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34):经典紫砂壶图谱(三)

意文


【正见网2022年03月14日】

二【提梁壶】

46 【大彬提梁】

大彬提梁    現藏於南京博物館

“大彬提梁”,作者:时大彬(1573——1648)父,时鹏。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1】。

创立“泥片镶接”的全手工紫砂制作技术,并创制了制壶专用工具,至今仍被沿用。设计了许多经典壶式,并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为紫砂艺术承上启下,是紫砂艺术史上的一代巨匠。

“大彬提梁”高20.5厘米,口径9.4厘米,以现今的使用习惯来看算是一把大壶,但在明末时期尚属小物。时大彬将紫砂器型“改大为小”、“改俗为雅”,使其容入文人生活,奠定紫砂壶的审美倾向。

“大彬提梁”球状壶身配以圆形提梁,身筒以实托虚,圆环以虚带实,使上下两个圆弧构成的虚实对照,视觉上的微妙平衡,整体立体感强,感觉气势雄健,浑然一体。

47【曼生提梁】

曼生石铫提梁紫砂壶

曼生提梁又称“石铫提梁”此壶系以“铫”为型,为适手而设置提梁。由杨彭年所制作。


清杨彭年制   陈曼生为江听香铭石铫壶

古朴庄重,大气雄浑。特点壶身与提梁比例各半,壶身上小下大,重心下垂,呈“金字塔”式,壶流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提梁不分叉。

48【石瓢提梁】

曼生石瓢提梁

曼生一日兴起,翻读《桐君灵》,以究茶汤之药效,恰好友诗人钱菽美到访,曼生以新制石瓢壶煮白石【2】以待之。钱菽美曰:“石瓢乃曼公最为钟爱之壶型,何不置提梁于此壶,以观其效?”曼生心动,并致谢好友曰:“一语惊醒梦中人,吾又得一新壶矣!”遂依石瓢壶去壶柄,设提梁,几易其稿,得“曼生石瓢提梁壶”。

49【提璧提梁】


提璧提梁

“提壁壶”因其壶盖面似古雅玉璧而得名。它,始于高庄,成于景舟。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央工艺美院教授高庄来到紫砂厂交流。与紫砂泰斗顾景舟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提璧壶的最初设计者高庄,在笔尖上塑造了提璧的雏形,顾景舟则用精湛的技艺,在高庄原始的设计上丰富润色、再创作,赋予了生命,终于完成了从纸面到立体的茶壶制作。

自1956年第一把提璧壶做成后,此后二十多年里,没有间断过提璧壶的制作改良,试图找出最完美的壶型结构。1978年最终定型。1979年选取这套茶具作为礼送给日本首相。

“提璧壶”造型端庄,结构严谨,比例和谐,线面简洁,是集紫砂壶中材质、工艺、内容、形式、功能“五美”的精品。成为当代紫砂史上的经典代表作,被称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

50【吴经提梁】

明 吴经提梁藏于南京市博物总馆

南京城外的牛首山一带是明代前、中期宦官的丛葬地。其中马家山油坊桥有座不起眼的墓葬,它的主人是正德年间的司礼太监,正四品官职吴经,此墓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1966年出土一把提梁紫砂壶。据墓志记载,吴经卒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可知壶制成于此年之前,此壶无款识,直接以其主人来命名,称为“吴经提梁”。它是迄今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一件紫砂壶。

“吴经提梁”原貌通高近18厘米,器型较大,胎为砂质,赤褐色。造型及工艺技法显示了早期紫砂特点:工艺上略显粗糙,在烧制上受当时技术的影响,壶表呈深浅不同赤褐色;壶肩粘附黑红色釉滴一块;但整体看去,此壶壶腹饱满,底收有力,提梁高度适宜,为黄金比例。整体予人沉稳博雅的韵味,和明式家具的凝重简洁之气相通。

一九九四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也专门发行了一枚吴经提梁壶的邮资明信片

宋代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阿拉伯地理学家“爱垂西氏”在一部地理书中介绍质宜兴陶器质地极佳。

王问《煮茶图》 29.5x283.1 公分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画家王问有幅著名的《煮茶图》,和吴经、供春大略同一时代,此画左边风炉上的提梁壶的壶把竟然和吴经提梁壶几乎一样。《煮茶图》虽绘于明代,但所绘内容有可能是明代之前唐宋高士煮茶风貌。可见此器型作为茶器已经存在久远。

51【鹧鸪提梁】

顾景舟一生创制的壶品不多,“鹧鸪提梁壶”是他创制壶的代表作之一。

在“鹧鸪”壶的底部,顾景舟刻款“癸亥春,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景洲记,时年六十有九。”预感妻子病患凶险,仿佛听到了鹧鸪“行不得也,哥哥”(鹧鸪鸟叫声谐音)的凄惶叫声,进而把自己的泣血幻化在抽象形似鹧鸪鸟的壶身上,应是顾景舟命名“鹧鸪提梁”的原委。

壶的造型为扁圆筒形壶身,斜腹、矮圈足,把手为见棱见方的三柱高提梁,从侧面望去,冷峻、苍凉,犹如一只正哀鸣的鸟儿,顾大师为其命名“鹧鸪提梁壶”。

52【洋桶】


黄龙山老朱泥  绿泥堆绘  (唐韵)

“洋桶壶”是茶壶款式的专用名称,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造型简练,利于提携,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
为何唯独“洋桶”冠以“洋”字呢?

