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千家诗》七律(四)清明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7月30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qīng míng
清明

huáng tíng jiān
黄庭坚

jiā jié qīng míng táo lǐ xiào ,yě tián huāng zhǒng zhǐ shēng chóu 。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léi jīng tiān dì lóng shé zhí , yǔ zú jiāo yuán cǎo mù róu 。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rén qǐ jì yú jiāo qiè fù ,shì gān fén sǐ bù gōng hóu 。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xián yú qiān zǎi zhī shuí shì ,mǎn yǎn péng hāo gòng yì qiū。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坵。

ㄑㄧㄥ ㄇㄧㄥˊ
清明

ㄏㄨㄤˊㄊㄧㄥˊㄐㄧㄢ
黄庭坚

ㄐㄧㄚ ㄐㄧㄝˊㄑㄧㄥ ㄇㄧㄥˊㄊㄠˊㄌㄧˇㄒㄧㄠˋ,
佳节清明桃李笑,
ㄧㄝˇㄊㄧㄢˊㄏㄨㄤ ㄓㄨㄥˇㄓˇㄕㄥ ㄔㄡˊ。
野田荒冢只生愁。
ㄌㄟˊㄐㄧㄥ ㄊㄧㄢ ㄉㄧˋㄌㄨㄥˊㄕㄜˊㄓˊ,
雷惊天地龙蛇蛰,
ㄩˇㄗㄨˊㄐㄧㄠ ㄩㄢˊㄘㄠˇㄇㄨˋㄖㄡˊ。
雨足郊原草木柔。
ㄖㄣˊㄑㄧˇㄐㄧˋㄩˊㄐㄧㄠ ㄑㄧㄝˋㄈㄨˋ,
人乞祭余骄妾妇,
ㄕˋㄍㄢ ㄈㄣˊㄙˇㄅㄨˋㄍㄨㄥ ㄏㄡˊ。
士甘焚死不公侯。
ㄒㄧㄢˊㄩˊㄑㄧㄢ ㄗㄞˇㄓ ㄕㄨㄟˊㄕˋ,
贤愚千载知谁是,
ㄇㄢˇㄧㄢˇㄆㄥˊㄏㄠ ㄍㄨㄥˋㄧ ㄑㄧㄡ。 
满眼蓬蒿共一坵。

【作者】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生于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享年六十一。为英宗治平四年進士,他的诗自辟门径,重视技巧,讲求创意,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与苏东坡齐名,并称“苏黄”。他也是一位书法家,是宋朝四大书家之一。著有《山谷集》传世。

【注释】

﹙1﹚荒冢:荒废了的坟墓。
﹙2﹚蛰:藏起来伏着不动。
﹙3﹚郊原:郊外原野。
﹙4﹚柔:软也,指容易弯曲时的初生草木。
﹙5﹚人乞祭余骄妾妇:典故出自《孟子‧离娄篇下‧第三十三章》,是说有一个齐人,娶了一妻一妾,每次外出必定酒足饭饱后才回家,然后向他的妻妾表示是富贵人家招待他的。其实他吃的酒、肉是到坟地向人家乞讨来的。
﹙6﹚士甘焚死不公侯:据《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鲁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的记载。晋公子重耳出亡在外一十九年,故事主角介之推也随同流亡在外,历经艰难后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他奖赏那些跟随他一起流亡的人,却独独漏了介之推,而介之推自己也不求赏,于是和他母亲一起到山上隐居起来。母子两人宁可自焚而亡,也不愿晋文公找到他们,接受他的赏赐,这就是“士甘焚死不公侯”典故的由来。
﹙7﹚蓬:植物名,多年生草本,菊科,茎高一尺多,秋开小白花,又称飞蓬。
﹙8﹚蒿:植物名,多年生草本,菊科,有青蒿、白蒿之分,高约四尺。
﹙9﹚坵:丘的俗字,即坟墓。

【语译】

清明时节正是盛开的桃花、李花绽放笑靥的时候,可是野地里无人照应的坟墓却让人愁眉不展。春天的响雷惊动了天地以及蛰伏的龙蛇,充沛的雨水让原野上的草木欣欣向荣。人世间,有乞食祭余的酒菜,然后回家向他的妻妾炫耀的人,也有宁可自焚而亡,也不愿接受高官厚禄赏赐的人。事隔千年之后还有谁能够分辨出谁贤谁愚呀?就像满眼的蓬、蒿,杂乱地生长在一堆黄土上一样难以分辨。

【诗中有话】

这首为清明节而写的诗已偏重郊外扫墓的活动,不像汉、唐时,清明以踏青游憩为主。因此诗人以和清明节有关的故事做为叙述的重点,并引申出他的一些感慨。诗的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用对比的手法感叹荒冢的没落,冢是大坟,是富贵人家的象征,而今落得无人照应,岂不是“那见富贵长久家”的应验吗?怎不叫人欷嘘。

次联“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是写春天的大地,到处充满了活力,同时也展现出诗人用字遣词的功力。接下来诗人以“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来介绍两则与清明有关的故事,他也是用对比的方式来表现,一个是人前婢颜奴膝,人后趾高气昂的小人,一个是不忮不求,廉洁自持的君子。这两人的品德、操守相差有如云泥,但如今都只剩黄土一杯,让诗人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坵”的结句来,颇有为君子伸张正义的味道。

其实以客观的角度来看,历史人物的言行不论善、恶能载入史册,流传下来让后世知晓的,都不是偶然的,都有他正面的含意在,不管是乞食骄妾妇的齐人,还是宁死不公侯的君子,或者是历朝历代的君王、公侯、将相,他们都是以自身的所为来作示范演出,教化世人,让后世知道什么是是非、曲直,什么是好坏、美丑。遗憾的是后代的人并没有完全记住历史上的先例,往往一再的重蹈覆辙,让历史悲剧不断重现,例如我们看不起骄其妻妾的齐人,但我们是否正在向自己的家人骄傲地展现,刚从他人处求得的名或利呢?只不过乞求的不是祭拜后的食物而已。我们敬佩介之推宁死也不愿接受荣华富贵的行为,但是,又有多少人为求得一官半职,而不惜卑躬屈膝、阿谀逢迎呢?那还记得介之推?如果大家还记得德国纳粹集中营的残酷暴行,那么就不会漠视中国共产党的所作所为。所以该议论的不是古人的行为,而是忘记或故意忽视历史教训的今人。假如人类能记住历史的教训,那么今天的人类就不会生活在恐惧与贫乏之中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