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33):经典紫砂壶图谱(二)

意文


【正见网2021年10月22日】

21【美人肩壶】

清乾隆 紫砂美人肩式壺

“美人肩壶”,顾名思义,就是以女性窄而圆润的肩线为象形题材的壶型,“美人肩”又称“圆珠壶”。为明代制壶名家徐友泉所作,其见到秀气的梅瓶【1】有感,修改设计后创作出了此壶。

美人肩壶自带宫廷的雍容华贵气质,壶身窈窕秀美,饱满圆润,漂亮匀称的壶肩,肩项及腹,骨肉匀亭,仿佛合为一体。

《阳羡茗壶赋》记载:“圆珠在掌,如合浦之珠回,内盛香茗,如软玉温香,不啻掌珠,赏心悦目也。”

22【西施壶】

明晚期   沈君制西施壺

据考证,有史记载做过西施壶的第一人为明.万历徐友泉大师(名士衡),名为“西施乳壶”。清中期尚未见此“西施乳”之名,是徐友泉命其名还是后人称谓,是否始于清晚至民初,无从考证。今人觉名称不雅,遂改称“西施壶”。

清 西施壶       /     顧景舟制西施

关于徐友泉做西施壶的说法,源自清初吴梅鼎【2】的那篇1500字文采横溢的《阳羡名壶赋》。其中对徐友泉更是浓墨重彩,给了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来肯定友泉的功力。

吴梅鼎提到形形色色的紫砂壶款名,其中“美人”、“西子”指的就是美人肩、西施乳。吴梅鼎记述徐友泉摹形象体、殚精毕异而作美人肩、西施乳,当可采信。吴梅鼎作赋时,吴父请徐友泉到“朱萼堂”坐艺制作过西施乳壶。(朱萼堂是吴家收藏紫砂壶艺作品的陈列馆)。“朱萼堂”的藏品遭兵祸之后,吴梅鼎又请徐友泉的徒弟许龙文前来坐艺制壶,也制作过“西施乳壶”。除徐友泉之外,史料记载曾做过西施壶的,当属沈子澈。清吴骞编辑的《桃溪客话》载:“子澈胜国名手,至其品类则有龙蛋、印方....、美人肩、西施乳....”,还说:“子澈制作,力追友泉,所制壶式,亦多相类也”。沈子澈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紫砂好手,其作品基本都是徐友泉做过的型款。

可惜,徐友泉、沈子澈、许龙文的作品难以寻觅,清一代名家传世作品也很为罕见,入清以后的西施壶出现了被现今称为“文旦壶”的紫砂壶品,二者壶型很难完全划分。

所见载之于文献资料的,最早的实物图片,是明晚期(天启、崇祯年间)的沈君用所做的一只红泥粗砂小壶,底款:大明天启丁卯君用制(天启丁卯即1627年)。此品西施壶“五大要素”俱全,身筒颇似景洲款的西施,只是流略长些、倒把打开的幅度略大些,此壶图片收录在《阳羡砂壶图考》的下卷。

于是,今人制作的“西施壶”基本学自“顾景舟、王寅春”二位大家所做的西施壶为蓝本。前者丰满、后者清秀。一、倒把(古称反鋬);二、短椎流;三、乳形的盖子加身筒;四、截盖;五、乳头形的壶扭,这五大造型要素都是一样的,但还是不离“乳”这个主题。

龙旦  /    西施   /   文旦

“文旦”、“龙旦”和“西施”三种壶形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三种都属于截盖壶。

23【文旦壶】

“文旦壶”创于明未清初,由明代古式龙蛋转化而来,形与西施壶相近。

文旦名称之来历有二说,一说认为文旦壶式与柚子形似,工夫茶区盛产文旦柚,因以为名,是水果柚的仿生器。

另说,道光元年(1822年1月)于南洋沉没之泰兴号商船出土外销工夫茶壶,亦有朱泥文旦,底款亦为阴文刻款:“风光不与四时同,文旦”。清代朱泥壶另有“文九”“文远”等陶工款,可为“文旦”乃陶工之名的旁证。由于史料缺乏,此事已难考。后,“文旦”则成此类壶专称。

