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32):经典紫砂壶图谱(一)

意文


【正见网2021年09月23日】


黃龍山  小紅泥  仿古壺

有关紫砂的史料中多为文字叙述,直到晚清时期,才得以见到图文并茂的紫砂书籍出现。在明末清初的紫砂壶史料中,对于紫砂壶的名称还未见有统一的说法。

诸多紫砂壶名,起始就借用或沿用了传统的器物名称,当《阳羡茗壶系》一书出现时,可以看见紫砂若壶的壶名,多是根据壶的形态、仿生、象征、寓意来取壶名。之后又渐渐以象形法、引申法、用典法、拟人法和装饰法【1】来为紫砂壶命名。

明.周高起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曾撰《阳羡茗壶系》一卷,是首见系统整理出关于紫砂壶的专着。

明末清初吴梅鼎写了篇1500字的《阳羡茗壶赋》一文中提到了多种壶名,如:“僧帽、龙蛋、美人肩……..等”。

清.乾隆51年(1786)由吴骞修补、增订的《阳羡名陶录》紫砂壶专着,分上、下两卷。介绍宜兴紫砂壶的起源,泥料、制作技艺特点,以及39名制壶名家的壶艺特色。

  

清.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著名收藏家奥玄宝撰写《茗壶图录》,完整详述中国紫砂壶,文图并茂的专着,图录部分系参照《宣和博古图录》,将自己搜罗及朋友收藏的茶壶,以工笔白描图谱罗列成二册,收录共32品。

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有两本《七十三壶图》稿本, 仿照宋代《茶具图赞》的形式,为康熙本与雍正本,但根据书的形制和内容判断,应为晚清之人托名“普荷”所著。

该书仿照宋代《茶具图赞》的形式,图文并列了七十三种壶,每一器均有壶图,详细的说明及鉴赏体会。大多为明清两代文人参与设计制作的紫砂壶, 故称其为文人壶【2】。稿本中的部分壶名由《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一书而来。

  

民国“收藏六大家”【3】之首“庞元济”,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所编著的《虚斋名陶录》记录自己的紫砂壶收藏,书中收录了明清两代传统壶艺造型的宜兴紫砂壶,均为当代制壶名家精品32件。本书原件尚无着落,目前只有美国弗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藏有一影印版,是全球唯一一件。

民国26年《阳羡砂壶图考》由李景康、宾虹先生合著。详细系统载述宜兴紫砂艺术的专著,成书于1937年,由香港百壶山馆出版,两位作者均是砂壶收藏家,故能以独创的目光对壶人壶事尤其是传器加以评论和鉴赏瓦别。它在《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的基础上加以考证、补遗、增添。时间跨度“溯自明代正德初创,迄于清末宣统”。

接下来介绍常见的经典紫砂壶款命名的由来,图片尽量选择原创作者壶,培养对于紫砂壶的审美及鉴赏力。

一、【圆壶】

1.【掇球壶】

大亨掇球壺

“掇”,垒起来的意思,“掇球”,垒起来的球。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是邵大亨原创,它的基本造形是由小中大三个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作品雍容大度,气韵生动。

紫砂壶史上最著名的三款“掇球壶”

说到掇球壶,就不得不说由紫砂历史上三位名匠所做,“大亨掇球”、“友廷掇球”、“寿珍掇球”这三件造型有别的“掇球壶”了。代表着三个不同时期的三种风格。

1.‘大亨掇球壶’

由邵大亨创作。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江苏宜兴蜀山上袁人,年少成名。约生于乾隆晚期,殁于道光末年。邵性格孤傲,清介正直,不畏权贵,不媚俗。传说:大亨壶千金难求。一个丫环因摔破权贵喜爱的大亨壶,就要被打死了。为救丫环,大亨拿出一竹篮十几把大亨壶,送至权贵面前,分文不取,救下人后扬长而去。“大亨掇球”,壶如其人,明月清风,昂扬挺拔。

2. ‘友廷掇球壶’

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间的宜兴上袁村制壶高手“邵友廷”所做。清晚期紫砂“八大家”之一。【4】“友廷掇球”秉承了“大亨掇球”壶身势雄气沉的特点,又进行了大胆的再创作。

