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笔记:古人论“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辛弃名 整理


【正见网2011年07月26日】

我国历代的先圣前贤,都是首重道德操守的培养,提倡大公至正的作风。认为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并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掷地可作金石声的金玉良言,值得千古传颂,秉持执践:

汉代刘安《淮南子•修务篇》有云:“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意谓:为政清正廉明而没有私心,这样说出一句话,就能使千千万万民众,团结一致。从政者,能不能分清公与私,是清廉与否的重要标志。关于这方面的名言警语,文献中多有记载。今即以此例,摘选若干,译述如下:

《书•洪范》:“无偏无私,王道荡荡。”意谓:国君大公无私,不因偏袒少数人的利益,而违背原则。这样,国家的各项制度和政令,就能够顺利的执行。

《书•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意谓:执政者能以公心,去掉私情私利,老百姓就会信赖和归顺他。

《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意谓:出于公心,就能审察真伪是非;私心作怪,必然难辨美丑利害;弄虚作假,就会到处碰壁。

《韩非子•外储说》:“私怨不入公门。”公门,国君宫廷的中门。意谓:个人之间的仇怨,不能带到处理国家的公务中来。

《韩非子•奸劫弑臣》:“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犹上高陵之颠,堕峻厍之下,以求生,必不几矣。”意谓:不克己奉公,而是贪赃枉法,就象登上高山之巅而坠入深谷中,那样去求生保命,这是很难做得到的。

《吕氏春秋•贵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意谓:做到至公,则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正是由于公正得来的。

汉代贾谊《治安策》:“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意谓:忠于国家而忘自家,为大公而忘小私。见私利,不随便攫取;临危难,不苟且逃避。

《晋书•袁宏传》:“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为下者,必以私路期荣。”意谓:执政者不以大公无私去处理政务,下属官吏就必然会通过拉拢私人关系的渠道,去谋取私利和荣誉。

唐代刘禹锡《绝编生墓表》:“权衡所以揣轻重,不为捶钩者设也。”权衡,量器,即称。称是用于计算物品轻重的,但对于私下去捶上铁钩的人来说,称是无用的。意谓:私心很重的人,绝不可能公平办事。

唐代皮日休《动箴》:“坦如道砥,履过蒺藜。”砥,细磨刀石。意谓:为人坦荡无私,公正廉直,即使是荆棘丛生之路,也能走过而无危险。

宋代杨万里《答陈国材书》:“人心之病,莫甚于一私。”意谓:一个人的思想毛病,没有比自私更大的了。

《朱子语类辑略》卷五:“贪污者,必以廉介者为不是;趋竞者,必以恬退者为不是。”意谓:贪污的人,必定会认为廉洁奉公的人太傻;热衷于当官而奔忙的人,必定认为闲适归隐的人不对。

元代张养浩《牧民忠告》卷下:“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意谓:宁愿为了克己奉公而贫穷,不要因假公济私而发财致富;宁可由于谦让而得不到私人利益,也不应为了钻营奔竞而伤害他人。

明代高拱《本语》卷三:“去得一分私,便是一分圣学。”意谓:去掉一分私心杂念,便是多长了一分圣人的学问。

明代方孝孺《杂铭•牖》:“大其牖,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牖,窗户。意谓:把窗户打开,阳光就会照進来;秉持公心,就能做出许许多多的好事。

清代陈确《葬书•深葬说下》:“利一而害百,君子不趋其利;害一而利百,君子不辞其害。”意谓:有道德的正人君子,不为利己而害众,却乐为利众而损己。

清代陈确《瞽言》:“爱我者之言恕,恕故匿非;憎我者之言刻,刻必当罪。”意谓:爱我的人,在批评我时,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而这种宽容,必然会对自己的错误,加以掩饰和保留。反之,讨厌我的人,在批评自己时,其意见总是十分尖刻的,能够直截了当的指出我的错误,因而必须认真对待。

能否分清公与私,是从政之道中,品行良莠的试金石,也是善政与恶政的分水岭。勇于为公,为政清廉,努力为百姓做好事,则于国家、于自己都有好处,实乃万全之计。宋人陈师道,为其外祖父扫墓时,写诗道:“百年富贵今谁见,一代功名托至公。”(《东山谒外大父墓》)金代元好问《遗山集•薛明府去思口号》诗中亦云:“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因明府到,人信有清官。”

总之,清正廉明,实乃从政之要端。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