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31):紫砂壶的结构分析(下)

意文


【正见网2021年06月04日】


黄龙山五号井绿泥  龙凤刻绘满瓢壶

四、【壶盖】基本形式“嵌盖、压盖、截盖、罩盖”

业界有句话:“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如果壶盖磕坏了要另外配个盖,意味着包括颜色、尺寸和质感很难与原来的壶一致。

紫砂壶从生坯到烧成,要发生两次收缩,收缩程度与泥料种类、生坯干湿度、烧制温度、烧制时间直接相关。而现实中这些是很难掌控的,重做一模一样的壶盖几乎不太可能。比做整个壶花的代价更大。

上述开场是另配壶盖的特殊情况。

新做一把紫砂壶,壶盖与壶体是合在一起烧制的,烧成后不再施釉,工艺水平高的紫砂壶,口盖间的空隙(位移公差)一般都在0.5毫米左右。而一般施釉瓷壶,口与盖的位移公差达1.5mm左右,成型工艺的局限,以嵌盖结构形式较常见。

我们将壶盖与壶口以剖面图来说明细部名称:

壶盖与壶口平行的泥板称“座片”或“盖板”,隆起的部分称“虚片”或“盖面”。
壶盖下部、压入壶口的泥圈称“子口”或“盖墙”、“盖延”。
壶口泥片称“母口”或“坨子”、“口延”(有“单口”和“漂口”的区别)

这几个部位的连接及转折过渡,必须用脂泥来粘结,方能润合贴切、浑若天成。

壶盖与壶体的常见衔接方式分为:“嵌盖、压盖、罩盖、锁盖”四种结构形式。无论是那种结构的壶盖,整体轮廓相贯连通是必须的。

1、 【嵌盖】:“平嵌盖、虚嵌盖”

是指壶盖覆于壶口后,壶盖沿嵌于壶口内,并与壶身融于一体。行话称“地包天”,可分为“平嵌盖与“虚嵌盖”两大类。

工艺上能达到“准缝如纸、发之隙”者属上品。如“矮井栏”、“一粒珠”、“鱼化龙”壶等。有圆、方、树桩及异形变化形等。

 平嵌盖:
盖面与壶口呈同一平面,制作时在同一泥片中切出,故收缩一致,口盖间仅有“纸发之隙”。

 虚嵌盖:
盖面高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壶口以装饰线处理,有“直口、瓢口、雌雄片口”等结构,与平嵌盖手法相似,以严密、精缝、通转为上。

2、【压盖】:“海盖、虚盖、平盖”

无论壶型是方是圆,盖延和口延上下内外呼应,壶盖覆压于壶口上,称“完盖”,亦称“克盖”。“克”者,制服,居高临下也。
壶盖稍大于壶口外径的,则俗称“天压地”,盖沿和口沿要能适应功能和视觉的要求。又分“单线压盖、双线压盖、单口压盖”。


海盖:紫砂ㄧ厂ㄧ号紫泥   寿星壶   650毫升

压盖又分三种:

海盖:盖的中部凹陷入壶口者。其下部有“唇”支撑。边缘圆润无棱角,以圆线处理。

虚盖:盖的中间部分鼓起,虚盖下的壶口也有“唇”支撑。边缘圆润无棱角,以圆线处理。

平盖:整个盖面为平板者,平盖下的壶口无“唇”,靠“颈”支撑。边缘一般棱角明显,以方线处理。

3、【截盖】:“克截盖、嵌截盖”

截盖是紫砂壶特有的一种壶盖样式,制坯时在完整的壶体上,在壶上相应的部位切割开来,截割上端部分做成盖,壶身切口成壶口,盖合后外形完整,壶盖既要与壶身在结合处完全吻合,又要用自身去保持壶的整体形态。制作技术难度较大。特点是简洁、明快、整体流畅感强。

有“克截”,“嵌截”之分。

克截盖:壶盖与壶身共同组成陡立的高身筒。盖边锋利如刃,在烧制时收缩难以预判。

嵌截盖:壶盖与壶身共同组成较圆润的矮身筒。盖边比较敦实,形似嵌盖,但盖面不平不虚,与壶身在同一弧线。

4、【罩盖】:合盖后,盖沿紧贴壶劲外沿。

5、【锁盖】:壶盖只有在某一个角度才能吻合盖上,合盖后,不可再转动,极考验做工。例如树桩壶、梅桩壶造型别致、风格独具、工精技巧。

壶口与壶盖的配合应达到的要求

“ 紧 ”
是说合上壶盖后,壶盖与壶口的间隙要紧密得当,既能严丝合缝,又能开启自如。

口盖严密须适度即可,太严密反而不好用,随便一点茶渣盖子即卡住盖不上,影响泡茶顺畅度和效果。

新壶口盖还没有完全平滑,易“跑水”,使用一段时间就会好很多。

“ 直 ”
是指壶盖的盖墙,要做得既深又直,在倾壶近90度出汤时,壶盖不致脱落。个人还是建议倒出茶汤时,须按住壶盖比较保险,以免摔破。

“ 通 ”
指圆器合上壶盖后,壶盖在壶口上能爽利旋转而不迟滞磕绊。

“ 转 ”
是说方器和筋囊器的壶盖,在变换换角度后也能严密盖合壶口,并且上下筋纹可准确对接。俗称不认边。

五、【壶钮】基本形式“宝珠形、方形、桥形、牛鼻形、瓜柄形、树桩形、兽形、一体形”

紫砂壶的壶盖一般都有造型别致的壶纽,它的造型应与身筒、盖、嘴、把协调和谐。茶壶的壶钮,俗称“的子”、“摘手”,属于全手工的范畴,在顶端或底侧,要开个内大外小的锥形气孔。

