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66):郜黎蓟薄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7月27日】

郜(ㄍㄠ?)。(gào)

【历史来源】

出自于姬姓。根据《世本》和《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文王的第11个儿子受封于郜(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称郜侯,建立郜国。春秋时期郜国被宋国所灭,所以郜君的后世子孙以原来的国名为姓,称郜氏。郜姓又写作告。

【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堂号】

集古堂:源自于清朝郜坦治《春秋》学,以《左氏春秋传》为主,广采杜预和宋、元各家之说,著《春秋集古注》一书。

【历史人物】

郜琏

郜琏(生卒年未详,清朝人),字方壶,自号绿天主人,江苏如皋人。善画,嗜游山玩水,五岳走遍其三。嗜鼓琴,悦耳动听。

曾入仕为官至台州参军。师从董源、黄公望、倪瓒,学山水画,兼善花草。

曾画了一幅《芭蕉》传至日本,海外爱画者极为珍视。他做官三十年,都是在山水优美的地方,所以他的画作笔意清劲。

晚年专心事佛,庭院中种植芭蕉百棵,趺坐其下,因此号曰绿天主人。所以淮扬流传有郜蕉之谚语。虽年近八旬,未曾一日辍笔不画。著有《图绘宝鉴续纂》卷集。

黎(ㄌㄧ?)。(lí)

【历史来源】

1、出自于九黎的后裔。根据《风俗通义》资料所载,九黎,是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有一说为火正)官,掌管民事,所以后裔有的以黎字为姓。

2、出自于黎国后裔。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来以国为姓。而再根据《风俗通义》记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于帝尧的后代。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来被晋国(今山西西南部)所灭,所以世代子孙以国为姓。而根据《路史》记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有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成为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为山西黎氏。

4、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单姓黎。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郡望】

1、京兆郡:汉太初元年(西历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2、九真郡:西历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西历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3、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堂号】

1、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2、黎姓的主要堂号有“京兆堂”、“九真堂”、“宋城堂”、“载酒堂”、“新安堂”、“敦本堂”、“礼序堂”等。

【历史人物】

黎庶昌

黎庶昌(西元1837―1896年),字莼斋,晚清贵州尊义人。

黎庶昌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暑不懈。十四、五岁时赋诗作文,坦然成诵,在府、 县考试屡获第一。二十一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

一八六二年,因应诏上万言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曾代理江苏吴江、青浦知县。

一八七六 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黎庶昌两次以道员身份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离任时,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饯行至数百里外。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说这是使臣返国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黎庶昌在世时,编印了《古逸丛书》。这部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系黎庶昌在日本利用外交事务之余,将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以高级纸张影印编辑而成。其中包含了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文馆词林》十三卷半、宋本《史略》六卷、《太平寰宇记补阙》五卷半等。这对我国古汉语、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极有助益。
  
另著有《曾文正公年谱》、《曾太傅毅勇侯传略》以及《黎氏家谱》、《全黔国故考》、《??故事》、《使东文牍》、《拙尊园画存录》、《孔诗》、《莼斋笔记》等。

一八九六年八月,黎庶昌因病由川东道任上返遵义。十二月二十日卒。


蓟(ㄐㄧ?)。(jì)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姬姓。根据《路史》记载,周武王姬昌击败纣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后,敬仰先贤的功德,封黄帝之后于蓟(今北京市西南角广安门一带)作诸侯,称为蓟侯,建立蓟国,后来却被燕国所灭。所以原本是蓟国君主族人,便以国名为姓。

2、以地名为姓。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范阳在古代指的是蓟,自唐代以来,在范阳地区(今北京城西南),就有了蓟州这一地名出现,当地人以地为姓。

注:蓟,本来是一种草本植物的名称,形状跟芙蓉十分相似,这种植物在河北省的昌平、房山、安次等地,遍地都有,蓟州因此而得名,今天在河北省仍有蓟县。河北省蓟县,就是全国蓟姓人家的发祥地。蓟姓的得姓,经考证有3100年历史。望族居于内黄郡(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北部)。

【郡望】

内黄郡:汉置内黄郡,治所在现今河南省内黄县。

【历史人物】

蓟子训

蓟子训是齐人,年青时曾在州、郡做过官,被举荐为孝廉。后来他又从军,被任命为驸马都尉。谁也不知道蓟子训修道。他在家乡时,待人接物讲究信义和礼让。

蓟子训活到三百多岁时仍然显得年轻,人们十分奇怪,就有些好事的人追随在他周围,但是并没发现他服用什么长寿之药。他爱好清淡,经常研读《易经》,或写些短小的文章,文章虽短但含义很深。

