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7年05月31日】

*正见网2007年5月24日登载“人鸟乐”:

原文:“楼下林荫道/喜逢一小鸟/路中雀跃停/墨羽长尾翘 //我近不躲逃/靠边点头叫/呢喃似相迎/咫尺欢蹦跳// 脚步慢放轻/唯恐惊动了/问候笑语频/小鸟儿你好// 鸟儿灵巧欢/慈念已知晓/伴我三步行/恋恋不飞跑 //同伴连称奇/都市此景少/真修百福临/万物和谐妙”。第三节中“惊动了”,“了”是助词,念“le”不念“liao”,因此这句就失韵了。改为“它惊扰”。顺便请所有作者注意,韵脚要尽量避免选用助词,特别是语气助词。一个原因是,可能用助词的意义,却用了实词的读音,象上面的“了”一样;另一个原因,语气助词古代是不算在韵脚里的。比如楚辞里面句末的“兮”,它不会是韵脚。你要看是否押韵,得看“兮”前面的字。另一句“鸟儿灵巧欢”,有些生硬、不顺口,这种情况在作者的诗中还不多。没有改,是因为它本身没有错,而诗已经达到登载的标准了。在“评议”里提一下,作为作者改進的参考。全诗写得通顺自然、形像生动,结尾二句点明背后的原因,结得较高。否则,写得再好,也不过让读者看稀奇,不能起到改变人心的作用。

*正见网2007年5月24日登载“诗歌三首:神笔 苦度《草原牧歌》观后感”:

神笔:“神笔法中生,随师书永恒,除恶众生救,华章显赤诚”。 内涵是很好的。但四句的小诗如果没有图画,即形像语言,内涵不会太大,也不容易让读者记得住。第三句“除恶众生救”,倒装句不是很好,但要避免尾字平声,就比较难摆放。把宾语与动词分开一些,“主-宾”颠倒的感觉会淡得多。比如改为“众生要多救”或干脆摆出主语“众生弟子救”,就好多了。

“《草原牧歌》观后感”较长,不照录了。大家可上网去欣赏。全诗构思简明大方、语言平白流畅,看得出作者的思绪奔涌, 没有阻碍。写诗就要往大处着眼,大大方方的,容易写出气势;盯住那些雕虫小技、文字游戏,就容易弄出曲折、忸怩的小家子货来。三首诗都未加修改,可见作者投稿前是仔细校读过全稿的,甚至可能不只一遍。对自己的诗歌多读多改,是一个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正见网2007年5月24日审阅“静夜思”:

原文:“(一)曾经艳阳下的美丽/ 何如这静夜里/把纯然的光华/呈给来时的天地(二)曾经历凄风苦雨/怎知不是为虹的华彩/只为在迷蒙中/洗去那满身的尘埃”。作者在这两首诗里试图用比喻的说法,表达自己的思索与说理。这是很好的方法,特别是小诗更应该借助形像来讲道理。但形像思维和形像语言有其固有的、客观的规律,某一些物象有其固定的比喻内涵,大家都这样用、这样表达,我们就得遵重多数的意见,如果与众不同,别人就很难理解或造成误解。这两首小诗就有些不好理解。第一句的内涵不确切,“何如”二字又把它和后面的“把光华”“呈给天地”对立起来了,但后面两句的内涵也是不确定的。第二首比较明确了,但“为虹的华彩”一句还是不确定。“虹”通常比喻美丽但短暂的东西,使用时得小心些,特别是在正法诗歌中。开头写诗,宜明白通畅,不能让读者费太大力气去猜自己的意思。否则,不能和读者勾通,就起不到写诗的作用了。

*正见网2007年5月25日登载“儿童诗二首:竹 鹰”:

“竹:小小嫩竹笋/脑袋破土出/渴望与月语/站成参天竹”。本诗押仄声韵,非押韵行尾字以平声为宜。改“竹笋”为“笋尖”,“尖”字平声,而且“尖”的东西就更容易“破土出”嘛。“与月语”没有明显的比喻内涵,改为“拜大穹”。“站成”改为“长成”较合理。“参天竹”没有改,但因为“拜大穹”的目标比原来高,“参天竹”的内涵也自动升格了:参拜天穹的竹子。此诗很形象,内涵很丰富,又有修炼内涵,适合儿童精读细想。