造型为求取得与主体的协调,往往将其外形做成主体正立形或倒立形的缩小,或是主体和盖面外轮廓的延伸。

钮部造型虽简单,但要防止呆板粗糙,钮部与盖面的衔接过度须自然与壶盖浑然一体。

紫砂壶的钮,应与整体壶形相互映衬,搭配得好,可有画龙点睛之效。

紫砂壶“钮”的传统样式

形式有“宝珠形、桥形、牛鼻形、瓜柄形、树桩形、兽形、一体形”等。

1.宝珠形—圆壶中最常用的钮,呈珠形、扁笠、柱形,往往取壶身缩小或倒置造型,制作中采用“捻摘子”工序,搓、转、压挤而成,简洁快捷。

2.桥形—形似拱桥如环若串。有圆柱状、方条状、筋纹如意状、环孔硕大的牛鼻状等。也有加设单环或双环的,俗称“串的”。

3.牛鼻形—平缓的盖面,环孔硕大的为牛鼻盖。

牛盖莲子文革紫泥//四方牛盖四号井团泥

4.瓜柄形—花器和筋囊器壶常用的钮式,如南瓜柄、西瓜柄、葫芦旁附枝叶、造形生泼。花器常用的钮式,如南瓜蒂、西瓜蒂、葫芦。

5.树桩形—仿植物老桩形态捏制而成,如梅桩、竹根等。

6.兽形—仿狮、虎、龙、鱼、蝠等动物肖形,写实、抽象、变形、仿古,诸法错杂,如同印钮,讲究与主体统一协调。

7.一体形—盖上无独立之钮,,盖与钮融为一体,盖沿大于壶口。亦称“融盖钮”。

六、【壶底】基本型式“平底、一捺底、加底、钉足、托榫足”

紫砂壶为求使用及创作上的便利,多做成圆形或对称的形体,这种造型都以形体的中心线为轴,而造型的重心就落在中轴上,从造型重心下垂的中轴线,并落在壶底的中心点,所以壶底的设计,在视觉上影响壶的稳定性以及整体的美观。

从紫砂壶的成型工艺过程上看,先围制好筒身后,便是处理壶底,然后才是翻转过来构造壶口。也就是,先是底朝“天”——朝上面,壶家如女娲神手补好“天”后,再翻转过来进行后面各个部件的成型。这有点“先打好基础”的意思。

壶底和紫砂壶器型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款式。它并非随心所欲。正规的壶底,应是与全壶一气贯通、一气呵成,与整体气韵相搭配相和谐。

壶底可分为方与圆、凹与平、圈足与起脚、筋纹与树桩等形式。由此演绎,表现极为丰富。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和反覆的推敲,使一些经典壶型的壶底有了“定律”。

壶底(器足)可分为:钉足,加底,一捺底,平底,托榫足等。

1.平底:(自身底)(截底)

于壶底平封一片泥片,其手法简单,形制拙朴,在烧制时不变形,不起翘,紫砂壶在使用时也安置稳妥。

2.一捺底:(罗汉底)
其形式犹如在球面上按捺瘪陷成一个凹窝,凹窝的四周就成为壶足。实际上是没有足,是器身的自然结束。这是紫砂壶特有的样式。
在处理圆形器紫砂壶上,一捺底十分贴切,显示出干净利落、洗练灵巧的形态。

3.加底:(假底)

加底也是一种常见的壶底。是在茶壶身筒成型后,在底面再附加一层泥片,从制作手法上,分为“圈足”和“挖足”两种。

挖足—在底面上附一层泥片,然后挖去中间,留下周边之一圈为壶足者。
圈足—是直接另做圈形贴附到壶底作为壶足者。

接法上也有“明加”和“暗加”两种。
暗加—加底与壶体身筒连成一体,外形上看不出底的独立性。
明加—加底明显凸出身筒轮廓之外,有相对独立性的为明接。

4.钉足底:(滴水足)

钉足也是常见的壶底大类形式。适合在上小下大紫砂壶造型中使用。为使器形不呆板,稳而不滞,便采用“钉足”方式。
“钉足”的具体形状,高矮粗细,须与器形相统一和谐,追求的是自然灵气之态。圆器多用三钉足,方器多用四钉足。钉足形状有短柱、圆钉(锥)、云肩(如意)、围棋子等。

5.托榫足:(挖犴门)(连角足)

紫砂方器的底部,开挖矮而宽的敞口,形成扁梯形托榫壶足,其形似“犴门”,故俗称“挖犴门”。
一把好紫砂壶的诞生都是独具匠心,需要师傅精心去思量去考究,才能使得整体协调,比例恰当,每把壶的精美呈现都实属不易,所以作者追求的工艺,同茶道所追求的意境一样:“淡泊和平,超世脱俗”。

如何评鉴紫砂壶

古今中外许多收藏家都有自己的评监审美标准,诉诸文字者虽有只言片语,但系统理论却不多见。

在当今以假为真的市场,商家不断推出几百年不曾见的新品种泥料;名为艺术创作,做出形制怪异的壶型;浮夸的职称虚名现象,有意带动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在禁采泥料近20年的现况下,还得满足一年百亿人民币的市场需求,各家不得不出尽奇招。

一把好的紫砂壶的作品来之不易,包括黄龙山纯正泥料、传统壶型、工艺正统,制壶需要几十上百种工具,几十道工序,经过不可预测的烧制成败率,才能完成!

紫砂壶不外艺术与功能二个标准。紫砂壶就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术性需要在使用中来品味,如果失去实用的意义,那么艺术性亦不复存在。

(网路图片)
紫砂壶提供:唐韵紫砂
(待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