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13) :红泥—娇艳贵气 紫砂泥中之尊(上)

意文


【正见网2019年12月06日】

黄龙山小红泥   仿古壶

“红土、红泥、朱泥、朱砂泥”,这四种泥料,常常令人误认为是等级区别的同一种矿料。虽然主要同为氧化铁和二氧化矽所组成的,但因所含微矿物、云母、长石的含量不同,加上沉积、质变、风化、泥化的状况差异,事实上是不同的。

1960年代台湾盛行“功夫茶”〔三〕,“汕头朱泥壶”〔四〕也广被大家使用与喜爱,台湾俗称“南壶”或”红罐”,常见的“老安顺”即是汕头壶。

传统汕头壶以砖胎土或田间土成壶后外淋朱泥浆,所以壶内外层明显不同。近年改采陶土制作汕头壶,故内外土料、颜色是一致的。这类壶也并非属于紫砂的红泥类。


早期老安顺潮汕壶(网路图片)

红泥的出产地有哪些地区

【红泥】
1、大红泥
: 黄龙山浅表层。
2、红泥 : 黄龙山黄石岩层夹层、川埠、洑东、红卫香山、赵庄沙山。
3、黄龙山红泥(石红泥) : 黄龙山黄石岩层夹层、宝山矿区。
4、石黄泥(朱砂泥):川埠小煤窑。
5、红皮龙(野山红泥) : 黄龙山浅表岩层下部。

红泥是以烧成后呈色命名的一个大类,按照矿料的材质结构可以分为紫砂红泥和朱泥两部分。紫砂红泥和朱泥虽同属红泥类,但原料的成型性能、干燥及烧成收缩性能等均存在很大差异。烧成后的色泽效果、胎质性能等也有所不同。朱泥烧成后一般胎质密度大、气孔小、结晶程度相对较高。其热传导性能比紫砂红泥要好。而紫砂红泥一般在保温、透气性等方面比朱泥更好。

1.【黄龙山大红泥】


黄龙山大红泥 (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

产于黄龙山浅表黄石夹层中的白泥泥层之间,偶然出现,含矿量极为稀少。矿料外观呈大红色云片状致密结构,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微细白色云母碎片,表面有油脂般的光泽感,不溶于水。部分矿料中有少量青绿色夹层,如不去除,烧成后会呈现白色砂点。

2.【黄龙山红泥】


黄龙山红泥 (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

产于黄石岩层下部,矿料呈浅青黄色致密块状,略坚硬,含有一定量的微细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锈色及锈片状。烧成后呈红色微透黄,胎质呈微梨皮状,砂质细密温润,色泽效果丰富。

3.【黄龙山红泥(石红泥)】

产于黄石岩层的夹层,呈多层状产出。产出时通常伴生有灰青白色的砂质页岩,伴矿有时处于红泥上部贴层,有时处于下部贴层。矿料外观质地不均匀,呈暗红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较多的白色云母碎片,表面有与黄石贴层的黄色状,断面略呈粗砂状。

4.【川埠乡小煤窑嫩泥矿石黄泥(朱砂泥)】

石黄泥属泥质细粉砂岩。一般产于嫩泥夹层,偶尔也产于嫩泥底部,含矿量极少。矿料外观呈浅红黄色泥性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少量的微细白色云母碎片。遇水能自行分散成小块状,但不溶于水。烧成后色似朱砂,故又名“朱砂泥”。

5.【黄龙山红皮龙(野山红泥)】


黄龙山红皮龙 (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

产于浅表黄石岩层下部。矿料外观呈褐红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微细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紫褐色的斑纹状及浅绿色的斑点,表面有锈色及白色蜡质状。烧成后呈微暗红色,表面平整光润,胎质中红色砂点颗粒隐现,色泽效果比较丰富。

朱泥和红泥的区别

1:矿源和泥性不同

红泥产于黄石夹层中,砂性重,泥性弱。
朱泥产于嫩泥矿中,泥性重,砂性弱。

2:收缩比不同

普通红泥13%左右,而朱泥有的甚至可达30%以上。

朱泥生胚与烧制之後的收缩比例(网路图片)

3:色泽、质感不同

红泥:柔和温润,红中略带一点橙色。
朱泥:朱红略泛橘光,鲜明细腻具玉质感。

4:成型难度不同

红泥:成型工艺较易,大小壶型都可。
朱泥:泥性甚娇成型难度大,大壶型成品率低,小壶成形后则可爱灵巧。

5:敲击声不同

红泥烧结度低,发声沉稳有陶土感。
朱泥的烧结度高,发声尖啸的有金属感。

注:
〔一〕《宜兴紫砂矿料》是2009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供从事紫砂研究和制作的专业人员作参考使用,教科书级的专业图鉴。有加底线的文字者。只选择一个产区做文字说明。

〔二〕【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的馆藏照片,由参观者拍摄后,放在网路上的资源取得。

〔三〕功夫茶起源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由于极为讲究沏、泡茶的方式,对全过程操作手艺要求极高,因此称为功夫茶。是中国广东,福建,台湾的人们喜欢的喝茶方式,并以此待客。

〔四〕汕头壶,指的是中国广东省潮州、汕头一带的壶品,发源地是潮州枫溪,传统以小品壶为主,属南壶系统。潮州壶的泥料是当地黏土,因含氧化铁,原土呈黄色,因可塑性远胜于紫砂泥,故以手拉胚制壶,更多使用的是“模具注浆法”。煅烧成型收缩率约15%,呈红色较为单调、干枯,表面要施釉水。透气率较宜兴红泥低。

紫砂壶展示:唐韵紫砂

(待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