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7年05月16日】

*正见网2007年5月8日登载“快”:

原文:“身系众生显慈悲,多少良知可唤回?时间飞逝转瞬过,法徒快快显神威。”第四句隐含着“显神威”就是“唤回”“良知”(即救人)的方法,显然有些不恰当,而且“显”字第一句中已用过,这里就重复了,因此改“显”为“振”,振作起神威去救人,就没有问题了。原稿还有一首小诗“救度:身心融法中/轻舟千万重/万涓汇成海/法船载众生”。注意“重”不押“生”,因此末句失韵。这两个韵应该比较容易区别,就是按普通话来衡量,韵母“ong”和“eng”也是完全不同的,但存在这个问题的远远不只作者一人,希望所有在这两个韵上容易混淆的作者在用到这两个韵时都特别小心一些。

*正见网2007年5月8日登载“诗二首:小脚丫(儿歌) 读《小脚丫》--赠宝宝”:

“小脚丫: 小脚丫,乐哈哈/ 踩在水里/ 哗啦啦。。/风雨无阻走天涯/ 说句真心话“法轮大法是正法”/爸爸见了/ 夸我顶呱呱”。 原诗未做修改,只是把第一、第五两句各分成两行,因为读出来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另外,省略号用成汉字的句号了。“读《小脚丫》--赠宝宝:好宝宝,有礼貌/人未见,声先到/ 大法好,大法好/ 人听到,就是宝/常念法轮大法好/心平气和灾祸少”。此诗未做任何修改。两首诗都写得不错,特别是,口气都能符合小孩和大人的不同特点,放到一起读,更能增加这种反差。有些儿童诗、儿歌,从用词、说话的口气到思维方式,都是大人的,那样就不适合儿童阅读。从高一点的要求来看,“风雨无阻走天涯”一句还可以改得更符合儿童的说法。

*正见网2007年5月8日登载“儿童诗:松”:

“松:攀上悬崖/跃上绝壁/一头扎入天上的雪里”。为了在形式上规整些,把末行改为两行:“一头扎入/ 天上的雪里”。此诗写得好,全用形象思维。小孩子读的东西要避免逻辑思维, 要尽可能生动活泼,符合孩子的思想。小孩子在学诗歌内涵时,也同时在学诗歌的形式。小孩子形成的概念往往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给小孩子正的、传统的概念,避免那些败坏了的、扭曲了的概念。

原稿一共四首,其余三首没有登载,下面简单谈谈三首的情况。“较量: 风暴一次次想扑灭真理之光/真理的种子却一次次播撒的更远”。只有两句,而且不押韵,因此不满足诗歌的最低要求。另外,小孩子读的东西,千万别用长句子。句子长了,里面的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小孩子逻辑思维弱,不易理解;小孩子气短,读起来也吃力。当代成年人写中文句子的平均长度是十一个字,建议写给小孩子的东西每句不要超过七个字。虽然只有两句,这里却对“真理”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先比做“光”,再比做“种子”。小孩子多数用形象思维,同一个抽象概念给他两个不同的形象,他会不理解的。看一看好的经典作品,守着一个比喻,还要不断的重复,让小孩子形成固定的图画形象、产生牢固的“抽象概念-具体形象”的联系。“常春藤:请给她依靠吧/不要不理睬这只从黑暗中伸出的孱弱的小手”。也是两句,没有韵,而且第二句多达十九个字。其实,这里的思路很好,比喻用得非常好,如果写成规整的诗歌形式,一定是好诗。“昼与夜:累了的时候/昼就会把一床夜的棉被盖在身上/鸡一叫/昼就睁开朦胧的眼睛/开始了又一次的奔忙”。“诗言志”,这首诗“言”的对象不明确,而这一点对小孩子又特别重要。和上面的“常春藤”相比就差得多。

上一次作者投稿九首,登载了一首。除上面已经谈到的情况以外,下面把另外两个问题提出来和作者商榷。第一个是诗歌里的比喻手法不恰当,因而违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草原:小草点燃绿的火把//传递//直至天涯”。现实中没有“绿的火”,这样比喻就不恰当了。第二个是连比喻都不用,直接把抽象概念的词当作物质名词来使用。这在现代自由诗里特别普遍。“杨树:黑暗中铸造着绿色的箭/设下十面埋伏/单等春的号角吹响/便万箭齐发/将冬的嚣张射穿”。这里直接把“嚣张”当物质名词用,就可能破坏前面已经建立起的形象:用形象思维读诗的人,画面“演”到这里就中断了,因为“嚣张”没有具体形象来代表,“万箭”就只能停在空中不动了。“叶子:以起飞的姿势/站在枝头/眺望宙宇的深邃”。这里把“深邃”当物质名词用了。稍好一点的是,宙宇很大,用不用“深邃”,都不太影响“眺望”的结果,因此对已经构造的形象破坏不大。这种现象的形成可能比较复杂,但笔者认为其产生的过程中多半有误解的成份,就象许多人误解“句末不用标点”是新诗的一个特点或“时髦”一样。试看作者的另一首“太阳花:心怀感激的花儿/昂着一张张婴孩般的脸/静静渲泄着自己的美丽/沐浴着同一个太阳”。这里也把“美丽”当作物质名词来用,但和前面两例有很大的区别:“美丽”的前面两句用了一个比喻:“花儿”比做“婴孩般的脸”。后面的“美丽”是指这“花儿”,因此就可以和“婴孩般的脸”产生联系,就有了具体的形象了。最初把抽象概念当物质名词用的人,可能和这里的情形类似,但读的人没有全懂,就以为任何情况下都能把抽象概念的词当物质名词来用。

