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经济之父 如何解读儒典《论语》(十七)

刘如


【正见网2018年09月27日】

今天,终于读到《论语》“学而篇”的最后一段,这一段孔子教人最智慧而快乐的获得功名的“办法”。这个智慧的人生教导,在日本教育中,并未消失,我的女儿在中学就亲身经历,因此念念不忘。同时我们看到,前边子贡讲到的如何对待财富,和今天讲到的如何对待功名,十分紧凑。把人们最容易执着的名与利,都说到了。因此“学而篇”到此结束。

最后一段的原文与大意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大意: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如何做人的道理。”言外之意,修正自己,有个好的人格修养,这才是安身立命的大事,才是得到信任、赏识、获得重用、最终获得功名的根本。

涩泽解读:不如具备赏识他人的能力

很多人容易将后边的“患不知人也”当作智谋的方法,解释得跟兵法一样,只有了解对方,才能有胜算,或赢得对方的心,然而涩泽荣一却说,人们执着于读懂上司的喜好,博得上司的关注,期待因此获得提拔,否则,就担心一辈子不能出人头地。这是错误的想法。

他在讲义中,对这段话,是这样解读的:“做学问是自己要提高修养,不是为了出名的虚荣心,即使自己修养很高了,却无人了解,也不必担心难过,与其耿耿于怀他人对自己不了解或不赏识,还不如烦恼自己为何不具备赏识他人的能力。为何境界见识如此低。”

他的这段解读,等于告诉大家,当你具备了识人的伯乐的眼光和见识,也就知道领导者需要具备何种素质了。与其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不如精进自己的修养。事情真的如此吗?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发生在我女儿身上的故事。那是日本一所普通中学的教导。

日本老师选学生干部  传用人之道

有一次,我遗憾地对女儿谈到,今天很少有人懂得孔子说的这句话了。女儿突然想起一件事,让我感到万分欣慰,日本现代教育,尽管传统武士的儒学教育,已经不再是主导,倒是并未完全丢失。
 
女儿上初中时,加入学校吹奏部,演奏各种西洋乐器。有一位女同学,精通各种乐器,可谓才高气傲,自我感觉很好。事情就发生在三年级本部学生毕业,要选下一界的新干部的时候。于是这位技术高超的女同学以为自己一定能被选上,即使不是部长,也应该是技术组组长。没想到她只是普通部员,干部的职位,一个也轮不到她。不仅如此,部长居然是平时技术很一般,最不起眼的。为此她受到很大打击,内心委屈不平,于是责问老师,为何自己没被看重,明明吹奏部,就数她技术最好。

老师听了她的话,让她先回去,一会儿老师要就这件事,召集全体部员,堂堂正正讲选拔干部的缘由。为此,女儿深受震动,认为是她学校教育中印象最深、最有意义的教导。如果老师不解开大家的疑惑,也许那位女同学和全体部员,都不知道,一个人才高却不被人认可的原因。将来出到社会,就会四处碰壁,苦恼不断。

老师将人集中在一起后,告诉大家,选拔干部必须首先看人品人缘,而不是技术。她说,“你们也许认为部长技术很差,但是作为一个部的部长,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能否让大家好好配合,完成一次演奏,而你们的部长,平时人缘很好,爱帮助别人,照顾别人,从不骄傲,非常和气,而且总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鼓励大家。所以大家都爱听她的话,她具备部长的素质。否则,谁都指挥不动,技术再高,也没有用。”

从此以后,不仅那位技术高的同学变谦虚了,全体吹奏部的学生,就像注入新的活力,一个个懂得了谦卑和配合,懂得了人品的重要。懂得了考虑别人。

这就是日本中学在课外小组,老师针对实际发生的矛盾问题,对学生解惑传道的方式。现场进行人生教育。

女儿的故事证实了孔子说的这句话是对的,也证实涩泽荣一的解读有他的道理。一个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人做得好,即使技术才智不是太出众,同样得到赏识和重视,平时默默无闻的女同学,得到了老师的关注,最后提拔成部长,相反有着高技术的学生,因才高傲视他人,不得人心,说话没人听,自然不会被选为领导。

功名本水到渠成  何须执着

孔子这段话,跟前边教导子贡以何种心态对待财富是一个道理,安贫乐道,不等于反对财富的拥有,不等于让君子不要赚钱,而是对待财富的心态要正,你可以贫穷,也可以富有,关键是不被钱财束缚和左右,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始终保持乐道之心。同样,面对功成名就,世人的另一大追求,又该如何做呢?孔子其实是接着讲了如何正确对待功名的问题。在教弟子们不要迷失自己的人格。并非反对人们求取功名,而是告诉人们正确的不会被功名所累的求功名的心态。

也就是说,孔子前边讲了人最执着的财富,然后再讲人最执着的功名,人世间最执着的人的欲求都讲到了。

在孔子看来,获得功名最智慧的办法,和最高的境界,是不求自得,功名不过是做人做得好,最后水到渠成的身后之物。人只有这样活着,才会快乐。所以让人不必担心,不必患得患失,一辈子为功名所累。

学而篇结语

学而篇通篇都在讲仁义之道,先是教人在家如何实践孝悌之道,以及在外如何以忠信待人,让人懂得仁德的基本实践法;那么做人的基本道理讲完了,自然就是让人注意把握分寸,不要犯过犹不及的弊病,这样才能运用自如,人生不会犯下大错,造成大的遗憾和失败。最后以人最执着的富贵功名为例子,劝诫人无论追求什么,都不要为名利所累,活出不动摇的乐道之心,守住做人的根本不变。要活出智慧而快乐的人生。此为学习、做学问的根本目的。

我们看,既然“学而篇”从开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一直到子贡讲财富,都在讲做人,讲乐道,讲学习做人升华修养是最快乐的。那么难道讲功名时,孔子会教人如何攻读人心,为达目的吗?当然不会,学而篇不会在最后的一段,脱离讲做人道理的主题,脱离学习的目的。所以,还在劝人关注做人的道理。修养提高了,一切功名都是不求自得的。何必患得患失。

也就是说,直到最后,都在讲学习就是学如何做人。所以,人求富贵功名,最应该担心的不是别人是否了解自己有多大本事,而是要担心自己做人的道理是否明白,是否去实践了,如果你实践了,总能一心一意,认真勤勉地工作,谁都会喜欢你,领导也会看重可靠的人,当然学的技术也不会被埋没了,何愁不发达、没人知道你呢?

这最后一段话,其实在呼应最开头的第一段话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怪罪别人,不就是君子吗?)可谓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整篇到此层次分明。主旨清晰。

“学而篇”解说到此,全部结束。这一篇是整部《论语》的宗旨,接下去的不过是从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的角度,分别具体展开讲如何做人的道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