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书笔谈(十七)

刘如


【正见网2018年08月19日】

【原文】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字词义解释】

(1)连山:书名。相传是伏羲氏所作,一说是夏代的筮书。此书以艮卦为首,艮象征山,所以名为《连山》。已失传。
(2)归藏:书名。相传是黄帝所作,一说是商代的筮书。此书以坤卦为首,坤象征地,地是万物归藏的所在,所以称为《归藏》。已失传。
(3)周易:书名。“易”是变化的意思。《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也就是说周文王推演伏羲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即现在所称的《周易》。可用来占筮。
(4)三易:指的是《连山》、《归藏》及《周易》这三本书。
(5)详:详细完备。
(6)典谟:《尚书》的篇章模式。“典”是记载帝王事迹的文献,如《尧典》;“谟”是记述君臣商议的言辞,如《皋陶谟》。
(7)训诰:《尚书》的篇章模式。“训”是指教诲的言辞,如《伊训》;“诰”是指告诫或慰勉的文书,如《康诰》。
(8)誓命:《尚书》的篇章模式。“誓”是指宣誓的言辞,如《甘誓》;“命”是指君王的诏令,如《顾命》。
(9)书:指的是《尚书》。
(10)奥:奥妙精深。

【译文参考】

《连山》、《归藏》及《周易》,这三本书合称“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详细说明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的道理,与人如何安身立命的书籍。
有典、谟,有训、诰,还有誓、命,这六种尚书的篇章模式,就是《尚书》最精华奥妙的道理所在。

【读书笔谈】

上一课,提到了儒家必读的四书六经,这一课,开始重点讲到六经中的《易经》和《书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解六经的顺序。显然是把《易经》摆到了首位,即六经之首的地位。为何呢?易经不是道家学说吗?为何将它摆到首位?

其实,上一课,已经说过,孔子之前,没有儒家一派的说法,孔子之前的儒家之人,其实世代负责贵族子弟的教育和国家的重大祭祀活动。是上古文化的整理者、继承者和教育者。所以,他们精通上古文化,孔子也就继承了儒家一族的使命。实际上是从新整理了古代的文化和教育典籍。

中华民族被称作炎黄子孙,也就是神农和黄帝的子孙。 神农尝百草,辨别出治病的草药和毒药。黄帝著述后世中医鼻祖《黄帝内经》,成为几千年医术的宝典,其基本医理就是易经的阴阳之理。认为人体是小宇宙,要健康长寿,必须遵循自然之道,一切事物皆由阴阳组成,阴阳调和,平衡,则万物生机勃勃,人体阴阳平衡,也就无病;阴阳失衡,天灾人祸,人体内部也同样,失衡则会生病。首重养生,次为治病,保持人体阴阳平衡是一切病理的基本和治病要达到的目的。所以,中国的古老文化,从医术,烹饪到治国,都是一个道理,来源于上古帝王的修道文化。都离不开易经的道理。

而伏羲是中华人类始祖,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之首,易经的鼻祖,是开创华夏古老神传文化的上古帝王。通宇宙天地之理。留下《连山》这本最古老的易经辅助后世帝王治理天下百姓。因此,是治国要典,不可不知。

通过对易经的学习,可以把握天地万事万物的变化之道,也可以懂得如何安身立命,对于治国者,为官者,都是首先要了解的知识和道理。所以易经成为六经之首。

接着便是书经,也就是《尚书》,必须懂得这些文书的模式,掌握其运用的奥妙,才能辅助帝王、国君治理天下和国家,比如起草诏令,制定国策、记述史书,哪一件政事不需要文书的记录和运用呢?各种政事所需要的文章体裁,运用的奥妙,都要学会,才能辅佐政事,管理百姓。

说白了,儒家的教育,就是继承道家的古老学问,培养精于治国的人才,而孔子,正是秉承古老的智慧,把君子的德行提到首要,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极力要归正败坏了的道德,所以周游列国,宣扬君子治国之道,实际是复兴古老帝王的传统。他要不分富贵身份地招收弟子,兴办教育,培养真正的君子,以期待德化天下,百姓无忧,天下太平。这才是孔子教育的目的。

【故事天地】 秀才的两个梦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他在下雨的天气,戴了斗笠外还加打伞。

这两个梦也许有些深意,秀才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旅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

秀才说明原委后,店老板乐了:“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

秀才一听,觉得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的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可见,同样的天象每个人的解读是不同的,没有真正的道行,是读不懂易经的,必须是修道者的层次,才能运用自如。但是达到这个层次,也不会随便运用来干涉人的命运,而是顺天意而行。

古人懂得天机是不能泄露的,每个人就是在真真假假中靠着自己的悟性来走自己的路。古人既懂得天意不可违,但是也懂得天机不可泄露。运用易经的时候,奉行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所以,既运用天象断吉凶,也始终处在迷中,人会根据自己的领悟来处理,不管推断对与错,只要抱着做而不求,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就好,所以,秀才的选择是对的,在无法断定真相的时候,只管做好人该做的,就行了。更重要的是问心无愧,结果不必在意。

既然善恶有报,人命天定,那也就意味着,天定的人命祸福都根据人自己的善恶行为而被决定的。所以,尽人事,听天命,多积德,才是根本,不必太过执着和担心自己的得失荣辱。

也正因此,儒家不太涉及高层的修道,而只讲了人这个层次的理,只要做人仁德,就会积德,就会有善报,命运自然会好转,因为这是改变天定祸福命运的唯一办法。所以,孔子只讲如何做人,做高尚的人。把这个摆在首位。

(注:根据正见网《三字经》教材改编)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