*正见网2007年5月8日审阅“净莲”:

原文:“净莲悠然开,卓然绝尘外,枝枝法中生,朵朵迎春来。”此诗最大的优点是:作者分清了“咏物诗”中的“物”和此“物”要隐喻的人之间的差别,没有硬生生的把写人的话强加到“物”上去。首句的“悠然”写莲的姿态是可以的,但与当今大法弟子的生活状态似乎不太吻合:大法弟子生活中的“悠然”时刻可能都不多。第二句的“卓然”没有很明确的形象,也不是莲的特点。说“洁然”“清馨”可能都好一些。末句“朵朵迎春来”就有些不合时令了:莲花开在秋天,朝前看、向后看都和“春”隔着另一个季节。这一类细节性的错误说来不是大节,但往往一产生就把全诗都毁了。

*正见网2007年5月9日登载“谢师恩”:

原文:“六道轮回迷世中,师尊救度法中溶,心清体透送苍穹。// 法鼓时时催精進,慈悲护我过严冬,繁荣世界主恩洪。”第三句中“送”字难解,改为“访”。末句中“繁荣世界”是常人的贯用语了,改为“佛光普照”。

*正见网2007年5月9日登载“师父夸我乖宝宝”:

原文:“小宝宝/瞧法轮/转动发光耀眼睛/揉揉眼/拍拍手/蹦蹦跳跳闹不停/告叔叔请阿姨/一起看看《转法轮》 //小手手/写字字/专心写“真、善、忍”/字里面/排排坐着师父的法身/叫爷爷喊奶奶/一起学学《转法轮》//小脚脚/踩莲花/飞的高/师父送我小宝刀/邪恶中刀就自爆/坏人做恶就遭报/师父抱/师父笑/师父喜欢小宝宝//小包包/装资料/家家户户门前跑/天天都送明慧报/告诉大家大法好/退出邪党好自保/师父夸我乖宝宝”。原诗四节,但每节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不全相同。经重排和修改后变成每节六句,字数是六、七相间的,其中六言句读法为3-3,中间加逗号。“蹦蹦跳跳闹不停”改“闹”为“乐”。“告叔叔”,改为“叫叔叔”。“一起看看《转法轮》”改“看看”为“来看”。“排排坐着师父的法身”,把前三字提到上行,“著”改为“全是”。“一起学学《转法轮》”改“学学”为“来学”。“踩莲花/飞的高”改为“莲花高”。“邪恶中刀就自爆”改为“中我刀,邪恶爆”。“天天都送明慧报”改为“天天送,明慧报”。“退出邪党好自保”改为“退邪党,好自保”。

*正见网2007年5月9日登载“儿童诗三首”:

“稻草人:田间独逍遥/戴着破草帽/风中摇啊摇/吓跑胆小鸟”。“独逍遥”改为“大草包”比较合符其形象和性格。第二句中之“著”改为“个”。“大海:佛落一滴泪/人间苍茫海/只晓海景美/可知佛存在”。“只晓海景美”改为“观海看波涛”,人间不美,而是充满波涛。末句之“存”改“何”,我们自己肯定佛是存在的。“乌云与太阳: 乌云想遮没太阳的光芒/太阳使乌云漫射出金光”。末句改为“太阳穿过乌云射出金光”。此诗只有两句,但内涵和形式都还不错,因此也选登了。我们不鼓励大家写两句的诗,因为句子太少,内涵容易太单薄,语气上也没有回旋余地,不容易达到登载的标准。这两句算是比较特别的情况了。这里的三首诗都写得不错,而且确实适合于儿童阅读。

原稿还有三首诗未登载,简括如下。“神迹:画中的法轮放射出光芒,是谁赋予了他神奇的能量?”“纸上的莲花已悄然绽放,主佛的慈悲是她根植的土壤。” 此诗内涵很好,但对儿童可能就太高,而且语言也比较老成,似乎不宜儿童阅读。“蜡烛与月亮:蜡烛对月亮高喊:‘瞧,我给房间带来了光明。’月亮微笑着默默将整个黑夜点亮。”这首太散文化,也没有韵。 “船与灯塔:‘灯塔,我该如何表达对您的感激?’黑暗中灯塔把明灯高高擎起,‘你的平安就是对我最好的感激’。”这首也是很散文化。以上两首的思路都不错,如能改進一下,具有足够的诗的因素,应该也是很不错的。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