牛蓋洋桶壺

据史籍记载,清光绪七年至十六年(1881-1890),国内外兴起紫砂收藏热,宜兴紫砂大幅增产,还远销日、印、马、菲、新、泰、英、法、秘、智、义、墨等国家和地区。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宜兴紫砂业界创制各式各样的新款茶壶,供外商订货收购。“牛盖洋桶”即是为泰、马、菲等地客商看中订购,并正式定名为“独钮洋桶”。在洋桶家族中,除了“独钮洋桶”,还有“牛盖洋桶”、“平盖洋桶”等。

洋桶壶长圆形身简,端庄大方,典型的光货特点,最不能遮丑,所以洋桶壶既是入门练艺又是最能考虑紫砂传统技艺功力的壶型。

三、【方壶】

53【六方壶】

顾景舟式  藏六方

紫砂方器传世较少,“一方顶三圆”,紫砂方器比圆器制作更不易,尤其是钝角、大圆角的处理,非经验老到者不能为之,是经典六方传器更少的重要原因。

“六方壶”是根据几何造型创作而来的紫砂器型,其形体明快挺秀、棱角清晰,每款六方造型都达到了“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的方器要求特点。

汇聚古今看几款最美的六方传器。

54【八方壶】


顾景舟式   矮八方

八方器型是紫砂方器中较为罕见的一种器型,壶型构架尽显浑厚大气。

现今的八方器,多为不规则的八方器型。方器除口、盖、纽、把、嘴应与壶体相对称外,还要求做到“方中寓圆,方中求变,曲方互现,刚柔相称,方棱有致”的标准要求。

制作中对泥片的干湿度更要掌握得十分到位,过湿或过干皆会影响镶接的效果和难度,还可能产生开裂的情形。

55【传炉壶】


小煤窑朱泥   传炉壶 (唐韵)

“四方传炉壶”出现在清末民初。造型取材于青铜器,为古代道家炼丹所用之丹炉。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古朴典雅,曲线强劲有力,浑厚端正。

属于紫砂光素器的范畴,身形以方器为基本形,但方中寓圆,比一般方器多了一份圆润之美,四方传炉壶的成型挑战性相当高,要做到骨肉廷均实属不易。

现今宜兴紫砂工艺厂藏有一件俞国良于1937年以罕有的大红泥制成的传炉壶,堪称为俞国良的代表性传器。

56【宫灯壶】


清初   朱泥宫灯壶(孟臣诗句款)

“紫砂宫灯壶”相传在清代雍正年间,其原型为灯笼,为屯头村一老汉设计,后来“屯头灯笼”被一县级官员进贡到宫中,屯头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现在的“宫灯”。

“宫灯壶”保持了宫灯的韵味,更增添新意。壶身饱满丰润,无颈,形制较高,但鼓腹浑圆,浅口圈足上下对称,严谨的艺术作风。在壶光砂色之间,宫灯壶所延伸的人文意境,引人入胜。

57【僧帽壶】


时大彬 莲瓣僧帽壶

“僧帽壶”,元代创制的景德镇青白瓷器造型,明洪武、永乐年间也曾烧造过青花以及釉里红的僧帽壶瓷器。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初期专为佛教僧侣饮茶之用,在众多壶型中极具特色。

紫砂“僧帽壶”始做于明代金沙寺,后经明.紫砂巨匠李茂林、时大彬将其以紫砂壶的形式传承。但到了清代失传。

壶身为等边等面折腰六方形,造型特点前低后高、口沿上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如一顶僧帽。器形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是多种传统文化的结合,整体给人以刚健挺拔、神韵自若之感。

经典款型:1. 高僧帽壶2. 时大彬僧帽壶3. 万历年李茂林僧帽壶

58【雪华壶】
 


顧景舟  本山绿泥雪华壶

“雪华壶”是顾景舟于上世纪70年代创新之作,取名瑞雪兆丰年之意。“雪花”,又名“六出花”,一片片天边飘来,似有若无,顾老就是以雪花之轻,来表现乾坤之重。

顾大师在设计雪华壶时,在壶形建构上采用对比手法,如壶体之线条上密而下疏,其线面上小而下大,鲜明对比形成视觉张力。整个壶体、把、流、钮等形式要素,均由不同大小的六边形线面融合构成,面的宽窄反映线条艺术。

59【合斗壶】


楊彭年   天青泥泥繪合斗壺

“合斗壶”是“曼生十八式”茗壶中唯一一款方壶。

曼生受古文熏陶,信奉“天圆地方”之说,故一直想造一方壶以示人行天地间,却总不尽如人意。盛夏之夜,满天繁星,曼生仰天而视,细观星相,见星罗棋布,亦方亦圆,久观,越觉人之渺小,不禁感慨万千。曼生手捧合欢壶思考,其若变曲为直,岂不正如所愿,终成有棱有角之方正壶,意寓北斗南斗同月而辉,遂以“合斗”命名之。

60【方斗壶】


清 黄玉麟方斗壶

“方斗壶”是仿古代农村用以量量米麦的量具--“方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方”代表为人处世的端正庄重、规规矩矩的意义。

作者黄玉麟,清道光、咸丰年间(1842-1914)的制壶名家,善制掇球、供春、鱼化龙壶诸式,所制砂壶精巧而不失古意。为邵大亨之后又一制壶大家。方斗壶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艾坚斯博物馆(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方斗壶”由四个梯形组成,上小下大,盖方正,钮立方,流与把亦呈方形,壶身高耸直挺,壶把跨度极大,壶嘴蜿蜒上翘,出水有劲。显得刚正挺拔,大气周正,品相端和,有正直凛然之风。

清 紫砂方斗式壶

注:

【1】“紫砂四大家”,他们分别是:董翰、赵梁、时鹏、元畅。

【2】煮白石,田艺蘅《煮泉小品》:“绪谈”:“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
白石者,乃白石茶也。据《云林遗事》记载:“倪元镇素好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何真粉成小块如石状,置于茶中饮之,名曰清泉白石茶。”

(图片网路)

(待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