在壶身与壶盖的连接部拉高成壶颈,壶嘴微曲略直,壶口放大,壶盖抬高成1/3的半球状,壶钮球形更圆,与“大亨掇球 ” 相比整体壶形更贴近“掇球”之名。

3. ‘寿珍掇球壶’

清末民初著名紫砂艺人“程寿珍”所做。程寿珍号冰心道人,他在“大亨掇球”与“友廷掇球”的基础上更大胆地三度创新。

“寿珍掇球”在民国初年参加美国“巴拿马国际赛会”,工艺精湛优美、有着浓郁中华民族文化气息的作品,在该赛会上荣获惟一的“特别优等奖”。

2.【大亨莲子壶】

大亨蓮子壺

莲子壶造型源于明朝崇祯年间的“莲子罐”,直口垂肩圈足,鼓腹长圆身,附盖者盖面略鼓,整体似一颗莲子。莲子壶的标准样,很多都是以大亨款为标准,

原始的莲子器形,一圆叠一圆,从小到大,一而再再而三,表现中国传统寓意中的“连生贵子”。但实际上从明代起莲子的器形一直不断演变,清初盛行莲子壶,有“高莲子”、“古莲子”、“大莲子”等。

随着莲子壶受大众喜爱,就有了现今所见的“如意莲子”、“平盖莲子”以及“牛盖莲子”“笠帽莲子”“筋纹莲子”等。


清道光   行有恆堂款  平蓋蓮子  /  顾景舟 牛盖莲子壺


清 邵广远如意莲子壶  /  顾老款平盖莲子壶


清 邵大亨款莲子壶  /  筋紋蓮子壺


清早期 陈子连制  平盖莲子壶  /  清早期  陳子畦款笠帽蓮子壺

3. 【掇只壶】


大亨掇只壺

“掇只”造型像是把多个球状和半球状堆叠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被称为“掇只壶”。

另有考证说“掇只”是“掇抧”之误:掇,是阖上壶盖;抧,是掀开壶盖。宜兴话里“掇只”是指当地以前使用的装调料、糖果等的小罐小坛——“掇子”。因“子”是入声,汉语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发音,逐渐传为“掇只”,实为勘误。

先有莲子壶的存在。而掇只壶,是由莲子壶改变的壶型,把莲子把下的耳朵去掉而成。掇只壶为大师邵大亨所创制。造型莹润饱满、浑朴典雅,线条简练,昂扬挺拔。

4.【石瓢壶】

曼生石瓢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diao四声)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子冶石瓢”


清 子冶段泥小石瓢(瞿子冶、文鼎合作、申锡制)

苏东坡在宜兴蜀山时,好友周穜以石料,按东坡设计的石铫壶造型制作赠与。苏东坡十分高兴,便作了一首诗回送给周穜做为答谢之意___

‘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熟藓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清朝文人陈曼生在溧阳做官,酷爱紫砂,便与当时的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根据苏东坡的石铫提梁,设计制为端把石瓢。【5】

同时期,文人瞿子冶也极爱紫砂,此人专精书法篆刻,画竹更是一绝。他也与最为著名的制壶高手杨彭年、申锡、吉安三人合作。瞿子冶在曼生石瓢的基础上改进,壶身更为清瘦矍铄,力度十足。也就是我们如今的“子冶石瓢”。

“满瓢”


陈光明  滿瓢

清道光至民初人陈光明善作紫砂器,工艺精湛,是当时的名家好手之一。陈光明曾与顾景舟先生同在上海‘郎氏艺苑’制作仿古,景舟先生曾说:‘在上海仿古的名手里,手艺最高的,当数陈光明’。

陈光明所设计的“满瓢”,完全不同于子冶的清瘦,壶身曲线柔和流畅,足呈鼎立状支撑,给人敦厚朴拙的视觉效果。

后顾景舟保留满瓢饱满稳重的大度感,在此基础上增大了壶流的直径与壶把上扬角度,设计制作了“景舟石瓢”。

石瓢壶细分为“曼生石铫”、“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满瓢”。


顾景舟 寒汀石瓢壶 /  曼生石铫

5.【潘壶】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畲,清.道光广东番禺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紫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紫砂壶形制固定,惯将印款落于盖沿上,壶底及他处皆不落款,用印均为阳文篆字“潘”字款。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紫砂壶称为“潘壶”。

