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梦中释疑 元末大儒杨维桢从无子到有子

劉曉


【正见网2023年04月14日】

说到元末明初的大儒,杨维桢是不可或缺的一位。他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是元末明初颇有影响力的诗人、文学家、书画家,也是一位修道之人。

杨维桢的曾祖父杨文修,是宋代名医,因此杨家家境优越。1296年,杨维桢在浙江枫桥全堂村(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全堂村)出生,他的母亲李氏“梦月中金钱坠怀”后,生下了他。这说明他是有来头的。

年少时的杨维桢就十分聪颖,每日可以记诵数千言。他后来为什么号“铁崖”呢?这里边还有段趣事。杨维桢的父亲杨宏为了让儿子专心读书,就在铁崖山中建了一座小楼,还环绕小楼种了数百株梅花。楼中则放了数万卷图书,待杨维桢和其兄长杨维翰进入小楼后,就搬走了梯子,每天用辘轳传食。杨家两兄弟在小楼中心无旁骛的读了五年书,学问大涨,杨维桢也因此自号“铁崖”。

二十岁时,杨维桢赴甬东从师求学,其父不惜卖掉良马,以让他有充足的费用游学。杨维桢则节衣缩食,把钱多用于买书。

元朝泰定四年(1327),杨维桢考中进士,先是任天台县尹,因为依法惩治作恶县吏,遭其报复而被黜。其后改任浙江钱清场盐司令,因请求减轻盐税不被上峰允许,他决意投印去官。上峰无奈,方准许他减额三千,但因为忤逆上峰的缘故,他在十年间都不获升迁。

元朝官方编修辽、金、宋三史时,杨维桢作“正统辩”千言,总纂官欧阳玄赞叹道:“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这说明他见解非比寻常。因爱惜他的才学,欧阳玄向朝廷推荐他,希望可以让他也参与三史的编修,但未被接纳,杨维桢只得转任建德路总管府推官(注:官名,掌管诉讼等事)。

其后,杨维桢被擢升为江西儒学提举,因交通受阻,没能成行。当时正值元末兵乱,他遂在浙西一带躲避。当时反叛朝廷的张士诚正占据浙西,他多次想招揽杨维桢为自己效力,但都被拒绝。张士诚又派弟弟张士信登门求教,杨维桢便写了一封信,反复告诉他顺逆成败的道理,并预言他“不有内变,必有外祸”。这样的杨维桢自然无法为张士诚所用,张士诚只得放弃。

后来,杨维桢又得罪了丞相达识,因而迁居松江(今属上海)避祸。他在自家门上写道:“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听说他在此,海内的缙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纷纷登门拜访、相邀饮酒作诗。每每喝多了酒的杨维桢或笔墨横飞;或戴着华阳巾,披着羽衣,坐在船中用铁笛吹奏《梅花弄》;或呼唤歌女唱《白雪》之辞,自己以琵琶伴奏,宾客皆翩翩起舞,这样逍遥的日子,人皆以为是神仙中人。

明朝建立后的第二年,明太祖召集诸儒士编纂礼乐书。因为杨维桢是前朝知名的饱学之士,明太祖便派遣翰林詹同带着礼物去登门聘请,杨维桢却推辞道:“岂有将入土的老妇再嫁的吗?”

隔了一年,明太祖又令地方官敦促杨维桢上都城,杨维桢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呈,并说:“皇帝可以使我用尽自己的才能,但不能强迫我做不能做到的事,否则我就跳海自尽。”明太祖同意了,并赐车驾载他入京。

在京城待了110天,杨维桢编纂凡例定稿后,即请求回乡。太祖成全了他的心愿,仍派车送他还乡。史馆的高级官员们在西门外设置饯别帷帐,后来亦成为一代文学家的宋濂赠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言辞中对他十分尊崇。