“文旦壶”极精简的线面,架构成西施乳形,流线丰满光润,钮为扁圆乳头状,底向里收敛呈捺底状,嘴短而粗大,把圈向上倾斜。

24【龙旦壶】

清早期   龙旦壶

龙蛋为古壶式,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云:“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龙蛋壶”造型取于蛋形,在诗经《貔貅出世》中记载,龙的九太子貔貅是从龙蛋中破壳而出的,而民间貔貅既有辟邪之意,在东方文化中龙又是至高无上的吉祥图腾,以“龙蛋”来命名,是种美好的祝愿与寄托。

清初 朱泥龙蛋壶

龙蛋(龙旦)壶形制有明代遗风,追求自然、朴拙。清中期之文旦则渐趋含蓄优雅,文气稍重。以椭圆线构成基本轮廓,通体为蛋状,壶身光滑圆润,短嘴直流,扁圆珠纽。造型单纯流畅,粗犷敦厚。全器散发拙味和稚气感。

25【水平壶】

小煤窑朱泥  水平壶

水平紫砂壶在明、清时期便存在,但只是艺人们偶尔为之,期间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明末清初壶艺大师“惠孟臣”所作的“朱泥小品”其造型简练朴素,做工精细周到,但作品造型变化不大。后来,水平壶便成为一类常规制作的紫砂壶式。


各式水平壶

水平壶的名称来由很有意思,原来华南一带泡饮工夫茶时,茶道者将壶放在茶海或茶碗内,再用沸水反复淋茶壶的表面,使壶加温茶味容易泡出。在无意中发现了“个别”的小茶壶“偶尔”在热水中漂浮端正平稳,如水平面一样平正(不能由此判断工艺制作水平,后述),故称之为“水平壶”。深得闽、粤及台港澳和东南亚等国家的壶友所喜爱。

紫砂水平壶传统的式样有标准水平、线圆水平、莲子水平、三足水平、汤婆水平和线瓢水平等。

26【匏瓜壶】

匏瓜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匏瓜壶”,以瓜果植物葫芦为仿生壶型,与曼生葫芦有异曲同工之妙。

匏瓜壶  顾景舟

清朝官制,有些官员的家眷不能随身边,曼生爱壶成痴,便想到以壶寄相情,无奈终不能创一中意之壶。一日偶读曹植《洛阳赋》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勤”句得“匏瓜”,古时将匏瓜象征男子无妻独处【3】。曼公不禁哑然失笑:此物正好寄我之思,释我之苦矣。遂遍寻匏瓜数日,日日观摩,终成此一壶式,名曰“匏瓜壶”。

曼生“匏瓜壶”的壶铭为:“饮之吉,匏瓜无匹。”这是对匏瓜壶的高度赞美。

27【匏尊壶】

匏尊壶   顾景舟

《说文》:从包从瓠。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瓠,葫芦,一种圆大而扁的葫芦,即匏瓜。匏尊:以干匏制成的酒器。。“匏尊壶”,亦作“匏樽”,是匏瓜制成的饮具。

陈曼生设计的十八式中有四款壶是有关匏瓜的(半瓜、葫芦、匏瓜、匏尊),匏瓜成熟才能作为“匏樽”。“匏尊壶”,就是“匏瓜壶”的升华。

苏轼《前赤壁赋》有句:“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讲述了清风阵阵,水波不兴,泛舟江上,以匏樽作茶具,邀友饮茶,亦能驰骋千古,发思古之幽情也。

28【三足乳鼎壶】

三足乳鼎壶    顾景舟

“三足乳鼎壶”由顾景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仔细研习文人紫砂的代表作品“曼生十八式”,对曼生“匏瓜壶”进行了再创作,将平底加置“三乳突状小足”,故又名“三足乳鼎壶”。

此壶身圆形三足,流和把充当两耳,壶体简洁腴润,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体现了乳鼎壶的端庄古雅风韵。为顾老晚期经典作品之一。

29【梨型壶】

清 馥遠、逸公款朱泥梨形壺

据二位古陶瓷鉴定专家出版的书中说:“梨式壶,壶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状似梨而得名”、“梨壶——因造型类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烧造,其后历明、清两代,经久不衰。”表示瓷器的梨形壶自元代就出现了。梨形壶的出现,与五代、宋、金时期的器物造型流行仿生花瓣瓜果造型的审美有关。