潘壶一般为闽南人泡工夫茶用,当地乡人因以潘氏为荣,女儿出嫁时必以潘壶为嫁妆,希望能像潘氏的荣华富贵。故多要求以宜兴紫砂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作泡茶用,也有置于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后作为陪葬品,以示对娘家养育感念之恩。

在工夫茶壶体系中,潘壶是自成一格的品类。潘壶的形制为“扁柿(仿鼓)”、“扁球(掇球)”与“梨形(线瓢)”的修整,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矮潘、中潘、高潘三种形制。

6.【仿古壶】


邵大亨 仿鼓壶

中国传统的鼓多源于中原,秦汉前已有20余种。外型虽然大小高矮不同,但都是粗腰筒状的造型。


顾景舟 仿古壶

清代邵大亨初创仿古壶,壶体源于仿照古代战鼓,“仿古”壶应为“仿鼓”壶。后人仿做此壶,就成了仿古代壶型之意,演变为“仿古”了。此壶经无数名家锤炼,制作的最高峰是,顾景舟与邵大亨两位巨匠,其作品是后学仿效的二座丰碑。

7.【仿古如意壶】


顧景舟  仿古如意

顾景舟先生师承邵大亨、储铭而创制出如此儒雅的“仿古如意壶”。顾老在《宜兴紫砂珍赏》【6】一书对仿古如意做了较详品评:“在传统仿古扁壶的造型上,加饰如意筋纹,使作品气韵生动。如意仿古,顶项及腹,骨肉亭匀,壶口沿与壶盖,截成一条圆线,口、盖各占其半,盖子盖上即吻合成一条饱满圆线,无扎实功力者不能为之。壶的形、神、气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是砂壶中的一件极品。”


清末 储铭  仿古如意

仿古如意壶在传统仿鼓扁壶造型上加饰,壶腹饰以如意纹,与桥形如意钮相呼应,身、盖、颈、腹、钮、错落有致,骨肉亭匀,气势饱满。如意云纹既是纹样,又是构成器型的组成部分,使装饰与造型完美组合。中国传统如意纹饰装饰,充满吉祥富贵的寓意,再次演绎传统经典中不失新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顾老最后一次制作仿古如意壶时,已年过七十。制作手法炉火纯青,可谓巅峰之作。

“时大彬 大彬如意”

此壶1984年在无锡甘露乡出土,墓主是明代有名的华老太师华察的孙子华师伊(涵莪),出土时有华氏墓志确切纪年,是一件有据可考的名壶。

壶呈浅褐色,淳朴古雅,精光内蕴。壶身下承三足,壶盖贴塑四瓣对称的如意云头纹。把梢与足空隙处横刻“大彬”二字楷书款。整体造型大气、豁达。是紫砂壶艺术发展至成熟期的壶艺典范。

“顾景舟 云肩如意”

壶式为鼎状,创意取自青铜器三足圆鼎。直颈与盖沿上装饰回纹,有富贵绵延之寓意。壶肩上堆塑云肩纹连续图案,图案上缘有一凸起圆线环绕壶肩。壶把起处及壶流底部分别对称装饰如意纹,与云肩纹自然暗合巧妙。

8.【井栏壶】


陈曼生  井栏壶(南京博物院馆藏)

井栏壶由陈曼生首创,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7】。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既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作用。


清中期 杨彭年制 曼生井栏壶   / 清 井栏壺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唐、宋、元宫中和贵族有以金银玛瑙宝石镶嵌井栏的,是为井栏材质之美。另一是井栏刻字之美,即井栏上镌刻的井名等文字,书法家顾廷龙将复泉井栏上的铭文拓下来,装裱成大开册页,足见对井栏文物的珍视。

陈曼生的知己彭年到访,互交茗壶心得。丫环于院中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腰身弯得似只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曼生当即描绘,数遍终成一壶。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

9.【秦权壶】


顾景舟 秦权壶

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称重量用的秤砣、秤锤、秤权,是悬挂秤杆之上可移动的铜、铁、陶、瓷、石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而成壶。

