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7年06月26日】

*下列诗句的修改,是作者根据“评议”中“尚可改進者”的建议所做。

(1)正见网2007年5月23日登载“诗二首:大法弟子歌 感梦”:
第二首“感梦”中最后一节里:“夜夜走山崖”改作“歌声满山崖”;

(2)正见网2007年6月1日登载“草原颂歌(二首) ”:
第二首“我想骑上那骏马”第二节:“驰骋到遥远的天边”改作“将这山山水水走遍”;末句:“传唱在茫茫人间”改为“传唱在忙忙人间”;

*正见网2007年6月20日审阅“燕”:

原文:“丝雨如鬓娇燕飞/觅食裹腹姿亦美/夏掠秋临燕南别/鸦逐飞燕亦程披/同宗同乌不同伍/因果有缘事径非/待到来年春沓至/灵燕轻轻又回北/衔泥落入谁家里/主人亦换屋也非/天地更返演变换/燕来寻迹喜悲随”。 有些句子很难懂:“鸦逐飞燕亦程披”“同宗同乌不同伍”“因果有缘事径非”“天地更返演变换”;另一些句子中的个别词汇不好懂:“夏掠秋临”“春沓至”。给人的印象是:作者使用的词汇多数是自力更生造出来的。这样就不便于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绪。作者想要说的意思可能并不复杂,但这样写出来,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完全理解的。过去作者的一些小诗,虽然整首诗是不能用,但因为句子的意义明确,整个诗的内涵可以接受,我们就改一些字、改变句子顺序、删一些句子,整理出一首小诗来。象这首诗,我们都看不出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虽然句子不少,却不好整理出一首小诗来。我们那样做,确实是很特殊的情况了。一方面是鼓励作者,另一方面也是给作者一个观察的机会:有了一些句子后,可以怎样组织出一首小诗来。写诗的词汇,要尽可能明确、通顺和平易,让尽可能多的读者明白作者的意思。否则,就达不到作者与读者交流的目地。

*正见网2007年6月20日审阅“真善忍好”:

原文:“纯真至诚感动天/纯善之心净如莲/宽忍慈悲救迷众/美好圣境在仙园”。 此诗每句的第二个字合成“真善忍好”,这是仿“藏头诗”的形式,但藏头诗是每句第一个字构成一句话。这种简单的文字游戏没有意义:说技巧吧,还说不上;说增加内涵吧,还不如在炼句、炼字上下点功夫。文字功夫不太好的往往反而被制肘,写出的句子远不如平常的水平。就以此诗而论,“纯真”配“感动”、“纯善”配“净”就刚好和一般的习惯用法相反。而且全诗的内涵单薄,几乎没有任何形像。四句的小诗本来就要靠精练、形像思维来增加内涵,这样一受限制,什么也考虑不到了。此诗的水平也明显的低于作者其它诗的水平。希望大家不要去追求这种游戏,特别是刚开始学诗的同修,往这个方向走是有害的。

*正见网2007年6月20日审阅“心意蓬勃”:

原文:“夏日百雀唱早起,晨光天地畅心底。充盈尽是槐花香,绿意蓬勃千万里。”前三句是比较具体的,也能构成某种图画,但句子内涵比较稀薄,也就是句子不够精练。比如,第一句用“夏雀早唱”就基本概括了原句,另外还能装入三个字的内涵;第二句用“晨光心畅”或“晨光畅意”就简洁而直接,“天地”不是“畅”之源,是“晨光”好像射入心里的感觉,不是把“天地”这样大而有形的东西装到心里,那样的感觉是丰满、充实而不是“畅”。因此这里的“天地”不但是可去的,而且是去了更好。第三句用“槐香盈”就有同样效果,可省四个字。造成这种“闲字”多的原因,可能是作者心中没有足够的材料来填充句子。如果作者有很多内涵要放入四句诗中,则必然会反复压缩,句子也就不会有什么闲字了。这种时候就是作者积累材料的时候。“厚蓄而薄发”,心里有很多东西往外挤,就不会写出内涵稀薄的句子来。与其贪多而报废也多,不如少写而精练。重要的是养成正确的写作习惯,第一步积累材料就没做好,肯定后面的步骤都没有什么好结果。前两天同修的诗说“好诗应是师尊赐,法育同修智慧多”,提倡信师多学法,再加上做正法三件事,自然有许多感受可写。“写不出时不硬写”,这是很重要的写作原则。末句里的“绿意蓬勃”作者不止一次的用过,但这样写是把具体的景“抽象化”了,把具体的绿色景物抹去,只剩了绿色;再把绿色转化为主观感觉的“绿意”,读者的视觉中可能什么也没留下。不是“绿意”就肯定产生不出形像,它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可以有形像,但此诗中没有这种环境。

*正见网2007年6月20日审阅“致乡亲 ”:

这首新体诗比较长,我们只举前面的一些句子来分析,后面的情况没有多大区别。原诗前四句:“勤劳而又善良的乡亲们啊,请将身边的场景细细回想,当不幸的消息传到你的耳旁,惊愕的你不觉猛然间把口大张”。句子不简练,并不一定有多少“闲字”,有时多用一两个字就让人觉得句子“松泡”不结实,因而缺乏力度。试将上面四句稍微删减几个字:“勤劳善良的乡亲们,身边的事请想一想。不幸的消息传到耳旁,你会惊愕的把口大张”。这样显得干净利落而比较有力。接下来的四句:“你是否感觉到好象当头一棒?你是否感觉到头脑就像凝固一样?你是否感觉到这无法相信的现实犹如梦中游晃?你是否感觉到宛如晴天的霹雳在头顶炸响,震荡着你的五腹六脏? ”这四个问句都不是设问,而是“真问”,因为这几问的答案都是不确定的。用设问,答案由作者给或者知道读者只可能有一种答案,这样作者才能把握读者的思想情绪,让读者顺着自己文章诗词的思路走。真问的答案不确定,读者可能读到那里就“一哄而散”各人想自己的心事或者因为自己的答案与作者相反而不读了。特别是,当作者问得不恰当时。这里作者先问“你是否感觉到好象当头一棒?”接着问“你是否感觉到头脑就像凝固一样?”,这问的答案多半是“否”:如果还有感觉,肯定是很痛,痛得要爆开一样,不会“凝固”;如果失去了知觉,也同样不能感觉到“凝固”了。总之,写诗词文章一般只用“设问”,那是一种修辞手段。前三问的内容意义不大,应删去。

另外,句子太长了不行。新体诗一般在十一、二个字的长度就可以了。太长了容易完全失去节奏感而给人“散文化”的感觉。本诗有的句子达到了三十九个字格。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