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4) :带你上山去看紫砂矿井

意文


【正见网2019年10月07日】

(网路图片)

从明代起,饮茶方式改变,以及第一把供春壶的出现,紫砂才受到人们的追捧。在那个年代,讲究饮茶的还是少数人,所以紫砂壶市场化程度也不高,基本在江苏、上海、浙江一带流行。

直到1980年中前期,从事紫砂都是丁山人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选择,稍有门路或是其他技能者,就不会从事紫砂,无论是做壶还是挖矿,基本都只是农民农闲时的副业。历史上,丁山人地位最低下的就是壶艺人。相传顾景舟大师曾说:宁让子女投河,不让子女做壶。”(大意)

据史料纪载紫砂矿开采的历史,明代之前只在蠡蜀挖掘。至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所记载的白泥〔二〕今天看来都不属于紫砂。

蠡蜀矿区在民国前期间透水后废弃,挖矿才转移到黄龙山。那时的黄龙山,地表的黄石已经被丁山人盖房子建地基搬走的差不多了。1950年代中期“汤蜀紫砂合作社”成立后,黄龙山才成为陶土开采的矿区。1960年代原料总厂成立,将紫砂矿料从开采出来的甲泥中分检出,供给紫砂工艺厂使用。

21纪初,政府为了保护紫砂资源,对黄龙山紫砂矿进行管制,陆续关闭矿井。2005年4月宜兴颁布实施“禁采令”冻结对紫砂的开采。保护了宜兴紫砂这一独特的矿产资源。

自明、清一直延续到近代,令当代丁山人记忆最深的,就是坐落在现在黄龙山矿区的正北和西南面,分别为1、2、3、4、5编号的矿井。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龙山主体,实际上已经距山顶有60米以上,地质年代应该与蠡蜀、白宕等平原地区地下60米以下矿层相当。主力品种为紫泥、青灰泥、本山绿泥,矿料较老,砂性较重、烧结温度较高。自来把出自黄龙山的紫砂矿料,称作“本山料”,这是一种骄傲,当然也蕴含着“正统、正宗”的自豪。

一、黄龙山一号矿井

(网路图片)

位于主体中心水塘的西南部。
1958年由红旗宕改扩建而成,为单井筒设计,宽1.8米,高2.2米。炸药爆破。
1964年矿采用榔头、用风钻打眼后炸药爆破,地面运输改为自溜矿车,最高年产量近2万吨。
1965年停止开采,遗弃宕口在2002年底于台西村露天开采时被毁掉。

二、黄龙山二号矿井

二号矿井断截面 (网路图片)《宜興紫砂礦料》(地質出版社)

位于主体水塘的南面偏东。
1965年按设计要求,由距一号矿井东约30米早期宕口重新设计改造,改变原来的独头井为主副井筒。主井标高11米,副井标高14米,副井向东与主井相隔28米,同方向排列。
二号矿井最高年产量约3万吨,
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停止开采,矿井于台西村露天开采时被毁。
紫砂矿种比较丰富,有紫泥(部分是底槽青)、本山绿泥、本山段泥、红麻子绿泥、黑墩头出矿。

三、黄龙山三号矿井

(网路图片)

位于主体水塘东面,2号井的东北面,其分支巷道曾相互贯通。位于五号矿井主井口南约40米处,井口朝北。最高年产量约1万吨。
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由早期宕口改建,为单井筒设计。
于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结束开采,今井口已平没于地下。

四、黄龙山四号矿井

(网路图片)《宜興紫砂礦料》(地質出版社)

1972年在黄龙山西侧新建四号矿井,是唯一不在黄龙山主体部分的矿井,四号井分主井和副井。
主井在今天的紫砂之源公园西部,主井标高24米。四号井宕口,就在紫砂之源公园旁边,与宝山矿区只有陶都路之隔。
副井在宝山矿区,副井标高11米,副井向东与主井相隔约200米。井筒斜坡17度,宽2.4米,高2.4米。掘井深度为-36米,采用分层开采(每层高约7米)。

(网路图片)

1997年因陶瓷公司原料总厂严重亏本,无力排除井下地下水、使得4号井停产,只留下台西区的小规模露天开采,此时黄龙山的石头基本开光。今主、副井口已平没于地下。

(网路图片)

2003年开始大面积开采。
2004年元旦市政府全面停止黄龙山矿区的开采,过去的宕口,矿井经露天开采,成了一个面积约七、八千平方米的大水池。这汪大水塘是人们对紫砂矿进行掠夺式开采后留下的“杰作”。
2005年基本建设时,在陶都路挖出了一种别致的团泥,烧成品红里泛黄,黄颗粒明显,称为降坡泥。

四号井是采掘条件最好的矿井,开采规模也是最大,国营原料总厂倒闭时,据说有部分矿料被少数私企老板买走。所以,四号井紫砂如今成了真矿料最大的來源,特别是四号井底槽青和本山绿泥。

陶都路挖出了一种别致的团泥称为降坡泥 (网路图片)

五、黄龙山五号矿井

(网路图片)

“五号井” 位于主体水塘的东面,处于台西村范围内。
1979年8月,按照四号矿井的设计要求,在黄龙山东面北侧新建五号矿井。该矿井为主、副井筒并行排列设计。主井在南,副井在北,相距约15米,往西偏北方向开采。
原计划年开采量2万~3万吨。1987年统计表明年产量不足5000吨。

黃龍山五號礦井主井口(网路图片)