“鹰:筑巢绝壁上/傲然凌群峰/风雨何所惧/天地任我行”。“傲然凌”改为“坦然对”。“群峰”不应是负面角色,不要“傲然凌”它们。“群峰”使鹰的居处更高,防止了“低级”生命的侵害,应是正面的。末句失韵:“行”不押“峰”,改“任我行”为“在眼中”。把“行”错押“风”的人还很不少,我估计和大陆有人乱编“新韵”书有关。如果是因为作者的地方音里这两个字发音近似,请在可能情况下想法纠正一下。

作者同稿中还有一首小诗“浮萍:雨落起浮萍/再落萍无踪/心随外物动/何日能功成”。前两句所描述的图像就不太好理解。如果是作者观察得比其他人都仔细,那么这样写也只能少数人能理解。后面两句的写法是比喻而非咏物了:用前两句的现像比喻后面的理。这个理对于小孩子似乎也深了些。

*正见网2007年5月25日审阅“神念”:

原文:“万里无云翳/风清扫尘迹/看我大法徒/神念正天地”。作者注意到了用形象表达思想,这是很好的。但还有很值得改進的地方。首句是一片蓝天、万里无云的景像,形象是好的。但用五个字表达,就不一定值得。因为“蓝天”基本上表达同一概念,除非后面是专门描述天如何“净”,否则“无云翳”三字就有点浪费。而作者后面也不再描述蓝天了。第二句形象不是太好,风要扫尘,就会扬起灰尘来,“蓝天”的印象会从眼中消失。第三句如果不是很特殊的情形,不必那样说,因为末句对一般人是没有形象的(有些大法弟子可能会出现发正念的形象)。读者本来是在看前面的景像,你这一喊“看我大法徒”,读者却可能甚么也看不到。如果后面一句十分形象、精彩,这样喊一声也没错。但小诗最怕内容空洞,因此除了尽可能用形象思维外,用字也要努力精简、省净。比如第三句,可以留下“大法徒”或“法徒”,加入其它更多的信息。如果写得形象生动,你不说“看我”读者也会看到的。

*正见网2007年5月26日登载“天象”:

原文:“三退大潮响九州 /落花无奈水东流 /圣王下世穹苍净 /再看荒丘变绿洲”。首句中改“响”为“涌”。“潮”之力量在“席卷”、“淹没”,虽然“响”声也有威摄力量,但潮头的打击更猛烈。再说我们劝三退的形式还不够“响”。此诗以遍及“九州”的“三退大潮”开篇,形象比较阔大、动感很强(特别是用“涌”字)。紧接第一句“潮”的比喻,第二句以“落花”比恶党之败落,以“水东流”喻形势之不可逆转,“无奈”则活画出恶党悲叹、绝望的神情。此句从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化来,化得自然而且内涵更丰富。第三句正面直写,因为这样神圣的事件最好直言,万一比喻用得不好就会弄巧成拙。末句再用景语比喻,其色调的变化给人舒适、快慰的感觉。

作者同稿寄来的还有一首“出尘:烟花一路满清香/水阔天高任远扬/万岭千峰回看小 /无边风景大穹苍”。此诗中“远扬”一词不太确定,至少不能从一般大词典中查出。这个情况也是正常的,有些地方的常用词在字、词典中可能会改变。我们为了要尽可能多的读者理解,只能把来稿的文字限定在正规词典里的常用词汇。也就是,首先要考虑使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词汇;其次,万一非要用冷僻字,一定要是普通的比较大的字、词典里可以查到的。请作者再查一下,或把这个词改动一下,再寄来投稿。这首诗其它句子没有非改不可的,只是末句里“无边”的内涵在“大穹”中已经有了,可以代之以其它两字,增加一些内涵。

*正见网2007年5月26日登载“净莲开 ”:

原文:“大法洪传,神州处、唐人洪集。东土植、奇花亿朵,只争朝夕。菩萨扶莲浊世洁,如来贯顶心灵涤。看春回大地法轮旋,红朝急。// 江蛙审,发通缉。赤龙伏,留神迹。接神传文化,女娲宗籍。法正乾坤单掌立,助师普度轻舟楫。喜佛光普照净莲开,苍穹碧。”第二句的“处”改为“地”,意义和声韵都好些。“女娲宗籍”中的“宗籍”似应为“踪迹”,故改。这首诗是按宋词的句式或现成词谱的句式来写的,也有宋词的味道。有些词句,还可改進。如“只争朝夕”,与前面两句不太连贯,又是毛的词中的句子,似宜稍改。如果用得好,几个字没有问题。“轻舟楫”和末句“苍穹碧”似可改得更有力、气势大些。以上意见只供作者自己改進时参考。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