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评注:以德报怨

王舍微


【正见网2023年11月20日】

【典故出处】

语出《论语.宪问》: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注解〕  

德:恩泽、恩惠。  

以直报怨:用正直之道回报怨仇。见“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别人用恩惠待我,我也同样的用恩惠回报他。见“以德报德”。  

或见于《老子》(第六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释义】

不记仇恨,反以恩德回报他人。

参考词语:报怨以德;德以报怨。

【典故说明】

《论语》一书是由孔门弟子记录而成,内容是孔子自述或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间相互问答的话。〈宪问〉篇中有一段论述谢恩报怨的方法。有人问孔子:用恩惠来回报仇恨,你觉得怎么样?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用恩惠来回报仇恨,那用什么来回报对我们有恩惠的人呢?不如用正直之道对待仇人,除非别人用恩惠待我,我才同样的用恩惠回报他。此外,在《礼记.表记》中也记载了孔子曾经说过的话:“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及“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这些话也是在讨论谢恩报怨的方法。“以德报怨”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表示不记仇恨,反以恩德回报他人。   

【反义一】

〔以毒攻毒〕

用有毒的药物来治疗毒疮等疾病。语本唐.神清《北山集.卷六.讥异说》:“彼盖不知执事净命以声止声,良医之家,以毒止毒也。”  。后亦用“以毒攻毒”比喻用狠毒的手段来对付狠毒的手段或人。

【反义二】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方法来对付他本人。

【评注】

“以德报怨”一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孔子在《论语》中讲述的是“以直报怨”,两者有什么不同呢?主要是应用场景的差别。孔子教导人们的是人世间为人和处事的道理,而老子的《道德经》给人留下的是修炼提升的文化。从修炼的角度看,德是相对于业而言,做好事可积累德,做坏事则会造业。修炼者对待人世间的怨怼,都站在守德的基点上去对待。老子与孔子分别讲述的却是不同层次的理。更高层面的大法大道,还会有更高的理,宇宙的最高真理、最根本特性则是真、善、忍。

【评析】

在北国的冰天雪地环境中,如果有人冻僵了,正确的做法是用雪来揉搓冻僵的肢体,而非用温水或火炉等来捂暖。这其中的道理有些象中医的“以毒止毒”疗法,后来人们多用“以毒攻毒”。“止”与“攻”的一字之差,反映出古人与后人的心态的不同,也反映出相生相克的理越向下滑就越处于对立的状态。

宋代朱熹在《中庸集注》第十三章中说:“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相当于在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人世间道德下滑之后的理也就是如此。但同时也有人在讲“以德报怨”,这两方面的反差就是如此之大。在这种境况下,就可以看出古人留下的“中庸”之道的意义所在。人在世间就要以相应的道德和伦理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不偏不倚,中和守正。

但是,对于以出世间为目标的修炼者,则是有更高的理指导向内修心和提高心性的。对世间所遇到的各种怨怼或其它伤害,都能做到忍,不仅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而且内心还无怨无恨。对于一个真修者,这都是并非偶然出现的考验和提高的机会,不会因为这种伤害来自于何人而加以分别对待,在世间层面上也不会因为某种堂皇的借口而偏离正念和善念。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