明中期开始盛行品茶,故小型壶得以流行,梨型朱泥壶原为惠孟臣首制。后流于东瀛倍受珍爱。后传入欧洲,著名的安尼皇后定制银质茶具时,也要求仿形于孟臣的梨形小壶。

梨形壶,朴素清雅,壶身状似梨,鼓腹,圆韵,盖拱起与器身相切,压截盖,贯气融为一体。是乾隆之后常见的壶款,泡茶品茗尤为茶人所喜爱,亦称之谓“梨式水平”,闽南地区更有“手中无梨式,难以言茗事”之说。

梨型壶香韵二者兼顾,能表现传统乌龙茶的特性。高梨型主香,矮梨型重韵。或高或矮各能表现出不同风味。

30【汉扁壶】

邵大亨 汉扁壶

“汉扁壶”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万泉氏”所创作,受到曼生“棋奁壶”的影响后衍变而来,“扁”和“高”是对比出来的,将万泉氏的“汉扁壶”与曼生的“棋奁壶”相比,这是其“汉扁壶”名字的由来。


曼生“棋奁壶”

后又有程寿珍根据前人的经验,创出属于自己独特的经典造型汉扁壶,与他所创的“掇球”、“仿古”构成具有代表性的“寿珍三式”。

汉扁壶,壶体扁圆,底部圆润丰满,腹肩产生曲折刚劲的张力,平盖稳重,嘴侧肩与把侧形成一条气贯全壶的流线,生动自然,质朴大气。

31【汉瓦壶】

瓦当,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即为“瓦当”,又称“瓦头”,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起保护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汉瓦壶”就是根据汉瓦的造型设计。凝聚在秦砖汉瓦中的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拥有了艺术生命力。

汉瓦壶是圆筒形壶体,短流势直,壶盖似圆盘,盖平略见弧,桥式钮。转捻即紧,拈钮可以翕起全壶。端庄大气、古朴精练,质朴无华而具古韵。

32【汉铎壶】

清代文人梅调鼎与王东石合作之汉铎壶

汉铎,即汉朝之铎。《说文》:铎,大铃也。铎为方彤,顶卜有一个短柄,腔内有舌,可摇击发声。铜舌者称金铎,木舌者称木铎。古籍记载有两方面作用:“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古代打仗经常有“鸣金收兵”一词,鸣金即鸣铎,就是摇大铃铛。之后,常见的是古建筑四角的铎铃装饰。

汉铎壶即根据汉代铎的造型仿制而来,是由清代文人梅调鼎与王东石合作之壶。梅调鼎(1839—1906年),字友竹,宁波籍书法大家、诗人,其书法被赞为“清二百六十年中,论高逸无出其右者”。此壶壶身由正楷“汉铎”二字,下刻行书;“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

桥钮平嵌盖   /  柱钮压盖   /   柱钮平坎盖 

玉成窑【4】的汉铎有三种款式,常见的有“桥钮平嵌盖”与“柱钮压盖”的汉铎。第三种为“柱钮平坎盖”汉铎。往后汉铎常见的就是柱钮,顾景舟先生也曾做过汉铎,其流嘴显得飘逸灵动,别具韵致。

33【汉君壶】


清光绪19年 黄玉麟制汉君壶

“汉君壶”源于曼生“扁石壶”之式,器型相仿,但器型有些笨拙经不断改进,至清末民初时基本定型,并普遍流行的壶式。并在上世纪70年代曾以商品壶大量涌现。

清晚期·愙斋款赵松亭制汉君壶    /  清道光 申锡制汉君壶

扁、圆、大口、斜肩斜收、直肚、桥钮、三弯嘴,这是汉君紫砂壶基本元素。其后各名家手里均有所改进。不同时期的款式差异也大,甚至同时期不同工艺师的作品,也有很大不同。

34【汉云壶】

顾景洲 汉云壶

“汉云壶”初创于清代,时名“云汉”,取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后经顾景舟改造后改称“汉云”。

壶型造型周正严谨,气势稳重挺秀。壶身直径较宽、束颈、折腹外鼓。壶肩部凸起线条,延伸至壶嘴,使之过渡到壶嘴上成为阴阳分割之界,体现“线”的美感。壶流、壶把棱角分明,方圆相济,饰以飞扣,造型简练挺拔,曲折中富有变化。