杨维桢回家后不久就去世了,终年75岁。史载杨维桢葬于松江干山,与好友钱惟善、陆居仁合称“三高士”墓。

史书上说,杨维桢为人宽厚,对出身贫贱而有才德的人,礼之如师傅;对无才德的人,则即使是王公也白眼相对。平素乐道人善,尤不记人小过。远近的人都称道杨维桢是一个忠厚长者。

杨维桢在诗、文、戏曲方面均有成就,历来对他评价很高。他为元代诗坛领袖,因“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在元文坛独领风骚40余年。为杨维祯写墓志铭的宋濂称赞他的文章,如看商周的青铜器皿,云雷成文,寒光四射。说其诗震天动地,严峻庄重,下笔如神,不愧为名家之作。   

此外,从杨维桢自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和他寄情山水的种种行为,也可推知他亦好道。他晚年与僧道交往频繁,经常出入于寺庙道观。

另据清朝人编撰的《居官日省录》说,杨维桢到了50岁还没有儿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还得从宋朝的一名姓王的烈妇说起。临海民妇王氏颇有姿色,在1276年元军南下攻宋时和家人被掳至军中。军中的一个千夫长杀死了她的公婆和丈夫,想将她霸占。王氏誓死不想从,但为了好好安葬祭奠公婆和丈夫,她对千夫长说:“待我为公婆和夫君服丧满月,才可侍奉你。”千夫长同意了。

等元军班师,经过嵊上的清风岭时,王氏看见绝壁有千尺高,而且看守自己的人也很松懈,便仰天窃叹道:“如今我可以死了。”于是咬破手指,用鲜血在石头上留下了一首诗,诗中有云:“云中千古恨,金石一生心”之句。题毕,遂投崖而死,千夫长怅望而去。

其后,血渍渗入石中,颜色如新,不为风雨侵蚀。当地官府为了表彰她的刚烈,在她跳崖的地方立了一块碑,并为王氏在岭上建了座小庙。同时上奏朝廷,将她封为“贞妇”。

元仁宗年间,一名叫申屠生的读书人进京赶考时,途经清风岭,看到王氏留下的诗,很不以为然,遂自己在旁题诗道:“啮指题诗事可哀,斑斑驳驳上青苔。当初若有诗中意,肯逐将军马上来。”大意是王氏“守贞”是假的,否则为何不与丈夫、公婆同死。

被诬“不贞”的王氏魂魄遂到城隍庙告状,城隍下令不仅剥夺了申屠生的功名,也让他从此绝嗣。这是上天对小人“诬善为恶,指正为邪”的警告。

元朝末年的杨维桢在年轻游历经过清风岭时,也写了一首《王烈妇》。诗曰:“介马行来百里程,清风后夜血书成。祇应刘阮桃花水,不似巴陵汉水清。”大意还是在诋毁王氏的节义。

此后,杨维桢一直到50岁也没有孩子。一天,他经过会稽时,在曹娥祠祭拜并祈求自己生个孩子。当晚,他梦见一个妇人对他说:“你知道你为何没有后吗?”回答说“不知”。妇人又问:“你记得当年题写的《王烈妇》诗吗?诗文虽然未损节妇的名节,但毁谤节义,罪也是不轻的。因此老天惩罚你,让你绝后。”

杨维桢梦醒后,十分后悔,于是买了祭品,上清风岭祭拜王氏,并重新写了一首《挽王烈妇》,赞颂王氏。诗曰:“天随地老妾随兵,天地无情妾有情。指血啮开霞峤赤,苔痕化作雪江清。愿随湘瑟声中死,不逐边笳拍里生。三月子规啼断血,秋风无泪写哀铭。”

写完这首诗后,杨维桢又复梦到妇人来表示感谢,还有一个小儿牵着她的衣服。一年后,杨维桢果然得一子。古往今来,上天最为看重忠孝与节烈,杨维桢从无子到有子,皆因一念啊。

参考资料:《明史》《居官日省录》(五)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