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评注:坚如磐石

王舍微


【正见网2023年05月05日】

【典故出处】

语本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释义】

像磐石一样坚固。比喻极为坚定,不可动摇。

【近义】

出自教育部国家语文资料库「成语典」(进阶版)网站:

安如泰山

形容安定稳固如泰山一般,不可动摇。语本汉.焦赣《焦氏易林.卷一.坤之中孚》

太山:即泰山。起于山东省胶州湾西南,横亘省境中部,尽于运河东岸。主峰在泰安县北,为五岳中的东岳。

典故说明:

《易林》卷一所谓“坤之中孚”,是说筮卦时所得到的“本卦”为坤卦(☷),由六个阴爻组成;而其“变卦”为中孚(䷼),由中央两个阴爻与下上各两个阳爻组成。阴爻象征柔弱,阳爻代表刚强,所以坤卦显得过于柔弱而易受伤害;但它变成中孚,柔弱的本体下下上上都受到双重阳爻的护持,自然就“安如太山”,常享福喜,百害莫侵了。据《说文》,“太”是“泰”的古文;后来被当成语使用,多作“安如泰山”,比喻人物处于十分安稳的状态。

参考词语:安如磐石;固若金汤;岿然不动;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安于泰山;安若泰山;稳如泰山。

【名词解释】

出自《教育部国语辞典简编本》:

信念:坚信不疑的想法、主张。

信仰: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为信服和尊崇,并引以为言行的榜样或指南。

真理:真实不变的道理。【例】邪不胜正是颠仆不破的真理。

出自《教育大辞书》:

“信仰”一词有两个意义:一是指人对超自然事物(如上帝、神)所持有的完全信任、完全依赖的态度或信念;二是指一种认知的状态或行动(act),藉由这种状态或行动,人可以去认识超自然事物。

信仰本是在讨论宗教问题中所使用的名词,但晚近也运用到政治的讨论中。

在宗教的讨论中,基督教神学家,如圣多玛斯阿奎纳(St. Thomas Aquinas, 1225~1274)认为,信仰的产生是上帝的神恩(divine grace)作用在人的心灵上,使人可以运用意志(will)去命令知性(the intellect),透过选择的行动,自愿地去接受上帝所揭露的真理(divine truth)。

近代的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W. James, 1842~1910)也认为,信仰的产生是人类意志驱动的结果,由于意志的作用,使得人可以藉行动(acting)来了解实存(reality),信仰对象(如上帝)的认识必须先由人有了信仰,肯定信仰对象的存在,故从这个角度说,信仰是知识来源的一种。这和科学知识不同;科学知识的产生是人认识外在已存客观事物的结果,人不需先运用意志力去肯定外在事物的存在。

有些哲学家认为信仰和理性(reason)是两个彼此互不相干的领域;换言之,信仰是非理性的。但这样的看法并不为另外的一些哲学家所接受;他们认为信仰并不是非理性或任意的,人之所以有信仰总是有理由的,既然如此,就不得视信仰为非理性。

【评注】

汉代焦赣在《焦氏易林.卷四.井之第四十八.谦卦》中说道:“谦安如泰山,福禄屡臻。虽有狼虎,不能危身。”东方朔的《灵棋经.卷上.第二十二安泰卦》也说:“象曰:‘岁富月昌,土田开张。安如泰山,终无祸殃。’”也就是说,坚如磐石,安如泰山之后,人的福禄不受影响,自身不会受到伤害。这是因为人类的社会处于反理的迷中,看不到发展变化的真相,人只要心正,坚守做人的道德,就会受到神的庇护。坚如磐石的善的力量源于心中真理的坚定,方能放下一切,无所畏惧,金刚不动,坚不可摧。

【评析】

按照《教育部国语辞典简编本》中对“真理”一词的解释:真实不变的道理。因此,真理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可以去探索和认识真理,但人所能认识到的还只是一层一层的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在某一层境界中的显现,人能认识多少,取决于人的认知层次和所在的境界。信仰源于人基于善的良知真念中对真理的追求,可以放下世间一切(包括生死)的坚如磐石的坚定。词典中把“信念”一词的内涵移植到了“信仰”一词中,把两种方向相反的价值取向混淆了。

信仰本是以放下世间的一切为基础的,而信念则是以一种主张(主义)或理论(学说)来改变世间或达到世间的某种目标为导向的。出世间和入世间的方向不同,采用的方法也大相径庭。

《教育大辞书》中对信仰和理性的关系虽然作了解释,但仍有待补充。探究真理之路本就是理性的,只不过以实证科学方式认识客观世界和人体科学方式认识宇宙的路线不同。有人把信仰转义为盲目相信,从而与理性对立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按照实证科学一切唯证据的方式,达尔文的进化论假说足以被证伪。牛顿的万有引力假说无法解释水星的近日点进动,若按照科学逻辑中的反证法,只需一个反例就可以证伪,却依然成为物理学的经典定律。人们对这两种学说的相信是基于理性,还是盲目的信?

源于古希腊时期的“逻各斯”(Logos)和“努斯”(Nous)被进一步抽象后形成了“逻辑”(Logik)一词。 “努斯”本来的意思是灵魂,特指一种超越性的理性灵魂。 Logos和Nous都译作“理性”(英文reason,德文Vernunft)但表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理性:一是作为普遍的规范性的理性,二是作为自由的超越性的理性。 《教育大辞书》中所说的理性只是其内涵中的其一,而将其二排除在外之后的理性只能说是一种狭义的有局限性的“理性Ⅰ”。理性Ⅰ在方式上认识客观世界是有局限的,理性Ⅱ可能又恰好体现了一种超越性的认知方式。所以说,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中实证科学不是唯一的方式,对宇宙和生命的认知则需要更有智慧的方式才行。

因此,对真理的认知层次不仅体现着内心的境界,也关系到坚如磐石的程度。离开佛法之光的普照,人类对生命和宇宙的认知如同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摸索和徘徊,值得欣慰的是,破晓的曙光已经在划开东方的夜幕。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