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7年05月20日】

*正见网2007年5月15日审阅“观《神韵晚会》有感(二):《创世》 《雪山白莲》”:

“创世:天上众诸神,震撼主佛临。跪聆慈悲语,将转大法轮。 洪愿解大劫,谁敢随下尘。彷徨多畏惧,慨然有正神。 洪恩内心撼,发愿救芸芸。一朝随主去,人间恩师寻。辉煌大唐世,千古一帝君。仁德播四海,璀璨耀星辰。 万国天可汗,末劫大法春。圣缘史去远,随师正乾坤。”首句“天上众诸神”,“众”和“诸”词义重复。“震撼主佛临”可以是“主佛来临、众神感到震撼”或“众神使主佛震撼而来临”。“彷徨多畏惧,慨然有正神”是说有“畏惧”情绪的神都不是正神,恐怕有些不妥。“人间恩师寻”是众神寻师,“恩师人间寻”是师寻众神,不知作者原意。其实,前一句“一朝随主去”就不存在谁寻谁的问题。“末劫大法春”和“圣缘史去远”内涵都不太肯定,只能由读者自己去猜想。如果假定读者是看过演出的大法弟子,前面几处就可能不会有理解上的问题。但没有看过演出的常人就可能上述的疑惑或误解。

“雪山白莲:雪山白莲映大千,云朵蓝天共奇观。万里神州同祝庆,飞花以颂大法传。”首句中的“映大千”很难解。“云朵蓝天共奇观”,是“共”白莲还是“共”整个大千世界?单共白莲,说“奇观”未免太过;“共”大千则“奇观”不为白莲而起。“飞花以颂大法传”之“花”是“白莲”还是另外又有花?大法弟子可能理解为天女散的花,那就得和“白莲”有区别,比如说“天花”。与上一首一样,如果假定读者是看过演出的大法弟子,则可能不会有误解。但作者最好针对一般人来写,才起救人的作用。

*正见网2007年5月16日登载“大戏”:

原文:“浩浩苍穹谁主宰,茫茫天地为何开?一台大戏朝朝演,万界名角代代来。善恶分为生与死,正邪化作乐和哀。淘留只藉人心定,好坏全由大法裁。”由于“生与死”都不是“善恶”中的一部份,“分为”就不妥,改为“能分”,表示原因;类似的,“乐和哀”不是“正邪”变化而来,因此把“化作”改为“常致”,仍表因果。此诗以设问开篇,语气紧凑、气势凌历,以不容置辩的姿态,一口气讲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真理,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没有人心的就随他去吧)。尚可改進的地方:除“角”字出格外,此诗实属七律,而且作者也是按律诗来写的。第二联中“朝朝”与“代代”基本同义,故有“合掌”之嫌。“角”字也最好改为平声字。作为切磋的参考,对句似可考虑“万世名伶涌涌来”。另外,“淘留”虽然可以理解,但“淘”字单用实无“淘汰”之意,若用“去留”当更准确。

*正见网2007年5月16日登载“这个伟大的日子”:

这是一首新诗,不带标点。以下只摘引修改的部份,其余部份就不引了。“层层天宇因他洁净/无数神明因他正果/人类文明因他改写/亿万苍生因他复活”,这组排比句里强调的主体是“天宇”“神明”“文明”和“苍生”,句中的“因他”只是说“他”是变化的原因,并没有说他是行为的主体,甚至连正面还是反面都没有明述。这样处理就不恰当,因为“他”才是这一切变化的主体,句中必须把“他”放在主导的地位,其他种种都只不过是“他”意愿的产物。因此改为“他使层层天宇洁净;他给无数神明正果;他把人类文明改写;他使亿万苍生复活”。原句“无数神明因他正果”不通,除非把名词“正果”改为动词“证果”。“这个日子普天同庆/这个日子人神欢呼/这个日子谁还怀疑/这个日子谁在沉默”,第二句中“欢呼”改为“喜乐”,与第四句中“沉默”韵相近。第四句中“谁在沉默”,“在”改“会”。“哪里有礼赞欢庆/那里蒙圣光普照/哪里在诽谤贬损/那里将面临灾祸”,改第二个“哪里”为“何人”,第二个“那里”为“那人”,更准确而且不扩大负面的范围。另将“圣光”改为“佛光”,更准确、恰当。

*正见网2007年5月17日登载“静中奇景”:

小序及诗中的一些敏感信息,在整理修改时已经抹去,以防邪恶利用。原诗写作者一次因工外出时,在住地房间里炼功后所见超常景像。原文:“瑟瑟秋风里,因公外地行。日暝人皆寻欢去,房中灯火为我明。时下得法晚,不敢步稍停。学法炼功到午夜,月朗风清心神宁。功毕将欲歇,静思理烦萦。隐约笙歌远方飘,眼前奇景似蓬瀛。水光接天天连水,碧波粼粼万里平。视线渐收海滨近,茫茫银滩如雪莹。颗颗生命沙里涌,如珠如玉如繁星。缩忽巨滩变草原,骑士骏马互奔迎。刹那群分绕方园,瞬间球旋法轮形。哦!问君生命源何处?法中生来法中兴。”其中“远方飘”改为“远方起”,更准确,而且句末本当用仄声字。又,表示“突然间”而带“忽”字的词,一般用“倏忽”。作者所用“缩忽”恐为方言或误记,故改为“倏忽”。此诗描写定中所见,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读之有如亲见。结尾以一声感叹而收在法中,义理高深而吐露自然。好诗。

*正见网2007年5月17日登载“壮歌”:

原文:“沧桑百年/东土浪滔天/幽幽冤魂几千万/慨人间/多少怨//大法洪传/奇葩绽中原/风雨连宵摧不断/待明朝/花更艳”。此诗模仿宋词的句式,以景语起兴,比喻明确而有力度。中间插入正面叙事句,再以景语作结,结得自然而雅致。尚可改進者:上、下片尾字若换平声韵脚,音韵效果会有明显改善。作者不妨把上片接尾的“慨人间/多少怨”两句对换位置,把下片尾字的“艳”改为“鲜”,念一念全诗就知道了。

*正见网2007年5月17日登载“神威:大法弟子游行队伍赞”:

原文:“神威不俗古今稀,色彩缤纷喜洋溢。‘法轮大法’金光放,腰鼓声声震天虚。沿途播撒‘真善忍’,小小法徒更神气。炼功队伍真舒展,动作整齐式划一。花车天使莲花坐,仙女翩跹舞姿奇。风雨征程何足畏?救度众生争朝夕。众志成城勇精進,换得乾坤满生机。”首句中“不俗”有些多余:“神威”不是常人所能有,自然不会“俗”。写诗歌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就是用字精练,能省一个字就省一个字。“震天虚”不确,因为“天虚”不是一个固定的常用词,改为“震天宇”。“沿途播撒‘真善忍’”,这样说就把大法比做种子一类东西了。但大法是威力无比的,一旦相信就立刻有改变人心的巨大力量,不象种子那样,还要发芽、长叶、开花,最后才结果。因此改“播撒”为“传播”。

*正见网2007年5月18日登载“儿童诗四首”:

“灯塔与船:灯塔擎明灯/不计孤寒苦/船儿得平安/感恩语难诉”。第一句中“擎”字改为“举”,小孩子看的东西,文字越浅显越容易被更多的孩子看懂。此诗中“灯塔”是光明的来源、智慧的体现,是帮助和施舍的主体,不宜用相反的形象“孤寒苦”去比喻它。同一个物体同时用两种不太相容的比喻去比,容易引起读者的矛盾心理,特别是儿童读者。因此将第一句顺势发挥,第二句用“照透寒风雨”来進一步具体地表现“灯塔”的威力和作用。这样韵脚也改变了,因此第四句改为“难诉感恩语”,只是原来的句子换了一下词序,意思完全没有变。

“蜡烛与月亮:烛光虽微弱/寒夜暖一方/月光亮四海/光芒借太阳/同是热心肠/不复计短长”。第一句中“虽”改“很”,因小孩子难理解“语气词”“虚词”一类词汇。第三句中“借”是“借自”的缩略用法,小孩子可能会理解成“光芒”把“太阳”“借”来了。把“借自”缩略为“自”稍微好一些。末句中“复”改为“用”,更易理解。

“常春藤: 黑暗中伸出的小手/依托着树桩宽厚的肩膀/向上/向上/可是想摘下一朵阳光”。这样写内涵较小,特别是失掉了初稿中“对弱者伸出援手”的宝贵思想。而且另外引入“树桩”,其比喻意义换了,不是帮弱者,而是弱者自己的努力了。第一句删去“纤弱”,第二句继续描写“小手”:“纤弱、稚嫩又细长”。第三句找回作者初稿中的精要点:“别不理它,扶它向上!”末句以双关语点明帮助的原因:“它渴望着生命的阳光”。

“月光:晚上/月亮婆婆/从太阳公公那里/借来阳光/把地球点亮”。稍微压缩词语,减少一行:“晚上/月亮婆婆借来了/太阳公公的阳光/把我们地球点亮”。这样形式上显得规整一些。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