京城的一些达官贵人听说子训有道术,都虚心地来谒见,但无缘见到他。有个太学里的学生与子训是邻居。一些贵人们就把他找来说:“你勤苦读书,不就为了能求得富贵功名吗?只要你能把蓟子训为我们请来,我们可以让你毫不费力地得到富贵功名。”书生答应了。

书生从太学回到家乡,专门侍奉蓟子训,为他洒扫供侍,这样干了一百天。子训知道书生的用意,就对书生说:“你并不想学道,为什么这样卖力气地侍奉我们呢?”书生吞吞吐吐地不说实话。子训就直截了当地说:“你别掩饰了,我知道你的意思,是那些贵人想见我一面才让你来这儿的。我怎么能因为一行之劳而误了你的功名前程呢?你回京城去吧。我某天一定也去京城。”书生很高兴,告别了子训回到京城,告诉那些达官贵人,蓟子训某天会来京城见他们。

到了约定的那天,子训并没动身去京城,书生的父母很着急,跑来问子训,子训说:“你们是怕我忘了去京城的事,使你儿子在贵人面前由于失信而得不到官位吧?我吃了饭就出发。”子训吃了饭就上路,二千里的路仅用了半天工夫,子训就進了京城。书生听说后急忙去迎接,子训问书生:“都是什么人要见我?”书生说:“想和先生见面的人太多了,他们怕白跑你家一趟,见不到你。他们知道 你来到京城,定会不请自来的,你就坐等他们拜见吧。”子训说:“我行千里都不疲倦,何况几步之遥。你可以告诉那些想见我的人,让他们谢绝宾客来访,我明天会去各家登门拜访的。”

书生把子训的话告诉了所有的达官贵人们,他们都把家打扫干净,谢绝了宾客,专候蓟子训来访。第二天,蓟子训果然登门,二十三家,每家都来了一位蓟子训。每位达官贵人都说蓟子训先到自己家,第二天上朝后,他们互相问蓟子训什么时候登的门,这才知道二十三家同时来了个蓟子训,服饰相貌一点也不差,只是说的话随着主人的问答而不相同。

这一下京城里开了锅,都惊叹蓟子训的分身实在了不起。后来达官贵人们又想一同来拜访蓟子训,子训对那太学生说:“他们都说我眼里有重瞳八种颜色,所以想见见我。他们不是见到我了吗?我既不是重瞳,也不会和他们论道,我该走了。”

子训刚走,达官贵人们就乘车骑马来见子训,把大道都堵塞了。书生告诉他们蓟子训刚走,东边小路上骑骡子的那人就是。于是他们立刻骑马追赶子训,可是怎么追也追不上,总是距子训的骡子一里来地,他们只好作罢。

东汉时,他来到洛阳,在十几个地方会见朝廷的大员,每次都拿一斗酒一块干肉招待他们。他说:“我从很远的地方来,没有什么好东西,只是略表一下心意。”在座的有上百人,但吃喝了一整天,酒和肉还是用之不尽。蓟子训走后,大家都看见白云升起,从清晨到晚上都不消散。当时有个百岁的老翁说:“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见过蓟子训在会稽的集市上卖药,面色就是如此。”


薄(ㄅㄛ?)。(báo)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姜姓。根据《潜夫论》记载,薄姓是姜姓的后代,上古时有薄国(今山东省曹县东南,又称毫),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的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

2、出自于子姓。根据《左传.杜预注》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于薄城(今河南省商丘北一带),于是他的后代子孙以邑名为姓。

3、出自于其它姓氏所改。

(1)根据《万姓统谱》记载,薄姓是商朝诸侯薄姑的后代,后来简称为薄姓。

(2)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鲁卑族代北地区有复姓薄奚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薄氏。

4、历史上羌族的姓氏中也有薄姓。

【郡望】

1、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雁门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

2、谯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相当于现在安徽、河南二省之间地区。
  
【堂号】

格物堂:“格”的意思是能穷致事物之理。源自明朝时薄珏著有《格物测地论》。

【历史人物】

薄珏

薄珏,字子珏,长洲(今吴县)人。幼家贫,好钻研,因屡试不第,又目睹官场腐败,决心改学天文、数学和机械制造等。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仿制西方望远镜成功的人。

崇祯年间(大约西元1631年),流寇欲劫掳安庆,巡抚张国维调薄珏入城制造铜炮,防御流寇。他所制铜炮精密度高,构造先進,炮上装有千里镜,提高了命中率。后又制作水车,水镜、地雷、地弩、火铳等兵器。当流寇進犯安庆府时,城内兵民固守,发挥了各种武器的作用,大败流寇。

张国维就把薄珏推荐给朝廷,但薄珏不愿做官,要求回归故里,后来病死于家。

他著有《浑天仪图说》、《格物测地论》等书。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