35【上新桥壶】

宜兴黄龙山大红泥   全手工  上新桥壶

江南水乡,长河上的斜拉桥、曲拱桥,木桥、石桥、竹桥,这些连接河二岸的各形态的纽带随处可见。这个江南最普遍的元素也出现在了茶壶创作理念上。

《上新桥壶》是顾景舟先生1960年代匠心独运创作的,顾景舟巧妙地把桥建在了手把和壶盖上。

顾景舟制 上新桥壶

壶身呈扁圆形,壶盖与肩部以凹线阶梯状分割空间,好似上桥的台阶。自然过渡到立于顶端的桥形钮,步步登桥,完成了“上新桥”中“上”的动态诠释。壶纽为桥型纽,似一座矗立湖面上的小桥,把手上也有一座桥面,与壶纽相呼应,将江南小桥流水湖光山色呈现在眼前。

从上新桥壶,可看出顾大师藉助经过提炼、简化的形,写意地表现了水乡的意趣,像中国水墨山水画带给人的简淡的艺术享受。后人至今争相效仿。

36【思亭壶】


清 陸思亭制    思亭壺

“思亭壶”于清初期,为清代紫砂名家“陆思亭”所创朱泥小品壶式。之所以称为“思亭壶”,因清初朱泥器中的制壶好手当属思亭等几位,俗谚:“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他们做的朱泥壶非常受到茶人喜爱,渐渐地成为宜兴朱泥小品壶的代名词。“思亭”更成为了特定形制的壶名称。

思亭最早从梨形壶演化而来,形制清雅,用以泡茶品茗广受茶人所爱,思亭壶式以其俊秀高雅,留名于朱泥史。

思亭壶”素面无饰、气韵天成,身如葫瓢,细长的弯嘴自腹向上胥出,圈把秀丽,高虚盖与壶口相切,钮、盖、腹三段曲线自然流畅且干净利索。

37【君德壶】


黑星紫泥   君德壶

子曰:“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君德”是对品德、德行高尚的人的赞称,“君德壶”内蕴人文美德,品性高洁,所谓壶如其人,“君德”也是用壶人对自身品性的要求。

“君德”乃因壶工张君德而名。生卒不可考,根据作品出土年代判定为清代雍正~乾隆间的紫砂艺人。《阳羡砂壶图考》曰:“尝见传器,仅镌楷书‘君德’二字,造工极精。碧山壶馆藏君德朱泥小壶一柄,双釉皮,底镌‘雍正年制’四字,下刻‘君德’两字,悉为楷书。”

清晚期 朱泥君德壶

日本煎茶道乃是脱胎于中国明代的冲泡饮用法。江户时代中晚期(晚清)煎茶道盛行,茶人推崇使用中国宜兴紫砂壶,更称其为“唐物”。凡刻有惠孟臣、君德、陈鸣远、陈曼生等名字的,都受到珍爱。因壶型底部落款为“君德”,这些名款沿用以至于后人直接以名款来称呼其壶,类似落款还有“孟臣”、“逸公”、“思亭”等。

“君德壶”也是矮款梨壶的变体,变化主要是在壶盖与壶身。三弯流,圆环把,截盖圆珠钮,捺底。简朴大方,在线面的处理上达到了“均、挺、圆、正”的要求,既实用又美观。

38【扁腹壶】

清末民国范章恩扁腹壶

“扁腹”壶,亦称“扁仿古”壶。身矮、口大,腹扁而不塌,鼓胀若充气。“扁腹”壶是“仿古”壶的一种变化。

顾景舟 大口扁腹壶

日本奥兰田君对壶之理趣有此论述:“知理而不趣者,独取小与直,而不取大与直。知理又知趣者,不论大小曲直,择其善者皆取之”。此壶理趣兼得,当属上乘无疑。

“扁腹”强调的是“扁圆” 。俯视,钮、盖、肩、腹,层圆相叠,如涟漪荡漾,十分悦目。

仿古壶   /    扁腹壶

扁腹壶与仿古壶有如双胞胎,扁腹就是压扁的仿古,二者的区别可概括为三点,一围脖比仿古低,二盖穹比仿古矮,三把没有仿古高耸规整。

37【周盘壶】

阿曼陀室 曼生周盘壶

“周盘壶”命名来由:曼生喜好夜读,深夜间或倦怠,品茶以缓之。思之惆怅,起身信步,随手拨弄桌上之罗盘,见其勺柄始终同指向一方。曼生感叹,罗盘表面圆通,其铜勺却坚持方向,曲直合一乃为人之道也。遂以罗盘为原型,绘壶以自省之,名曰“周盘壶”。

