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初级):《千家诗》五律(三十八)渡扬子江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7年12月17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 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 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dù yáng zǐ jiāng
渡扬子江

dīng xiān zhī
丁仙芝

guì jí zhōng liú wàng ,kōng bō liǎng àn míng 。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lín kāi yáng zǐ yì ,shān chū rùn zhōu chéng 。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hǎi jìn biān yīn jìng ,jiāng hán shuò chuì shēng 。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gèn wén fēng yè xià ,xī lì dù qiū shēng 。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ㄉㄨˋㄧㄤˊㄗˇㄐㄧㄤ  ㄉㄧㄥ ㄒㄧㄢ ㄓ
渡扬子江 丁仙芝

ㄍㄨㄟˋㄐㄧˊㄓㄨㄥ ㄌㄧㄡˊㄨㄤˋ,ㄎㄨㄥ ㄅㄛ ㄌㄧㄤˇㄢˋㄇㄧㄥˊ。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ㄌㄧㄣˊㄎㄞ ㄧㄤˊㄗˇㄧˋ,ㄕㄢ ㄔㄨ ㄖㄨㄣˋㄓㄡ ㄔㄥˊ。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ㄏㄞˇㄐㄧㄣˋㄅㄧㄢ ㄧㄣ ㄐㄧㄥˋ,ㄐㄧㄤ ㄏㄢˊㄕㄨㄛˋㄔㄨㄟˋㄕㄥ 。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ㄍㄥˋㄨㄣˊㄈㄥ ㄧㄝˋㄒㄧㄚˋ,ㄒㄧ ㄌㄧˋㄉㄨˋㄑㄧㄡ ㄕㄥ。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作者】

丁仙芝,也有作丁先芝的,字元贞,唐曲河(今江苏省丹阳县)人,生卒年不详。开元進士,曾任余杭县尉。《全唐诗》录有他的诗十四首,多为交友旅游之类的作品。

【注解】

(1)扬子江:因有扬子津渡口,所以从隋炀帝时起,南京以下长江水域,即称为扬子江。近代则通称长江为扬子江。
(2)桂楫:用桂木做成的船桨。指船只。
(3)中流:渡水过半。指江心。
(4)空波:广大宽阔的水面。
(5)明:清晰。
(6)扬子驿:即扬子津渡口边上的驿站,在长江北岸。属江苏省江都县。
(7)润州城:在长江南岸,与扬子津渡口隔江相望。属江苏省镇江县。
(8)边阴静:指海边阴暗幽静。
(9)朔吹:指北风。吹读第四声,原作合奏的声音解,此处指北风的呼呼声。
(10)淅沥:指落叶的声音。
(11)度:传过来。

【语译】

船行到江心的时候抬头远望,只见两岸的景色清晰地映照在辽阔的水面上。扬子驿盖在树林的开阔处,而对面的润州城则矗立在群山中。海的尽头岸边上阴暗幽静,江面上来自北方的秋风吹起了阵阵的寒意,在枫叶掉落的淅沥声中,带来了秋的讯息。

【诗中有话】

这是诗人从长江北岸的扬子驿坐船渡江到南岸的感怀之作。当年曹操在广陵(今扬州市)看到长江水面辽阔,水势汹涌,直呼为“天堑”,是“天之所以限南北也”。宋朝以前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一带,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尚少开发,所以常被视为边陲地区,对做官的人来说,派赴江南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诗人也不例外。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还算平稳,没有情绪上的反应,但是到了后四句情绪就开始波动了。他到了南岸,发现江边是荒凉阴暗的,江风带有寒气,再加上落叶淅沥的枫树林,诗人突然感受到萧瑟的秋天来了。其实秋天是由北而南的,为什么诗人在扬子驿的时候没有察觉?而到了对岸就感受到这股秋意。说起来他不是害怕节气上的秋天,而是耽心前程上的寒意,因此触景伤情,兴起无名的烦恼,这是受到“得失心”的影响。

诗人中了進士,初次任职就被派到位在江南的余杭担任县尉的小官,在他看来是远离政治中心,对宦途不利,所以有失意的想法。我们不知道诗人是否因“得失心”太重了,反而没有留下更多的资料让后人来追思。不过我们晓得“得失心”太重会产生两极反应,一个是消极退缩,遇事多愁善感,害怕失败,而不敢努力以赴。另一个是积极有为,只想成功,所以会做出一些“有为”的事来。而“努力”与“有为”不同。“努力”是顺势而为,把事情做好,不为自己,所以心安理得,常会成功。“有为”是逆势操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有意或无意之间会伤害别人,不符合宇宙的法理,或许侥幸于一时,但终究难逃法理。总之“得失心”的两极反应都是不对的,消极的伤害自己,积极的伤害别人也毁掉自己,都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人生态度。因此唯有放下得失心,顺势而为,做应该做的事,不再计较得失,就能活得自在,活的有价值,那么身在那里又有何惧?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