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评注:好高骛远

王舍微


【正见网2023年04月27日】

【典故出处】

语本《宋史.卷四二七.道学列传一.程颢》:  

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释义】

骛,追求,从事。“好高骛远”指一味地嚮往高远的目标而不切实际。  

【典故说明】

出自教育部国家语文资料库「成语典」(进阶版)网站:

宋朝理学家程颢,字伯淳,号明道先生,和弟弟程颐合称“二程”,开理学中之洛派。他教导人们追求知识学问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一方面心中却也忧虑学者嫌弃低微浅显的知识,而致力于追求高远的目标,终究落得没有成就。后来“好高骛远”这句成语就从“厌卑近而骛高远”演变而出,用来指一味地嚮往高远的目标而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完整的语形见于清人吕留良〈与钱孝直书〉,吕留良以“好高骛远,事事求出人头地”,直指钱孝直的缺点。   

【反义词】

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稳扎稳打。

【参证】

鸿鹄之志:  

鸿鹄,即天鹅,秋天南飞避寒,一飞千里。“鸿鹄之志”言像鸿鹄一举千里般的壮志,比喻志向远大。语出《吕氏春秋.士容论》。

近义词:壮志凌云;青云之志;凌云之志;胸怀大志;雄心壮志。

反义词:胸无大志。

【评注】

此条成语还有其它参考形式:好高务远;贪高务远。  

宋代陆九渊在《象山先生全集.卷三五》中讲道:“只就近易处,著著就实,无尚虚见,无贪高务远。” 宋代牟巘在〈黄提干行状〉中也阐述:“每叹学者好高骛远,躐等凌节之病,故其教人必以致知格物为先,而主之以敬。”荀子在《劝学》中也阐明:“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古人所说的道理都是教人要脚踏实地,不要一味的好高慕大、贪高务远。但另一条成语“鸿鹄之志”又鼓励人要志向远大,否则就是胸无大志,只不过是强调要从积跬步和小流做起。总之,也还是从格物致知起步,最后建立治国、平天下功业的思想中引申而来。其实,从人的境界提升角度看也是如此,人的境界并非寓于高远,而是成于细微之处。道非高远处,境在澹微间。

【评析】

清代吕留良在〈与钱孝直书〉中批评:“其根大约在好高骛远,事事求出人头地。”《孽海花.第二五回》中也说:“珏斋尤其生就一付绝顶聪明的头脑,带些好高务远的性情,恨不得把古往今来名人的学问事业,被他一个人做尽了纔称心。” 都是批评人的好高务外,一味地追求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目标而不切实际的现象。同时,传统文化中又教人有青云之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所谓“高处”,可以有两种诠释:高官厚禄;或者品格境界。孔子说过,“邦有道,穀(受俸禄,做官);邦无道,穀,耻也。”(《论语‧宪问》)人在世间建功立业的追求与人借助世间提升自我境界的目标之间,两种文化的指向不同,恰好相反。因为人的境界提升是无尽头的,从世间做好人起步,一层又一层的提升,没有穷尽;而在人世中奋斗所追求的目标是可以看得见的。提升自我境界需要去除人的偏私、贪欲等执著;而人在尘世中想要成就伟业、出人头地等则是在不断加强人的执著。

诸葛亮云:“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世间的一切都有其定数,只有放下那颗好高骛远的心,让躁动的好高慕大、贪高务远之心澹泊下来,才能感受到“心安是归处”的澹静,最终达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境界。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