执周盘品茶,三思而后行。曼生以周盘形意茗壶,寓指为人处世之道。

38【柱础壶】

阿曼陀室 柱礎壺

“柱础”是古代建筑构件的一种,俗又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江南建筑为了不使木制的立柱受潮湿腐烂,于是在木柱的底下垫一块石墩,在防潮的同时又加强了柱基的承压力,古代木建筑对础石是十分重视的。


柱礎

“柱础壶”是干嘉时期大文人陈曼生,根据柱础的特点和紫砂表现力结合所创的,稳重大方、含蓄内敛,非常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

南方梅雨季时,空气湿度大,快下雨时,柱础会出现“还潮”现象,民谚称“础润而雨”。因此,曼生柱础壶的铭文是:“茶鼓声,春烟隔,梅子雨,润础石,涤烦襟,乳花碧”。

当用柱础壶泡茶品茗,茶汤如雨润泽柱础,切壶,切茶,切民谚,堪称巧妙。

39【华颖壶】

清中期  朱石梅制  華穎壺

“华颖壶”一说是顾景舟先生根据传统"掇球壶"演变所创作品。“华”为“花”之意,壶体以一朵半开的花苞为意,犹如花苞初绽,表达招展的美好的意蕴,让使用华颖壶的人欢心惬意。

顾景舟 华颖壶

个人觉的顾老“华颖壶”与清代的“乳鼎壶”有如双胞胎,煞是有趣,请欣赏下图:

清中期申锡制乳鼎壶


杨彭年制陈曼生刻乳鼎壶

40【唐羽壶】


文革期 中國宜興款日式橫把對壺

唐代煎茶,将茶团和茶饼研碎放入敞口器中的文火煎煮法。用的器具手柄细长,似羽翼飞升,称“唐羽”。
觞(音shang)是中国古代的盛酒酒器,形状呈椭圆形,两侧各附半月形一耳,就像一双羽翼,亦名“羽觞”、“耳杯”。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琼浆蜜勺,实羽觞些”之句。《汉书》有“酌羽觞兮销忧”的记述。会稽山阴兰亭的“曲水流觞”【5】。


羽觞

《唐羽壶》为光素器,创作构思源于唐代宫廷中的“羽觞壶”。也常被称之“侧把壶”,颇为常见壶型。壶身混圆饱满、雅致古朴,体现着唐人的美学理念和生活情趣。

41【汲直壶】

清 方拙 调砂 曼生汲直壶

《周易》:“干者,直也,君子直道而行”。自古,有将精神贯彻到器物之中的作品,如果说在紫砂中有一把最直道的壶,定非“汲直壶”莫属。

“汲直壶”来自汉武帝时的大臣汲黯,其性情刚正,好直谏言,汉武帝称其为"社稷之臣",其守节难惑以非。张晏曾说:“汲黯方直,故世谓之汲直”。所以后世也称汲黯为“汲直”。是后世谏臣的典范。

曼生读《汉书》,感叹汲黯刚正不阿、直言切谏,由此萌生了创作“汲直壶”。由杨彭年制陈曼生铭款的传器作品。

汲直壶表现的气韵、浑朴古拙,又传达刚劲正直不阿的精神与风骨。

42【龙带壶】

明·时大彬制仿供春龙带壶

“龙带壶”造型似仿明永乐甜白三系把壶的形制,并于壶身上的装饰线如黄帝的玉带。龙带自壶口四周肩部自上而下、对称两边曲线展开,是早期的几何形圆器与筋纹器相结合的佳作。

明永乐 甜白釉三系竹节把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明万历 紫砂龙带壶    /    明万历庚戌年徐秀昌制

此款壶型相传为明代供春所作,是经典紫砂壶作品,很多工艺师都喜欢制作此款壶型,至今仍然络绎不绝。

43【瓦当壶】

陳曼生  瓦當壶

“瓦当”是古时屋檐最前面的一片瓦,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有素面瓦当及饰有图案瓦当两种,形制均为半圆形,也是发展之初的基本形制。

