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原论(三):写真

天外客 见善


【正见网2018年10月07日】

“写真”的本意是“图写真形”的意思,这里的“真”即“神”,亦即“传神写照”。具体的说,就是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物象时要形神兼备——形像写实、意在传神。“写真”反映了起初人们对绘画理念上的认识,也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由于唐及其以前的画作主题是人物画像——佛道神仙、古圣先贤、高士烈女等,对人物肖像的创作要求不能只求形似,要摹画其真形,彰显其神韵,因为这一时期的绘画主流是人物,所以写真也特指绘画人物肖像,并且一直被沿用到现在。其实用“写真”的本意来概括中国画表现各种物象的特点是很准确的,同时兼有“写实”和“写意”两重意思,也可以说中国画的特点是“写真”,即在表现物象时一半写实、一半写意。在两宋山水、花鸟画的高峰时期,其作品就是写真的,形神兼顾。文人画的倡导很强调表现内涵写意的特点,主动放弃表面技法写实的要求,而且越来越走向极端,造成后来的很多中国画作品技法写实功力不足的缺陷。虽然重在写意,但其写实的技法特点不能像文人画倡导的那样被弱化。所以用“写真”来概括中国画的特点可以很好的保留传统绘画既写意又写实的双重特点。

为什么历史上的士夫在提出和发展文人画的时候,会强调写意而不谈写实呢?其原因是文人画自身技术层面存在不足,也就避而不谈,还有就是受到传统修炼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信仰中,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认为人的一切是不实的,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人追求的利益是不长久的,人所生存的世间的一切迷住了人的本性。所以道家讲“返本归真”,认为“虚”、“无”的境界才是最高的,才是真实的。佛家讲“空”,认为人世间的一切有为皆是梦幻泡影,但是对近代历史影响很深的禅宗法门,对“空”的理解走向了极端,成了一种钻牛角尖的认识方式,极端否定了一切有形物质的存在意义,这是与佛法原义相距甚远的,所以在禅宗初传之时在佛教界也饱受争议。但这种思想在后来却慢慢盛行起来,许多文人士大夫受这种思想影响很深,所以在绘画理念方面,“文人画”也越来越强调放弃表面有形的写实,把准确表现物象看的越来越不重要,也造成了今天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误解,把“重在写意”极端理解。

这里我们谈的中国画的写实和西画的写实不是一个概念,两者有根本上的区别,主要是东西方各自传统文化的特点不同。这里首先说明一下西方写实画派的由来。其实传统西方绘画整个贯穿下来的历史都是写实技法的历史。人们艺术观念的下滑在印象派出现后,用“画的再像也不如照相写实”的谬论,把正统的写实艺术赶出了学院殿堂。正统的艺术家们为了能够在仅有的空间中生存,也就自称是“写实派”了。为什么说印象派的照相术之论是错的呢?摄影艺术是不同于绘画艺术的,它只能拍摄人眼能够看到的事物,对于看不见的事物是没法用这种技术表现的。比如能用照相术去表现米开朗琪罗创作的西斯廷天顶壁画吗?能去表现拉斐尔创作的《雅典学院》吗?绘画作品不单是画面内容本身所要表达的内涵,也包含了画家的道德情感、人生阅历和经验学识等因素融入其中。绘画创作对于超越人性的神性的表现方式也是无止境的。

正统西画的艺术特点就是写实,重在表面造化之神工,讲究对客观事物的准确再现,包括对光影、明暗等因素造成的变化都尽量要表达全面,通过对表面的准确表现达到生动传神,总之西画侧重于对客观物体的精确描绘。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基本功的训练机制,使西方写实绘画很快成熟。而中国传统绘画,一直是师传和口传心授,没有系统的专业训练机制,加之重在写意,因此在表面造型的技艺上不太注重,造型与透视比例上往往不够准确,主要是通过表现内在的精神实质来达到生动传神。创作过程中,画家并不是完全将眼见为实的东西照搬过来去依样描摹,而是找寻其中的自然规律,在掌握了造化规律后根据自己想要的大致效果去画,就不用对着真实物象去写生也一样能做到符合事物的自然特征,创作的过程就象闭门造车一样,即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当然这是建立在长期观察领悟和了然于心的基础上的,否者不就成了乱画了吗?从某种角度上讲,中国画其实就是画的自然规律。画家们也都很善于总结自然规律,观察事物动静之间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状态,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的就会做这些事情,到创作时已经谙熟于心了,随意取用。画家对物象的剪裁或增添,是为了突出表达心中意境的需要,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创作而并不一定完全取用客观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因此有时甚至会在画面中大量留白,计白当黑。比如《韩熙载夜宴图》,根本不画背景,没有任何的衬托,这样就使被描画的对象主体突出,完整而生动的呈现。这一点跟西方绘画的写实表现有着巨大的差异,西画是不讲留空白的,西画中的空白也是要涂上颜色来表现白的。中国画在创作时,有时为了突出表达对象的某一特点还会略作夸张的表现,使其被表现的对象更加生动传神且富有表现力。比如中国壁画中的金刚像,为了体现他的威严,将眼珠画的很突兀,这是一种夸饰的手法,这也是中国画表现方式中常见的一种特点。就像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用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去表达瀑布的气势与雄浑的意境,把庐山瀑布生命的一面写得很有张力。当然还有其它的表现手法,总体来说诗词有哪些修辞手法,绘画就有相应的表现手法。如果相对于西画的写实而言,中国画的写实其实也算是写意了。

前面提到中国画的承传没有系统的教学机制,缺乏造型基本功的练习,所以在古代绘画造型上留下很大缺陷,尤其体现在人物画上。尽管有许多中国画家不介意于此,但这毕竟是缺陷。今天想要承袭传统绘画的人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受其观念影响,不足就是不足,理应正面对待它。有的人对此并不是理性的对待,把这种因为技巧不成熟造成的缺陷当作是美的。其实艺术是对完美的追求,审美的标准也是随着境界的提高不断提高,古人虽然在他们那个时代创造了一个高峰,但那并不代表艺术境界中的最高层次,艺无止境啊!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绘画艺术的探索的过程,为我们铺垫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留下了珍贵的经验。如果我们能弥补中国画造型不准的缺陷,在绘画造型方面再准确一些,形神兼备岂不是更能做到生动传神。

这里虽然建议借鉴西画的写实特点,使中国画在造型上更准确一些,但只是理念上的借鉴,还要保证中国画的特点——重在写意。两者在技术层面也是不能掺杂的,中国画和西画的不同的艺术特点,背后映衬的是不同的文化体系,混杂的表现就会失去各自的精华。就像绿茶和咖啡,有着各自的香郁,两者一混就不和味了。现代也有很多人尝试过将中国画和西画融合,但均以失败告终。

在明清时期,对中国画的“写真”特点的理解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对重在写意的特点偏激的理解,有的画家在人物造型上刻意扭曲并以之为美,有的故意不把物象表现准确,放弃创作中的正念,几近癫狂。另一种是受西画写实特点的影响,在物象的表现上象西画一样写实,失去了中国画的韵味。所以在表述中国画的特点的时候,用“写真”比较持中,“写真”包含写实和写意两种意思。但更多的时候还是用“写意”一词以突出重在写意。

(待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艺术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