1993年,五号矿井因多种原因无法正常开采。同年11月底五号矿井被转让给台西村,由台西村管理继续进行开采。当时台西村多个承包经营者的宕口处于混乱状态。
1999年因地下水大量渗透等因素,关闭停止开采。今矿井尚存,主、副井口皆已封闭。

(网路图片)

六、南山矿区

翻过主体水塘南面山坡,就进入南山矿区。南山紫泥很有特点,矿呈红紫,烧成品黄颗粒明显。

七、半坡矿区、宝山矿区、蠡蜀矿区

半坡矿区,处在黄龙山主体水塘的西边,翻过去就属于宝山矿区 (网路图片)

这三个矿区属于黄龙山的龙头和龙尾,宝山矿区被丁山人称为龙头,大水潭称为龙尾,水平位置几乎一致,地质构造为浅表层,出矿皆为团泥和红泥(小红泥、朱泥),未见紫泥。

宝山矿区:位于黄龙山西北面至青龙山东侧交界处,该矿区基本是以小规模的露天人工浅表皮采掘为主,是黄龙山朱泥 紫砂红泥 降坡泥 墨绿泥 嫩紫泥 团泥等矿料的主要出产地。出产紫砂矿历史悠久,今天依然有古宕口。其矿区下面就是四号井开采工作面。

蠡蜀矿区:位于黄龙山东南部,其实就是黄龙山的东南山脚。蠡蜀矿区因在民国前期透水而废弃,形成了今天的大水潭,是黄龙山的一部分。。今已修成小小的公园,被陶都路与黄龙山隔开。

 八、野山矿区

半坡矿区南面,就是野山矿区,野山矿区以前只出产一种著名独特泥料--野山红皮龙。

 九、大水潭矿区

(网路图片)

位于黄龙山东南面的山脚处,是历史上盛产优质紫砂矿料的宕口,天青泥即产于此。
后来因挖通地下水脉而被淹没,形成了一个水潭。现在还掩埋着早期采掘留下的暗宕。

十、台西村矿井

(图片:宜兴文博网)

山脚:1992年由台西村在黄龙山背面山脚处新建,1999年因五号矿井渗水严重,停止开采。如今矿井尚存,井口已封闭。
山上:1996年新建坑道朝南偏西方向开采,该矿井直到2002年5月停止井下开采。如今矿井尚存,井口已封闭。
露天:自台西村矿井关闭后,开始在矿井西侧进行露天开采,2004年元旦后,黄龙山矿区全面停止开采。

十一、其他

荷花潭:是早起露天开采留下的老矿区,先被新的104国道分割成了两块水面。

香山嫩泥矿:1976年在红卫村香山北面约一百米处新建的露天嫩泥矿。

赵庄嫩泥矿:位于赵庄村西面沙山,是历史上记载出产石黄泥等矿料的源地。

红卫村小煤窑嫩泥矿:1980年由红卫村集体进行开采,矿体为煤层顶部粘土质,嫩泥矿层底部为朱泥层,下层为煤层。并且嫩泥层底部的朱泥矿料,质地很纯十分受欢迎,还有了“小煤窑朱泥”的称呼。

川埠乡小煤窑嫩泥矿: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由川埠乡政府在香山北面山脚处进行开采。矿区中泥层分布丰富,开采出的朱泥品种略多,也被称为“小煤窑朱泥”。

(网路图片)


现今矿区 (网路图片)

市场存量

1980年代中期以前,实行的是国有制,私人购买紫砂矿料,是犯罪行为。紫砂原料总厂1980年代破产。所存紫砂矿料或合法或不合法地流落到个人手中,这些人有的后来做壶,更多的后来练泥。

据了解,丁蜀镇以专业销售商品泥的练泥企业,基本上都是原来原料总厂的人员,手里存有以前矿料。在地下打眼的、放爆破的、运料的,也几乎日后也都从事了练泥。

1990年中期以后,丁山城市建设有矿料出产,主要只在在黄龙山南端的陶都路有降坡矿料;黄龙山露天开采成的出产。这些就是2005年禁采之前,所存矿料的合法来源。

挖矿人群体盗挖实况

2000年紫砂壶市场红火之后,在丁山打工的外地人开始转行挖矿。起初,是安徽人,后来,苏北人、河南人也纷纷加入挖泥的行列,2010年后贵州人大量涌入,因贵州产煤有挖矿的经验,在黄龙山矿井直径不超过1.5米的口子,下去是1、20米深的玩命活,也只有贵州人敢干。

(网路图片)

光天化日下盗挖坑洞 (网路图片)

貌似禁采,但挖矿就和拣石头差不多,黄龙山禁采形同虚设。在2010年5月前,黄龙山紫砂盗挖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日均出矿不到五吨;在2010年11月24日—2011年8月间,是以猫抓老鼠的方式盗挖,日均出矿不到1吨。

刚开始,练泥企业多是将黄龙山料当做“老汤”兑制外山料,最近,那些原本盗挖矿的外地人,也转而练泥,专以加工价格低廉的外山矿、外省矿料为主。专业素质与商业道德决定了泥料水平。黄龙山矿料稀缺,但市场上泥料却供过于求,“低价竞争”、与号称“独家传世矿料”就占领手段,堂而皇之地推向市场了。

注:
〔一〕    甲泥,旧时多写成“夹泥",因其深埋于山腹石英砂岩的夹层中而得名;又说甲泥在宜兴陶土中质地最为坚硬,似古时的“铁甲",故而得名。前者说法较为合理,甲泥并非都质坚似铁,且甲泥确实深埋于山腹石英砂岩的夹层中
〔二〕(白泥)黏土、高岭土。

(待续)

(网路图片)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