谁最早创制了秦权壶,无从得知。最初秦权壶采用的是环耳形把手,后来不知何人改成了龙形把手。顾老更是将秦权做成了素器的典范。

秦权‘壶’其形似钟,稳重沉着。颈、肩、腹、足,顺势而下,似个有笃诚自信的商人,嘴稍平代表卖买对等正直。

10【合欢壶】


曼生  合欢紫砂壶

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且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曼生召集亲朋故友全力以赴不敢怠慢,昼夜兼程送往京城。如期而至,龙颜大悦。消息传来,曼生设宴以贺,幕客好友皆大欣喜。

席间,曼生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敲击,曼生亲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富含吉祥欢乐之意。

壶铭日:“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此铭文由曼生题刻于杨彭年制的“合欢壶”壶肩,为肩刻题铭。

11.【葫芦壶】


曼生  葫蘆壺

葫芦壶之所以经典,是由于葫芦是中华民族的吉祥象征之一,而且又有“福禄”的寓意,人们常用其来辟邪和招宝,意蕴丰厚。

据记载,曼生幼时家境贫寒,数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取功名。为官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一天,他远房外甥竟拿一担青葫芦作为礼物来看望。临走说道:“区区葫芦不足为礼,送福送禄与舅,祈舅福禄双全。”曼生很是喜欢接连感谢,拿着葫芦逐个观赏,随手描绘,画完后越看越有趣,又按照葫芦样式描绘出紫砂壶型。没想到一画成真,尤其是壶钮上的套环钮装饰,更是点睛之笔,尤其是轻轻把玩,叮当之音不绝,曼生大喜,就将此壶名为“葫芦壶”。

壶腹阴刻行书铭文:“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署“曼生铭”。把梢下有“彭年”方印,壶底钤“阿曼陀室”方印。此乃陈曼生、杨彭年两人默契配合所制之壶,可谓珠联璧合,“壶依字传,字随壶贵”,为鉴赏家视为钟爱的“曼生壶”。

12.【德钟壶】


大亨  德钟壺

“德钟壶”是邵大亨所创。“德钟”亦名“钟德” 。“德钟”,“钟”者,乐器也,礼乐为用,钟音之器为王礼颂。尊道贵德,是以颂德。


顾景舟配盖的大亨高德钟壶   /  大亨  劍流德钟壺

顾老在其编著的《宜兴紫砂珍赏》中有记:“德清俭素,儒雅中和胡付照与壶有缘之人,若有缘遇见此尊宝器,定能心生正气,肃起恭敬之心”、“消耗如此造型的砂壶,其称谓大致有:德钟、钟德、德中、中德之名”。其正式名称,在当下壶界尚未有定论名,各有其雅。前辈者大多称此壶为钟德壶。

所谓德钟,就是道德规范的集大成者。紫砂先贤做此德钟壶,正是以器载道。

13.【茄段壶】

民国•裴石民制  茄段壶

茄段紫砂壶,造型灵感来自枝头成熟的茄子,“茄子”古名“落苏”,江浙人称“陆蔬”,广东人称“矮瓜”、“紫瓜”。茄梗形壶钮连接壶体,以茄蒂为壶纽,生动有趣。浑圆素朴的茄段造型,淳朴自然,素面素心,大巧若拙。

“茄段”壶,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紫砂艺人常说的”茄段三难“指的是什么呢?

1.底部不可软塌相,要做出“顶力”气度饱满,将张力处理在欲破不破之间;
2.截盖与壶身要严丝合缝,线面要一体完整;
3.壶钮似茄梗,不失灵秀感,要给人以把玩的乐趣和回味的空间。

14.【虚扁壶】


源遠堂  大彬制虛扁壺(上海博物館藏品)

“扁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700年),战国时代的铜扁壶作酒器用实已精美。春秋之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扁壶的制作,但是材质从金属逐步的转变为陶瓷器。明代紫砂兴起,有些技师转变到紫砂工艺中来。随着历史演变,从青铜器到陶瓷,从实用器到文人墨客发闲远忧思的雅玩。