瓦当

 

淦成 传世瓦当壶

开创文人壶先河的陈曼生,以瓦当为样,设计创作了造型独特的半月形瓦当壶,造型以几何线条为主,线条流畅准确,嵌盖痕迹融入壶身整体相谐。弯流与壶把一左一右,虚实相生、比例协调,古朴韵味贯穿古今。

44【半月壶】

清乾隆 孟臣款半月壺

曼生一生坎坷,早年家道中落,34岁时才得以拔供。本以为就此可平步青云,不料接连遭受儿子早亡,父亲病故的打击,几经辗转波折后当上了溧阳县令。此时的他更多的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对团圆的渴望。

民国•胡耀庭制段泥半月壶

陈曼生创制的半月壶,表现了其残缺之美,以明月入壶,诉说的不仅是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更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

曼生半月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如明月倒映在每位爱壶人的心中。

45【却月壶】

楊彭年制 卻月壺

十五夜,曼生唏嘘月满将亏有如人生。手绘满月为壶,再三思量,忽念及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遂成“却月”壶式,巧妙地把壶型与“月满则亏”结合在了一起。

“却月”壶,下弦月状,基本上是大半圆,底部呈弧形凹陷,两侧以平行平面削之,多为嵌盖桥钮。

清·嘉庆·云月山房款 “泥绘却月”壶
 

清中期 陈曼生铭杨彭年制紫砂诗文却月壶

图谱(上) (中)二篇介绍的紫砂壶款,读者常看见曼生所设计,其实曼生不会做壶,他是“西泠八家”【6】之一,但他设计紫砂壶,交与紫砂艺人制作,将绘画、书法、金石,完美地融进了紫砂壶艺之中。开创了“曼生十八式”文人壶。其实曼生壶远不止18式。据考证,曼生壶至少有40多种式样。至今广为壶友所喜爱。

注:

【1】“梅瓶”最早称为“鸡腿瓶”,由北方游牧民族创造。器身有棱,像鸡腿一样,上大下小,上部略为突出,便于放在皮套里在马上携带。传到中原后逐渐演变,到宋朝,被称为“经瓶”。宋朝的皇帝称帝后要受再教育,上完课须执行老师吃饭、喝酒,酒就是用这种瓶子装的。清之后没有”经筵“制度后,这种瓶子就用来插花装饰用,小口径适合插瘦骨嶙峋的梅花,后人们称之为”梅瓶’。

【2】吴梅鼎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少年时曾到宜兴金山寺闭门读书,家童“供春”在服侍少主的同时,偷学金山寺僧制作紫砂壶的技艺,不经意当中一个不小心就成了中国紫砂壶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祖师。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时大彬之父)"四大名家",以及时大彬这两代人。徐友泉是时大彬的弟子,这样算来,他应当是紫砂壶史上自供春之后的第四代人物了。

【3】《史记.天官书》说“匏瓜”是星名:“匏瓜,有青黑星守之。”《尔雅翼》解释道:“天之匏瓜星,一名天鸡,在河鼓东。”有人更进一步说明,因匏瓜星独在河鼓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所以叫无匹,古代用作男子无妻独处的象征。

【4】梅调鼎晚年出于文人的爱好,在沪甬两地的名门资助下,在今宁波慈城兴办了梅调鼎玉成窑。何心舟、王东石,两位紫砂好手为玉成窑创作主体。协作的有任伯年、胡公寿、吴昌硕、虚谷、徐三庚、陈山农等金石书画家、文化名人参与其中。玉成窑不只仅是一个文人紫砂窑口,它的装饰宜书亦宜画,丰富了紫砂器的艺术语言,发展成独具一格的玉成窑文人壶。

【5】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东晋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名士42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酒会。他们面前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水,水面上漂着一个双耳椭圆酒杯,酒杯顺着溪水漂流而下,漂到谁面前,谁就拿起一饮而尽,并要借着酒兴吟诗咏怀。这种独特的饮酒习俗盛行于汉魏至南北朝时期,被称为“曲水流觞”。

【6】西泠八家,清代以杭州为中心的篆刻流派。其治印宗汉法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指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图片来自网路  唐韵紫砂

(待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