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君臣合力得人心,民富国强霸业兴!

罗善


【正见网2015年05月22日】

齐桓公委派管仲,执掌齐国的宰相(当时官名叫上卿),可说是一位知人善任的君主。作为一个大国的君主桓公,他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够影响整个中原及四周的情势。在他尚未拜管仲为相时,他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也是他本身的才干、禀赋使然,无法强求。桓公之贤,在于能将治国大任交付贤臣管仲,而从管仲的立场看来,桓公的确需要他煞费苦心,才能由平庸之君,摇身一变为天下之霸主。他曾经用尽方法,来开导桓公,使他具备霸者的风范与能力。

这种君主教育——驭君术,是良相所不可或缺的职责和能力。下面有几则历史故事,可以看出管仲对齐桓公所下的苦心。

刚开始,管仲虽然被任用为相,却无能为力。为了使国政走上轨道,得到全国上下的支持,就须想方设法博得齐桓公的重视和众人的信赖。

管仲任职不久,有一次,桓公与他交谈,桓公问他:“现如今,国政怎么样?”管仲答道:“小臣出身贫寒,没有办法让名门豪族听从于我。”

桓公闻罢,即刻让他做“上卿”。但一段时期过去了,国政依然如此,桓公便再度召管仲来,问道:“为了方便你办公,我已封你为上卿,但是国家仍无发展,原因何在?”管仲答道:“微臣贫无立锥之地,如何驱使富豪之家?”言罢,桓公就把一年的国税收入,赐给了他。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国政仍然未见起色,桓公心急如焚,又问管仲:“我已经屡次依你所愿,国政却依然如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管仲答道:“君主您还不完全信任我,我不可能控制您身边的人。”

桓公听了,就在他的名号上,加了一个“父”字,要求国人皆称仲父,不得称名夷吾。有事,先告知仲父,再秉明君主。

管仲得到身份、财产、称号之后,便无后顾之忧,立刻大力推展国政,使齐国国力大增。

另外,管仲也时常对桓公施以教育,这里讲述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有一次,桓公去打猎,在追逐一只鹿时,不知不觉,深入一片荒山之中。突然,眼前出现一个溪谷,溪谷前站着一位老者。桓公便上前问道:“请问此溪谷为何名?” “愚者之谷。”老者恭敬地回答。

“好奇怪的名字啊!” “是的!这个谷,是以我的名字取的。”

“前辈看起来聪明得很,怎么会是愚者呢?” “说来话长。我曾经养了一头母牛,它生下小牛之后,我就卖了这匹小牛,买了一匹马回来。这时,遇到一个恶徒,他认为母牛绝不可能生出小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我的小马夺走了。邻居知道了这件事,就称我为愚者。我常来这个山谷,所以称之愚者之谷。”

桓公感到很吃惊,连话也说不出来。“自己买来一匹马,居然任人夺走,真是愚者。”桓公心中暗自想着。

第二天上朝时,桓公将此事,告诉管仲。谁知管仲听了,立刻整其衣冠,正襟跪拜,而后自责说:“此乃臣之错!尧为天子时,有名相咎繇辅佐。如果在那个时候,绝对不会有人抢那位老者的小马。即使真有这种不肖之徒,只要政治能上轨道,这种现象是不会出现的。那位老者深知我国政治腐败,无清廉之官能正确判案,无奈才会忍受恶徒的抢夺和邻人的嘲笑。我们必须立刻改革朝政,否则是不能使百姓信服的!”

通过此事,管仲趁机给桓公上了一课,使桓公能耳濡目染,明白为君应有的作为。

有一天,桓公对管仲抱怨说:“本国地域不广,资源贫乏,众多朝臣奢糜无度,寡人很想根除臣下的浮华之风,不知你意下如何?”

管仲说:“难得君主能想到!依臣所闻,下臣的衣食车行,都是以君王为模仿的对象。如今大王吃的是上等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难免臣下会如此。诗经中写道:口说无凭,将无以服人。大王若想根除臣下的奢侈之风,必须以身作则才行。”

此后,桓公就改穿朴素的朝服,上朝听政。这样不到一年,齐国的风气焕然一新。奢靡之风,从此销声匿迹。

又有一次,桓公召管仲前来,问道:“那些亡国之君,到底犯了些什么错误,以致于连国家都亡了呢?”

管仲答道:“那些亡国之君,只知一味地充实自己的库藏,搜刮百姓的财产,而且四处征讨,企图夺取他人的领土,根本不知怎样取得其他诸侯的支持(这是第一种过错);只会不断加重赋税,完全不知道如何赢得民心(这是第二种过错);他们老是事后急于求得他人的支持,未果,又不肯承认自己错误,只会一味责怪他人(这是第三种过错)。这就是他们的三种过错。犯了其中之一,便会丧失领土,犯了全部的话,就免不了灭亡的命运。其实说起来,他们也不想使国家,灭亡在自己手上。是由于不懂得为君之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

管仲经常找机会,对君主施以教育,而桓公也能虚心接受,努力实践。桓公一直都很信任管仲,能够如此虚心地学习,实在需要有相当的克己功夫。也因为桓公能有这种心胸,才能登上霸者之位。

以上这些,说明了齐桓公从一位平庸的君主,得到贤相的辅佐,且能虚心求教,采纳忠言,终于完成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霸业。

管仲所辅佐的政治——桓公的政治,内容究竟如何?《史记》记载道:

“因有管仲,与鲍叔、隰朋、高俟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同济百姓,齐人皆悦。”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通过这些,可知,管仲除了对桓公施之以君主教育之外,对国内同样致力于经济建设,使得人民的生活能够安定,免受流离之苦。

从《管子•牧民篇》的记载,就可以看出:“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这些,都说明了从政之道,在得民心;而欲得民心,必须先使人民生活安定;其次再使他们懂得礼节,这样人民才会归顺于为政者。

管仲颁订的政策措施,包括:
(一)农业的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奖励;
(二)盐、铁、金及其他重要物资的生产管理政策;
(三)维持财政上的均衡;
(四)使货畅其流,并且适当地调整物价;
(五)整顿税制。

在现代国际的民主社会的人民看来,这些道理,或许是相当平凡。但是想想,这是两千多年以前,管仲会有这种真知灼见,实在令人佩服。

附录:
【历史人物辞典•姜小白】

(?一前643)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君。齐襄公弟。纪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因襄公无道, 出奔莒。襄公被杀后,从莒回国取得政权,经鲍叔牙推荐,任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力富强。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联合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两国,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侵扰,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和楚国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防止了楚对中原的进攻;还安定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历史人物辞典•管夷吾】

(?一前645)即管敬仲。春秋初期杰出政治家。字仲。颍上(颖水之滨>人。少时与鲍叔牙友善。齐桓公即位,任鲍叔牙为宰,鲍叔牙坚辞不就,推荐他为相。他对政治、经济、军事、官制均有改革,注意选拔人才,治理国家。从此齐国大振。后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其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管仲语摘】

善人者,人亦善之。
行之无私,足以容众。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以规矩为方圆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以法教治民则安。

(事据《史记》等书)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