战国 嵌红铜鸟纹扁壶  /  汉魏两晋陶瓷扁壶造型、纹饰模仿铜、漆扁壶

而紫砂的扁壶最早见于明.时大彬制作的调砂“虚扁”,此壶在各个时代都有名家加以临摹再创作,佳作不绝。

紫砂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实用性,高身桶酒壶对于茶叶、茶汤的控制,考虑出水和容量等等一系列茶道的要求。遂将壶身放倒,摆放更加稳定,放倒后的壶身高度巧与一本线装书的高度差不多,所以取名为“书扁”。

行话“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此器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扁”。全手工制作难度非常之大,在身桶的拍打过程中,力道要匀,扁又不能塌,并要有一定的弧度,成型难度就可想而知。可说是全手工制作中最难的器型之一。

15.【笑樱壶】


顧景舟  笑櫻壺

“笑罂壶”从古代陶瓷贮茶器具“罂”中汲取灵感,罂,《说文》:“罂,缶也”。是为大腹小口的瓦器。或作“甇”。最早见于唐代。

宋代罂瓶用作文人雅士的盛酒器,明代徐友泉仿照罂瓶的造型做的紫砂壶,因紫砂壶很小,所以称之“小罂壶”。随着效仿者不断增加,所以慢慢地已经从“罂”转变成“英”。

在《紫砂壶全书》里记载, 1966年前紫砂一厂的主要产品计101件,第99件便是‘小英壶’。小英壶是当时一厂非常流行的一款壶式,王寅春先生与裴石民先生也都曾做过。

顾景舟的高徒潘春芳大学毕业之后,1963年左右回到一厂进了技术科,当时潘春芳已将“小英壶”改进设计了。依照紫砂界的传统规矩“师父不做徒弟壶式”,然而这次是领导要求,顾老只能破了这规矩。于是,顾老依据潘春芳的设计,成就了“小英壶”的更完美的形象,成为紫砂史上又一长盛不衰的壶型。

从“小罂壶”到“小英壶”的“笑樱壶”的传说

(1)一说壶型成自于明代末期,具体出自何人之手无从查找。

(2)1966年左右中日建交,当局想把紫砂壶赠予日本首相,从数款中选了“小英壶”(另一说三线壶),觉得壶名不好。便与当时参与其事的中央美院高庄教授和顾景舟商讨,“小英壶”从侧面看似一女子在笑,充满喜悦之情,加上日本以樱花为尊,遂改名为“笑樱壶”。

(3) 依据壶型而来的二种说法。第一、壶型取自笑容,壶钮取自樱桃。第二、花苞壶纽形意似枝头樱桃,传名为“笑樱壶”。

(4)通过顾景舟大师修订了潘春芳设计的“小英壶”之后,转变成了现今的“笑樱壶”。

直至今天,依旧众说纷纭……

16.【线圆壶】


俞国良(1874-1939)制紫砂线圆壶

“线圆壶”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所兴起,历经几代艺人演变,时趋成熟,被不断的效仿和演绎。

紫砂壶古有“圆不一相”之说,圆器是由不同方向不同曲度的曲线组成,造型圆润饱满,展现出“圆、稳、匀、正”的视觉效果。讲究的是珠圆玉润,比例协调,隽永耐看。

“线圆壶”身用两泥片合制作成扁球状,口部与半球状盖相切,壶底简洁,为一捺底,桥梁钮与盖浑然一体,整个壶在扁圆中展现韵味。

17.【一粒珠壶】


清 胡公壽款一粒珠壺

“一粒珠紫砂壶”相传是明.天启、崇祯间制作紫砂壶名家“惠孟臣”所创。壶身一大珠,壶钮一小珠,如同“母子珠”。造型古韵盎然,典雅庄重,型如西瓜浑圆可喜。


清早期  鸣远款朱泥小一粒珠壶

一粒珠全部是圆线条,形制整体要求严格,要具有饱满的力度和整合的视觉观感。为传统曼生十八式之一。

18. 【汤婆壶】


清 朱泥 汤婆壶

清赵翼“今人用铜锡器盛汤,置衾中暖脚,谓之汤婆子”。又名“汤焐子”。“汤婆”器型古拙有明季遗风,壶型极简,端庄古朴。

19.【巨轮珠壶】

“巨轮珠”本名“具轮注”,形制源于古老的灌溉具车,人工蹬踏使挂有水斗的具轮旋转,导河水入渠,后人因南北朝祖冲之有“千里船”问世,以巨轮推进船只,因此名为“巨轮珠”。明末已定型,盛行于清末,多数出口日本为主,之后台湾也风靡一时。此款设计的本意就是实用壶,大口盖,直流出水。拿捏把握都方便自如。

