的爆裂痕迹,玻璃化、颗粒尖出、甚至壶体产生变形。

透气性和吸水性也会变差,泡养不易、无变化。胎质致密,敲击音频高,类似于瓷器的敲击声。

温度过高,紫砂泥中所含石英会玻璃化,在自然光照下不会有多种反射的色光。反射的色光越丰富,表明泥质越好。反射色光呆板而单一的,肯定不是好泥质。

吐黑   黄龙山青段(唐韵紫砂)

“稚砂土气”

“欠火”是指泥料没有“吃”到应有的温度,壶外表色调灰浅,,色泽不洁,更严重者“吐黑”〔六〕。

胎质疏松,没有完全烧结,声音沉闷、暗哑,如瓦罐陶器类。

(3-4)什么是“烧造气氛”?

紫砂壶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氧气浓度的不同,导致燃料燃烧的程度也不同,氧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浓度高低就是“ 烧造气氛”的成因。

理论上窑炉气氛有二种:“氧化气氛”、“还原气氛”。

“氧化气氛”

就是不断补充燃料,并完全燃烧,无烟,火焰短但热冲击力大,温度高。俗称“透火”。

在氧化气氛中烧成,氧化铁在1400°C以下不形成共熔物,不产生液相。为了兼顾低熔点矿物的烧结,紫砂壶的实际烧成温度多在1150 ~ 1250°C,各矿物相的扩散速度不大,氧化铁也不产生液相,所以制品就多为红色(低温)、紫红色(高温)。

“还原气氛”

是缺失氧气燃烧,燃料不完全,有烟,火焰长但冲击力小,温度低。俗称“捂火”。

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氧化铁在1100°C左右即形成共熔物,产生液相,可使制品由紫红变紫黑,分解的气体又无法逸出提前烧结的制品表面,易形成鼓泡。

紫砂器在正常的烧成气氛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胎质呈色也会产生不同色调的变化。紫砂壶是土与火结合的产物。好的紫砂泥料加上恰到好处的烧制技术,才能成就一把好的紫砂壶。

注:
〔一〕掇罐:掇罐圆径为55公分,高度按茶壶高度定几种尺寸装瓶的叫“高头”,装水平茶壶的叫“匹只”,如蒸笼状。

〔二〕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下合,下中,上中,上平,这几个术语就是说的推板窑的烧制温度,按温度从低到高依次往上,推板窑匣钵分4层,匣钵又分开口和封闭(装壶的耐火匣钵的造型),所以推板窑可以大致划分为8个温度,最高为1180℃左右(对应2#5),最低为1150℃度左右(对应1#2),从入窑到出窑,需要十几个小时。

〔四〕“几号表”的由来。应作“几号标”,“标”指的是”火标“。

〔五〕“紫砂壶烧结”,是指紫砂壶在一定高温状态下,低熔点物质熔化,填充未熔化物质之间的空隙,但并未达到碳化(焦黑)、钙解(出现针眼、气泡)程度的物理状态。从低熔物开始熔化,到出现气泡、针眼、焦化现象临界点的温度范围,为烧结温度范围。

〔六〕紫砂要无添加碳酸钡,熟泥长时间陈腐以后没有重练,壶烧成后表面泛黑,称之为“吐黑”。从另一角度讲能证明没有加碳酸钡防腐。

(图片来自网路)

(待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