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评注:阳春白雪

王舍微


【正见网2023年03月17日】

【典故出处】

语出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释义】

《阳春》与《白雪》古琴曲并称为“阳春白雪”,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记载,皆为师旷所作。现存琴谱中首见于明代《神奇秘谱》中的“太古神品”。后亦用“阳春白雪”比喻精深高雅的文学艺术作品。

《阳阿》和《薤露》都是古歌曲名,原意是比喻春秋时中等水准的歌曲,指能为较多的人所演唱的歌曲。比喻能为较多的人所接受的文艺作品。《薤露》,田横的门徒为田横自杀所作的悲歌,薤露是说人命短促,有如薤叶上的露水,一瞬即乾。

《下里巴人》,亦作《巴人调》、《巴人下里》、《东野巴人》,是指战国楚国的民间通俗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

【评注】

相对于民间通俗歌曲而言, “阳春白雪”是较为深奥高雅的音乐。 “阳阿薤露” 则是介于高雅与通俗之间的歌曲。还有一个成语 “曲高和寡” ,又作唱高和寡、调高和寡,是指曲调愈高雅,跟着唱和的人就愈少,即“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用来比喻无法引起大众的共鸣。

事实上,这里提出了一个衡量参考系的问题,是以大众的共鸣为评判尺度,还是以曲调的高雅为价值衡量准则?

【评析】

明代崔时佩等的《南西厢记.第一九齣》中说道:“高山流水千年调,白雪阳春万古情。”又据《真传正宗琴谱》对《白雪》的记载︰“按斯曲与《阳春》并传,皆师旷所制。盖以商绩宫,取其淸洁焉耳。想夫太素为质,莹然白璧无瑕矣,一气覃敷,万里银妆,廓然太公无私矣,而又不事剪裁,体态天然,兆豊年而瑞帝都,愈梅色而肩风月,浑然万善咸备矣。是以高世之士,或骑驴于灞桥,或诵读于窗下,或烹茶于幽室,而抚景推敲,最属意于冬雪者居多。意者,古人秦之虞弦,果先得我心之同然乎。抑亦后之君子,闻风而兴起也。”

从中可以看出 “阳春白雪”古琴曲的境界,不仅莹然白壁无瑕、清洁素质,而且廓然大公无私、浑然完善咸备矣。体现出了对高世之士养吾浩然之气的情操陶冶作用。

关于阳阿(也作 “扬阿” )薤露,晋朝张华的〈轻薄篇〉中记载:“新声踰激楚,妙妓绝阳阿。”意思就是曲调激昂凄切, “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曹丕《大墙上蒿行》 )” 会使人产生某种激昂或悲壮等情绪。而下里巴人,则是以迎合观众的通俗趣味为出发点。也有人以为,观众需要通俗的下里巴人来调剂身心,也需要高级的阳春白雪来提高品味。

其实,音乐与创作者以及演奏者的境界有着密切的联系。阳春白雪能够陶冶情操是缘于音乐体现的境界和承载的正能量的作用;下里巴人迎合随着潮流下滑的大众的变异观念和趣味,其曲调中充满了刺激人欲望和情绪宣泄的因素,向人输入负面的物质,会进一步加重这种变异观念或瘾好;阳阿薤露使人产生激昂或悲壮等强烈情绪,好似让人显得霸气和有力量,却也偏离了中和之道,带有负面的物质因素,同样也是导致人类社会道德下滑的推手。

因此,听何种音乐不仅是品味或调剂方面的考量准则。以单纯的取悦大众而获取共鸣为衡量尺度,低级趣味的音乐或文学艺术作品将会给人不断增加业力。而高雅的、高境界的音乐或文学艺术作品可以使人净化心灵,并且有助于提升其内在的境界。阳春白雪好比阳光雨露,有利于万物生长,不仅能使人洗心除尘,还能够滋濡心田,在提升人的品味和境界的同时给人类铺垫通向未来之路。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