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成语评注:揠苗助长

王舍微


【正见网2023年07月27日】

【典故出处】

典出《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宋国有一个人,担心所种的苗长不高而去将它拔高,疲倦无神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死了。其实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极少的。认为〔锄草〕没好处而放弃不做的,就是偷懒;用拔苗的方式‘帮助’它生长,非但没有好处,反而伤害了它。”

【释义】

揠,拔起。“揠苗助长”指拔苗以助其成长,反而让苗枯死了。比喻使用不当的手段以求速成,结果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典故说明】

出自教育部国家语文资料库“成语典”(进阶版)网站:

战国时,孟子曾经举宋人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来说明,养浩然正气是必须借由经常积累正义所产生,而不是偶然行义就可以得到的。要将行正义之事牢记于心,却不可用不当的手段助长它。他说:宋国有一位农夫,一直担心他的秧苗长不大,就到田里把所有的苗都拔高一点。疲惫地回到家后,告诉家人说:“今天真是累死了,我帮助秧苗长大了。”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一看,那些秧苗都已经枯死了。后来这则寓言故事被浓缩成“揠苗助长”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使用不当的手段以求速成,结果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参证】

过犹不及:

〔释义〕

做事过分就好比做得不够一样,皆不妥当;指事情要做得恰到好处。(语出《论语.先进》)

〔典故说明〕  

“过犹不及”的意思是做事过分就好比做得不够一样,皆不妥当。这句话出自《论语.先进》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比较贤明?”孔子答说:“子张做事过分了些,子夏却有所不及。”子贡接着问:“那么子张比较贤明吗?”孔子说:“过分和不及,同样的不好。”孔子认为谨守“中庸之道”才是最适合的。后来“过犹不及”被用来指事情要做得恰到好处。

【评注】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后来发展为成语,与成语“过犹不及”阐释的是同样的道理:过分与不及都偏离了中道。其内涵不在于做事如何恰如其分的务外,而在于内心充实佛性和去除魔性的守正不移。过分或不及之行为源于内心中魔性的扰动。这种扰动有时借助或披着堂皇正确、积极向上、助人行善的内在动机或堂皇借口,但方式或手段上的强力为或不作为则暴露出其隐藏于深处的魔性之恶。

【评析】

元代胡祗遹在《恒斋记为医者宋和之作》中说道:“人肖天地以生,然而动辄悖德,悖德则且不能悠久者,意必固我以贼之,揠苗助长以害之,异常出奇以扰之。惟宁静冲淡,不务外、不矜夸,中道而行,其庶几焉!”这里讲出了“动辄悖德”的道理,唯有宁静恬淡、中道而行、随其自然的心态,循序渐进的做好自己的本分,该锄草时锄草,该浇水时浇水,才不会“异常出奇以扰之。”

宋代吕本中在《紫微杂说》中阐释:“学问功夫,全在浃洽涵养蕴蓄之久,左右采择,一旦冰释理顺,自然逄原(逢源)矣。非如世人强袭取之,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 其中“浃洽”一词用在这里极为精妙,其词义中“普遍沾润”的解释非常贴切。如同给久旱的农田浇水要彻底浇透的意思。做人、修心与这里所说的“学问功夫”是一样的道理,不可能走捷径、一蹴而就,“全在浃洽涵养蕴蓄之久。”因此,就需要不停的积聚正(善)能量,当热量足够大后,自然能熔化一切坚冰,水到渠成、自然逢源。而强袭取之、揠苗助长、苦心极力,最终仍将“卒无所得也。”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对 “浩然之气”的解释是:“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意思就是:这种气是道义汇聚而产生的,又用这种气来辅助道和义;而缺乏它,道和义就没有力量了。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对道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颇,道怎么会需要其所产生的浩然之气来增加力量呢?也足以证明这种浩然之气已经有些偏离道了。而增加的所谓“力量”也必然是强袭取之或揠苗助长之强力,而非浃洽涵养蕴蓄的正(善)能量之热力。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