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3年11月07日】
【典故出处】
语本《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译文】
南郭子綦靠几静坐,仰面朝天缓缓地吐气,茫然若失,就像魂魄离开了躯体。南郭子綦的学生颜成子游见状马上前来侍候,问南郭子綦说:“您刚才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一个人的肢体形貌在打坐时固然可以使它像枯槁之木一样毫无生气,难道一个人的心神在打坐时也可以使它像死灰一样毫无生气吗?您在今天所表现出来的安稳境界,跟以前的安稳境界绝对不一样。”南郭子綦回答说:“偃,你问此事,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遗忘了形体之我,你知道这一点吗?你只听到人吹箫管发出的声音,而没听听风吹众窍所发出的声音,你只听到风吹众窍所发出的声音,而没有听到天地间万物的自鸣之声!”
【释义】
形体寂静如枯槁的木头,没有生气,精神凝聚犹如冷却的灰烬,不能重新起火。形容人清虚寂静,对外物无动于衷。后用“槁木死灰”形容人因遭受挫折变故而灰心绝望的样子。
【典故说明】
槁木,干枯的木头。死灰,冷却不再燃烧的灰烬。“槁木死灰”本指道家忘却形体,追求清虚寂静的境界。据《庄子.齐物论》所载,战国人颜成子游因为看见老师南郭子綦倚靠几案坐著,仰望天空缓缓吐气,好像精神离开了形体一样,于是问:“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意思是:形体可以像枯木般静立不动,而精神也可以像冷却不再燃烧的灰烬一样吗?南郭子綦回答说这是因为他已经忘掉自己的形体,进而达到对外物无动于衷,物我两忘的境界的缘故。后来“槁木死灰”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因遭受挫折变故而灰心绝望的样子。如《红楼梦》第四回:“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闻无见。”
参考词语:形槁心灰;木形灰心;木槁灰寒;枯木死灰;槁木寒灰;死灰槁木。
【评注】
朱熹曾对其弟子说:“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为什么要静坐?整日读书岂不是读的更多?对此多有争议。宋代陈淳在〈答西蜀史杜诸友书〉中说:“在初学者,理未明,识未精,终日兀坐,是乃槁木死灰,其将何用?” 其实,读书人的静坐不是为了静思,而是静心,也是抑制妄念的过程。渐渐的社会越来越浮躁,就更难体会到入静的益处了。而古代佛道两家的修炼无一不是走的这种方式,尽力让主元神不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副元神修炼的目的。
【评析】
庄子“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因而没有分别。《庄子.逍遥游》篇末以“广莫之野”的大树来喻示逍遥的内涵:“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由此可以看出,庄子的思想是以在世间的逍遥为主旨的。在《盗跖》一篇中更是把孔子与盗跖归为一类,反对仁义道德的教化。所以,庄子所说的道是物我两化、自在逍遥的沉沦,没有升华的内涵导向。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一层意思,就是说他所讲的道不是寻常的道,不同于人们所说的道。实际上,老子给人留下了人类获得升华的文化指向,不同于世间的种种生存之道的下降导向。毕竟人类只有守德才能为自己铺就未来的升华之路,才可能有机缘听闻佛法,从而走向未来,并成就永远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