“具轮珠壶”在日本异花奇放的原于,日本煎茶道对于中国明代文人风骨和生活方式的推崇,连锁反应到对道具的选择——必以“唐物”为最佳妙,“小圆式、鹅蛋式……流直而快于注汤”这些见于明末清初紫砂器的特征,在日本的煎茶道茶席上,用以潮汕功夫茶的小容量茶器大放异彩,并结合东瀛文人的审美取向,去工求朴,去巧求拙,追求拙趣和朴雅,因此“具轮珠壶”广受欢迎。


日式巨轮珠  /  清 金士恒制  具轮珠

日本“奥玄宝”在其编著的《茗壶图录》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7】。

20.【容天壶】


吕尧臣 容天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首创,早期作品壶形偏低,后来改为较高壶形。容天壶取材于唐末五代时的“契此和尚”,人称“布袋和尚”。感觉像是一尊笑容可掬,光头大耳,袒胸凸肚,箕踞而坐的弥勒佛。视觉上稳重大度,在质朴中见深厚。

取名“容天”源于“肚大能容天下事”,“容天下难容之事”。“大肚可容天,人称饮上仙。”壶体大肚圆滑,实与“容天”之名相应成趣,彰显容天壶的大度之气概。

注:
【1】象形法--“掇球壶”。引申法--“报春壶”。用典法--“秦权壶”。拟人法--“寿星壶”。装饰法--“龙头八卦一捆竹壶”。 象征法--“大彬如意壶”,寓意法--“鱼化龙”。

【2】 所谓人文壶, 是其文人雅士所倡导的,取其内涵, 重其神韵、形态、意趣、文心等。是将文人的思想、情趣、喜好、审美等诸多因素及时代特征, 直接融入壶艺创作之中, 所形成的风格特征。并具有内在文化底蕴,多由著名书法家题铭,堆绘装饰,集诗、书、画、印于一壶,代表文人的审美取向。

【3】 民国“收藏六大家”庞元济、张伯驹、张大千、吴湖帆、张葱玉、王己迁

【4】清晚期紫砂“八大家”:邵景南、邵大亨、邵大赦、邵友廷、何心舟、申锡、黄玉麟、俞国良

【5】嘉庆31年(1816年),陈蔓生到宜兴紧邻溧阳县做地方官,当时诗文名流麋集。他和当时颇为不俗的幕客文友。使原本就对紫砂壶艺兴趣浓厚的陈曼生如鱼得水,他结识了宜兴制壶艺人杨彭年,“曼生为之题其居日‘阿曼驼室’,并画十八壶式与之”,从此,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为后人留下大量传世之作——曼生壶。曼生壶的合作制壶人为杨彭年兄妹及邵二泉、吴月辛、蒋万泉等人,但以杨彭年成型最多。曼生壶的特点是融造型、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壶,使紫砂茗壶平添几分诗情画意,形成独特的文人壶风格,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

【6】《宜兴紫砂珍赏》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1月出版(顾景舟主编/徐秀棠.李昌鸿副主编)

【7】水井四壁用“井”字形木架从下而上垒成,用来保护井壁使其不塌陷,而凸出地表的则是井栏。

【8】 日本奥玄宝在其编著的《茗壶图录》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近时有一种奇品、邦俗呼曰具轮珠、所谓小圆式、鹅蛋式之类也、形有大小、制有精粗、泥色有朱、有紫、有梨皮、小而精者、曰独茶铫、粗而小者、曰丁稚......而其为器拙而密、朴而雅、流直而快于注汤、大小适宜有韵致、是所以盛行于世也、请者京坂好事家渴望心醉、一睹兹壶、津津流涎、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而后已、至曰非获具轮珠者、难与言茗事......”

图片来自网路  /唐韻紫砂

(待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