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书笔谈(七)

刘如


【正见网2018年08月09日】

【原文】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字词义解释】

(1) 曰:称为、叫做。
(2) 四时:四季,四个季节。
(3) 运:运行,运转。循一定轨迹周而复始的转动。
(4) 穷:终极、尽头、停止。
(5) 四方:四个方位、方向。
(6) 应:对应、相应。
(7) 乎:在、于。
(8) 中:中央。

【译文参考】

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季各有特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并不断的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循环不已,永不停止。

东、南、西、北叫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这样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读书笔谈】

上一课,讲到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是为人的基本,是最重要的,之后才去接触和了解各种见闻和学习各种知识。相对于做人的道德,这些才能本事是次要的。也就是说,古人不否定知识的掌握,甚至认为德才需要兼备,方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但是德为才之主,才为德所用,也是《三字经》内含的思想。

古代私塾的先生,在为孩子讲课时,必然要解释为何“首孝悌,次见闻”。也必然会说得很明确。所谓启蒙教导,就是要告诉孩子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绝对不可本末倒置。

因此,从上一课开始,便转入到了各种知识的启蒙。开始让孩子接触将来生活中会遇到的、解决各种问题时需要掌握的一切知识的基本概念。那么上一课的数字基本概念讲完了,这一课就转到了四季和四方的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

那么有人会问了,为何上一课,一开始讲知识的时候,要从数字开始呢?这一课的春夏秋冬的四季,不是更接近生活吗?其实这里体现的是道家的自然宇宙观。是《道德经》里老子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界万物是从一个混沌的状态开始,经过漫长岁月演变成阴阳二气,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出第三种物质,,进而变成自然与世上的万物。所以上一课的数字从“一而十”最后说到“万”指的不仅仅是一到万的数字本身,而是古代道家宇宙观的体现,我们这个世界是从无到有,从一到万,为的是教给孩子一个庞大的宇宙观,了解我们人在整个自然界,在天地万物之间所处的位置和联系,是不可分开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从数字的一到万开始进入知识的传授和讲解。

其实,古代儒家的学问,是道家在人这一层的学问,是入世的学说。道家本是修道的,是指导出世、修炼成仙的道法,却被孔子所总结,留下了人能理解和运用的学问。儒,既然由人和需两个字组成,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儒家常常被发现含有道家的东西。其实他们并不能分开,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儒家的东西,并非孔子发明的,而是孔子总结上古文化属于人这一层面的东西而来。我们的始祖黄帝就是修道之人,五帝之一的舜帝就是孝悌的始祖,也是修道之人,所以儒家所讲的孝道也来自上古的帝王。《三字经》就是要让孩子接触、了解这些由先祖帝王留下的做人的道理和自然宇宙的基本理念。

因此《三字经》一下子,就把人的思维扩大到整个宇宙。把人的眼界抬到很高的位置。信息量非常大,每一个角度要打开,都是深不可测的广博的学问。会通向修炼的探索。但是这只是启蒙,因此点到为止。很快再从宇宙回到人的生活,于是紧接着讲到这一课的天候四季的变换和地理的方位。

一年四季,春天是生的季节,万物生发,适合农家耕种播种。错过就会失去生机。夏天是迅速成长壮大的季节,秋天收获,冬天就不适合活动,就要好好保养了。人的养生和农家的耕种,都要顺应四季,否则,农作物长不好,人的身体也会受损,人的活动要紧跟整个自然的节奏,而自然的节奏就反应在四季的变化,不可逆天而行。

讲到四季,必然蕴涵了一天作息的道理,一天之中,也有四季的节奏,早上有如春天,要早起,让自己富有生机,中午前后的白天有如夏季,热烈而活动旺盛,傍晚有如秋季,活动收敛,夜晚有如冬季,人要入睡休息,藏好养好精力,准备第二天的到来。

如今人们违背自然规律,不按时作息,吃的不是应季食物,引发了各种现代病,都是遗忘和抛弃了祖先教导的结果。三字经的学习,不仅叫人为善,还会使人懂得很多传统的养生观,引发对传统医学、农学和天文地理的广博的兴趣。

至于地理方位的学习,有何意义,看看下边的故事,就明白了。

【故事天地】 黄帝和指南车

在指南针未发明前,人类赶路,辨认方向全靠天上的太阳和星星。当时的古人,晚上通过观察北极星定方位,白天则利用日影来分辨方位。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是中国古代四项重要的发明。其中指南针的发明是最早的。两千多年前,当时的人们就知道把磁石制成“司南”,利用它来定南北方向,所以“司南”可说是指南针的前身。不过,同样可以辨认方向的指南车,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出现了。

大约在四千多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族群和部落。黄帝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这时候,在东方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不仅十分强悍、凶猛,还对黄帝心怀怨恨,不愿服从黄帝的指挥。后来,蚩尤联合他的八十一个兄弟,和黄帝展开大战。为了对付这个拥有各式各样铜制武器的顽强敌手,黄帝苦思对策,终于发明了战斗的锐利武器──弓箭。又因为北方风沙大,时常刮起阵阵的大风沙,为了不使士兵们迷失方向,黄帝的部下,成功的制造了“指南车”。

两军在涿鹿交战,蚩尤的士兵虽然勇猛,但遇到黄帝的军队,却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退。这时战场上虽然没有刮起大风沙,可是却起了浓雾,白茫茫一片,两队人马,根本就分不清东西南北。而黄帝的“指南车”上放着一铁做的人,铁人的手永远指着南方,靠着“指南车”指引方向,黄帝的军队能在大雾中辨明方向,将蚩尤打败,获得最后的胜利,这就是“涿鹿之战”。

这个故事,说明辨别地理方位,非常重要,不仅战争离不开,生活中也离不开,走到陌生的地方,懂得这些知识,就不会迷路,直到今天,这些基本的常识,都相当有用,如果旅行进入比较原始的森林,还能救助自己。儒家的教育,是非常实用的,教给孩子的东西,都是将来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注:根据正见网《三字经》教材改编)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