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经济之父 如何解读儒典《论语》(十)

刘如


【正见网2018年09月20日】

今天,我们会学到一句人人皆知的成语:慎终追远。它就来自《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此话是孔子的高徒、四书之一《大学》的作者——曾子所说的话,而且就在孔子说完“君子不重则不威”这段话之后,紧接着就出现了。师徒二人之间的话,有何关联呢?为何慎终追远,民德就会归厚呢?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何助益呢?让我们先从涩泽荣一的一段有趣的见闻谈起。

涩泽眼中华人的奇特气质

这是涩泽荣一在明治维新后的晚年,为教育后辈企业家时公开讲出的一段对过去中国人的国民性的评判,被如实记载在《论语与算盘》的第十章“成败与命运”之中。

原话是这样说的:“中国的国民性,有一点非常奇特,他们即使非常草率地对待英雄豪杰,大家也都不以为怪,坦然处之。可是中国人唯独对于曲阜的孔庙,相当重视,郑重地加以保护。我有一个熟悉中国的朋友白岩君,我当面听他谈过,也在他所写的《心花》里,读到过他的游记,他看到孔庙至今仍然完美而庄严,孔子的后人,在世上普遍受到特别的尊敬。尽管孔夫子在生前未能像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那样,在世时就在政绩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也没有获得很高的地位,更无富甲天下的财产,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是不成功的,但是他绝不是失败者,反而应该说是真正的成功者。”

这段话,道出了近代社会以前,真正的中国人的思想。他们普遍以人格道义为重,衡量一个人的轻重,不是金钱地位,不是家门是否王侯将相,英雄豪杰,即使你出身贫寒,甚至身为乞丐(比如办义学的乞丐武训被后人立庙祭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都会让人敬重,中国人的所谓奇特的国民性,在于重道义,轻名利。功业显赫不如功成身退,功成身退不如一生默默德化民众。这就是孔子两千五百年来仁义教导的结果。使得古代的中国人把人格看得比金钱地位更重,即使是后世的帝王,也要礼敬孔子及其后人。

这就是涩泽看到的孔子的成功。教人向善,功业千秋,永远得到敬重和怀念。其实那就是孔子慎终追远的结果。

慎终追远的孔子

孔子虽身处春秋战乱的时代,但他并没有郁郁不得志的哀怨,反而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志向。他认定上古圣王尧舜和周朝的文王周公等君臣,以仁德臣服天下,以礼教规范人伦,认为只有恢复圣王的德政,教化人心,才能获得太平盛世,是国家兴亡的根本。所以他整理上古文献和历史留给后人,成为儒学之祖,他曾在鲁国为官,将鲁国治理得路不拾遗,民风仁厚,国力大增,此为追远的结果,就是不忘祖先圣王留下的德政,追忆他们大公无私的胸襟,尤其是五帝时代尧舜的仁爱与择贤能禅让帝位的无私,加上周公的忠义,都是孔子最为缅怀和敬重的祖先。为此,他一生无论遇到何种挫折,都不改自己的志向,要复兴祖先的德政和人格教化。此为慎终。

所以孔子遭到排斥,离开官场后,并不因此怀疑自己的志向,消极不振,反而积极地带着弟子周游天下,希望能推行自己的仁政,希望有诸侯国能听进自己的劝导,采用他的想法,为政以德。但是,他的理想志向,一直受挫,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一生无法得志,没有建立显赫的功业。没有获得在世时的个人荣耀。

即使这样,看不到努力的成果,看不到将来付出的回报,他还是诲人不倦,干脆开办教育,晚年广收门徒,弟子遍及天下,以这样的方式坚持自己的志向。让弟子继承自己的思想,达成君子的修养,让所有阶层的人都能接受教育,播散仁善的种子,让先祖圣王的道德教化,得到千古传扬。孔子一生不改志向,一生追随祖先的教导,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慎终追远的习性,对祖先非常敬重,圣贤的地位远远胜过一般的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尊敬。

所以慎终追远,必然民德归厚。大家都以祖先,以圣德的尧舜、周公为荣,以厚德为荣,自觉缅怀,自觉追随,民风自然归正,社会的道德自然仁厚。

曾子道出孔子的志向

上次讲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是孔子回答子夏的话,鼓励弟子们要敬重和追随仁德的贤者,这样才能有厚德,有了厚德才能让人自觉信服,追随。所以,重,就是德行厚重,态度稳重,此为君子。

显然孔子让人向圣贤学习做人的道理,必然包括广为流传的上古帝王和贤者的事迹、人格。

曾子等人一直跟随在孔子身边,曾子最为懂得孔子的志向,所以,当他听到孔子的这句话时,很自然的就知道,孔子是让他们追随和实践古代圣王的为人和志向,以厚德治理天下,德化人心。不要注重个人的得失。所以很自然地就接过孔子的话,说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他很清楚,自己的师父孔子,认为战乱起于无穷尽的欲望,对土地权势和财富的争夺和占有,给人无穷的灾难,尧舜能舍帝位,将王权视为公器,传贤不传子,厚德至此,何人不敬,人能永远缅怀不忘先祖帝王的德行,君民不私,天下自然安宁。

对今天的助益

古代不是商业社会,重在教导君王和臣子,厚德为重,君子不重则不威,君王不重则同样不威,暴力和武力的征战,不会长久,民心向背,永远决定于人格的力量。涩泽荣一在商场和实业界,能够建立日本民族近代资本经济的构架,靠的就是人格的力量。

也就是说,他从《论语》中学到君子的处世之道,就运用于商业的组建,人才的选拔,归根到底,他懂得经商不重个人私利,选人看有德者,为的是百姓和国家的富裕,有了财富,贡献社会,实践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因此,追随者越来越多,人们因为信服他,纷纷将自己的财富拿出来,愿意交给他管理,用于发展经济事业。他以银行起手,经历过朋友的误解、嘲讽、甚至被人刺杀,也不改经商要贡献社会的初衷,最后获得尊敬和信服,奇迹般地建成500家以上的企业,被人们敬为日本资本经济之父。他的经历,可以说成是近代版的慎终追远。

受过儒家教育的人,能始终坚守君子的人格,做到慎终,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伟人才会难得。今天很多当代日本的企业家,也学习他们,所以,整个商界,以忠信为基本,以贡献为美德,维持着公认的信誉。事业繁盛。尽管也有不少人一旦有了成绩,就开始享受,忘记初衷,不再努力,导致破产。不过整体商界以忠信和贡献为荣,偏离轨道后,人们懂得再次吸取教训,参照祖先或者创业者的精神,走回来,这就是追远的作用。

也就是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祖先,诋毁祖先,丑化祖先,毁掉祖先留下的为教导人仁德的寺庙、文献和文物,让人想不起来祖先的德行,功绩,做法,不敬祖先,嘲笑贤德,就等于毁掉这个民族的灵魂和道德,是最大的罪恶,文革十年,毁掉的是中国人的道德,人们即使新修寺庙,也以不敬之心随意对待,不过是为了利用古人捞钱。古装剧和小说,依旧丑化古人,以阴险狡诈为主题,让人们以为,这些就是古代中国人的主流形象,让人自觉远离祖先,嘲笑祖先,怀疑祖先,民德何以归厚呢?只能败坏。这,正是中共毁掉传统文化的目的,让人遗忘和厌弃祖先。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