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歌系列:序言



【正见网2005年10月11日】

序言

自古以来,从观察世间万物的特点而领悟到人生真谛或奥秘的事例不胜枚举。而通过对万物的褒贬抑扬来转达自己对某些人、事的看法或者抒发自己的特殊感觉和情绪,就成为一种有效而美妙的文学形式,其中广为流传的例子就是自古至今从不衰落的咏物诗。

咏物诗自古至今从不衰落,其原因就是写作咏物诗的根本原则始终被古今中外的诗人一致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则,并且被当作完美诗歌的判定特征。这一原则或特征,在《诗经》里面就叫做“比、兴”。“比”就是比喻的手法。“兴”则主要是托物言情、说理,或者是寄情、赋理于物,通常说的是一个,要表达的是另一个。朱熹把它定义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中第一章“关关雎鸠”就是典型的“兴”。美国大学诗歌课堂里的说法“诗人说话不直接说”其实就是这一原则的英文版本。

《诗经》中还有“赋”体诗,采用直接叙述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任何一个会写文章的人都会用,任何一种文章都可以用,因此不是诗歌所特有的。并且,从“诗歌韵味”来讲,“赋”体诗通常都不如“比、兴”诗。

学习“比、兴”这一重要手法的最便捷渠道就是写咏物诗,因为咏物诗总是要用这种手法来写。而且,写咏物诗还能锻炼作者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突显观察结果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特别的,还能促进诗人与周围环境、乃至天地万物的勾通和协调:心融于物、物感于心,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脱常人身心的境界,其中也自然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为此,我们开设了咏物诗歌系列,专门登载咏物诗以及与之类似但使用第一、二人称的诗体。作者在诗的前面将咏物对象的突出特点或写作背景作一简介,在诗的后面对全诗作适当的提示或发挥,以使读者和初学者领略诗中的深刻内涵或微言大义。这样一来,整个诗的写作过程就明白清晰的展现出来了,初学者学习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欢迎大法弟子们踊跃投稿,在自己的诗歌中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和修炼有关,特别是和真善忍原则、大法学员讲真象反迫害、歌颂美好的人和事、揭露镇压者的假丑邪恶等有关的内容。

欢迎读者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欢迎作者的踊跃投稿和支持;为反映人间真和假、善和恶、忍和暴虐的鲜明对峙,为反映大穹正法过程的无比宏伟与壮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