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谢安临危不乱 (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9月22日】

【原文】

桓公(1)伏甲(2)设馔(3),广延(4)朝士(5),因此欲诛谢安(6)、王坦之(7)。王甚遽(8),问谢曰:“当作(9)何计? ”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10)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11)于色;谢之宽容(12),愈表(13)于貌。望阶趋席(14),方(15)作“洛生咏(16) ”,讽(17) “浩浩洪流(18) ”;桓选(19)其旷远(20),乃趣(21)解兵(22)。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23)优劣。

(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注释】

(1) 桓公:即桓温。字符子,晋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北)人。为晋明帝女婿,由于多次征伐有功,官至大司马,与郗超等人图谋篡位,但未成功而死。谥宣武侯。
(2) 伏甲:埋伏武士。
(3) 设馔:摆设宴席。
(4) 广延:广泛邀请。
(5) 朝士:泛指朝廷的卿大夫。
(6)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宰相。少有重名,胩居会稽东山,多次推辞不愿当官,直至四十多岁才接受担任桓州司马职位。淝水之战时,谢安为宰相,策划克敌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赠太傅,故亦称谢太傅。
(7) 王坦之:字文度,晋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年少时即与郗超享有盛名。桓温死后,与谢安共辅幼主,累迁中书令、领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
(8) 遽(音具):惶恐。
(9) 作:使用。
(10) 晋祚(音座):晋的国运。祚,福。古人认为上天赐福给君王则其国存,不赐福则其国亡,故国运盛衰,与福有关。
(11) 转见(音现):渐渐显露。转,渐。见,同“现”。
(12) 宽容:宽宏。
(13) 表:表现。
(14) 趋席:快步入席。
(15) 方(音仿):通“仿”,模仿。
(16) 洛生咏:晋时最流行的洛阳书生吟咏方式。
(17) 讽:诵读。
(18) 浩浩洪流:出自于《文选.稽叔夜.赠(兄熹)秀才入军诗五首之三》:“浩浩洪流,带我邦畿。……思我良朋,如渴如饥。愿言不获,怆矣其悲! ”。暗指本欲与桓温共同辅佐晋室,如洪流环绕王畿,但不能如愿,无法与桓温合作,所以怆然而独悲。
(19) 选:胆怯。通“惮”。
(20) 旷远:宽阔。
(21) 趣(音促):快速。
(22) 解兵:撤退伏兵。
(23) 判:分。

【语译参考】

桓温埋伏了武士,设盛宴,大宴朝中官员,想利用这个机会,杀掉谢安和王坦之。王坦之非常害怕,问谢安说:“应该以什么方法对付?”谢安神情如常并没有变,对坦之说:“晋国祚的存亡,就看你我此行的成败而定!”二人就一同前往。

王坦之内心恐惧的状况,已渐渐由脸色显露;而谢安宽宏的胸襟,更加表现在外貌上。谢安看着堂前的台阶,快步走到席位,模仿洛阳书生吟诗之声朗诵嵇康“浩浩洪流”的诗句;桓温因为他心胸宽阔而胆怯,就立刻撤去伏兵。王坦之与谢安本来是同样享有盛名,直到这个事件才分出高下来。

【研析】

桓温本想利用设宴机会,除掉谢安及王坦之。谢安及王坦之在赴宴前已知桓温设宴别有居心,王坦之因此而心生恐惧,但谢安却能临危不乱,仍维持其宽宏的胸襟,而朗诵诗句,意有所指,终让桓温因而心生胆怯,撤去伏兵。可此可见,谢安所特别挑选嵇康“浩浩洪流”的朗诵诗句已打动了桓温的心,谢安所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明显奏效。

另在本则故事中,亦可观察到王坦之及谢安二位当时颇负盛名人物,对于所面临的相同危机,两人所采取的因应作法迥然不同。外界本来对他们两人的好评难以轩轾,直到发生此事件,两人才分出高下。事实证明,在危机的考验中,更能反应出一个人的智能以及实力。

由本则故事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个重要结论,就是,一个人所发自内心的雍容大度风范,确实可以影响到周遭的人。

【延伸思考】

1、面对紧急危难时,你通常采取什么应变作法?请分享你的经验。在看完本则故事后,谢安的处理方式,对你有何启发?
2、谢安在桓温之死后,执掌朝政,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江南经济,使东晋政权相对安定。请分享你所知道有关谢安的事迹。
3、一个人的内在修为通常可反应在外在的行为上。请举出当今你所认识或所知道的人物中,有哪几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参考书目】

1、《新译世说新语》 三民书局, 1996年
2、《世说新语》新潮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
3、《【解读经典】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04年
4、《图说中国历史 》京中玉国际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5、http://news.epochtimes.com大纪元网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